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大田农作物新技术推广的阻碍因素及突破策略

作者

宗福全

内蒙古兴安盟突泉县太平乡农牧林水综合保障中心

农业作为国家的基础产业,其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大田农作物种植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对于提高农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实际推广过程中,新技术面临着诸多阻碍因素,导致推广效果不尽如人意。深入研究这些阻碍因素,并探索有效的突破策略,对于推动大田农作物新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强化培训体系,提升农民技术素养

农民作为大田作物栽培的实践主体,其技术转化能力与知识迭代意愿直接关联着农业创新的落地效能。调研发现,部分务农群体在技术消化过程中呈现出显著的认知屏障,这种障碍既源于基础文化储备的断层式差异,也受到代际传承的生产惯性强力制约。值得注意的是,传统耕作思维在特定年龄层农民中形成思维定式,这类群体常将技术创新与成本风险进行捆绑式考量,形成 " 技术排斥 " 的心理防御机制。针对上述困境,构建适应性技术传播机制成为破题关键,这需要主管部门搭建复合型知识输送管道,特别是整合科研院所与基层推广站的技术势能,形成梯度化培训网络。在实施路径层面,建议采取地域适配性策略重构培训模型。以水稻主产区为例,可侧重示范田现场教学,将抗病品种筛选与生态防控技术拆解为可视化操作模块;针对旱作农业带,则需聚焦水分高效利用与土壤保育的集成方案。培训架构设计需突破单向灌输模式,建立 " 理论推演 - 模拟操作 - 田间验证 " 的三维学习闭环,通过体感式教学增强技术可信度。另需注意,培训师资需兼备学术素养与乡土话语转换能力,能够将专业术语解构为方言叙事,这在丘陵地带农技推广中已取得实证效果。这种立体化知识传播体系既能消解技术疏离感,又能激发农民群体的内生性技术需求。

2 完善推广机制,搭建多元沟通桥梁

当前农业技术扩散体系在实践层面面临双向信息阻滞困境。从现实层面观察,技术推广受阻不仅源于传播链路的断裂,更与价值反馈回路的缺失密切相关。基层农技服务主体与生产端存在地理隔阂与认知鸿沟,导致创新成果难以穿透最后一公里。这种结构性矛盾体现在:技术参数无法精准适配田间场景,生产者诉求难以溯及研发源头,形成双向失语的恶性循环。破解这一困局需重构多方参与的立体化协作网络。在路径选择上,应着力构建技术落地的物理触点与数字触点双轨系统。技术专员驻点制度能实现知识传递的场景化浸润,通过设立村级工作站、开通 24 小时应答专线等方式形成常态化服务节点。移动互联网工具的创造性运用则为信息交互开辟新维度,借助 WeChat 群组建立动态知识社区,运用短视频平台开展可视化技术示范,这种混合式传播策略能有效激活技术接收端的参与动能。更重要的是搭建贯穿研发端与应用端的闭环系统,促使科研机构、生产企业和应用主体形成价值共生体。具体而言,可建立技术孵化联合体,将实验室成果经产业化调适后,通过契约化培训机制向生产端转移,这种三螺旋协作模式既保障技术可行性,又确保经济适用性,最终实现创新要素在产业链上的良性流动。

3 加大政策扶持,降低技术应用门槛

农业技术推广中的经济门槛问题亟需多维政策创新。在传统耕作模式向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生产主体面临的初期投入压力与风险预期形成双重制约机制。政策支持可优先考虑专项基金的设立,这类资金应聚焦全产业链条的技术孵化,重点强化示范性项目的可视化效应。具体到生产端,可探索差异化补贴机制,譬如对参与机械化升级的主体实施阶梯式补助方案,同步配套田间管理指导服务,形成资金扶持与技术赋能的叠加效应。金融工具的创新应用具有重要破局价值。建议推动商业银行与农业合作社共建风险共担机制,开发适配新型种植周期的信贷产品,将保险精算模型与区域灾害数据库对接,构建动态保费调节体系。针对生物制剂应用领域,可引入第三方技术认证机构,建立农药效费比评估体系,通过市场化手段降低技术采纳的不确定性。这种复合型支持框架不仅能缓解短期资金压力,更有助于形成技术扩散的长效机制。技术推广服务体系的数字化转型值得重点关注。利用区块链技术建立农资溯源平台,实现补贴发放与生产数据的智能匹配,既能提升政策执行透明度,又能精准捕捉技术应用效果。同时,建立跨行政区域的农技交流网络,通过典型案例的跨区域复制,有效降低农户对新技术的认知壁垒。这种立体化支持策略通过制度创新与技术赋能的协同作用,为农业现代化注入持续动力。

综上所述,大田农作物新技术推广是一项系统工程,面临着诸多阻碍因素。通过强化培训体系,可以提升农民的技术素养,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新技术;完善推广机制,搭建多元沟通桥梁,能够促进新技术与农民之间的有效对接,提高推广效率;加大政策扶持,降低技术应用门槛,可以激发农民应用新技术的积极性,推动新技术的大规模应用。

参考文献:

[1] 郎丽娜, 普正菲, 张晓霞, 文婷婷, 何艳芳, 梁峰豪 . 山东省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现状 [J]. 中国种业 , 2024, (11): 20-23+30.

[2] 武贤童 . 格尼河农牧场厉兵秣马备战秋收 [J]. 中国农垦 , 2022,(10): 40.

[3] 李冰心 . 微喷灌技术在大田作物中的应用 [J].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2, (07): 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