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应用民间体育游戏促进幼儿体能发展的案例分析

作者

程雅丽 孙传燕

合肥新鑫幼教万橡府幼儿园

一、引言

2019 年 04 月 24 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布一份新指南,建议 5 岁以下幼儿每天看电子屏幕的时间不要超过1 小时。 世卫组织认为,许多儿童看电视或玩平板电脑时间过长,挤压了睡眠时间,而长期睡眠不足已成为导致超重的一大因素。目前,全球 23% 的成年人和 80% 以上的青少年身体活动不足;5 岁以下超重儿童人数达 4000 万,占全球儿童总数的 5.9%。这样的改变给幼儿体能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挖掘民间体育游戏这一传统文化宝藏,探究其在幼儿体能发展方面的应用,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民间体育游戏是经过漫长岁月沉淀下来的文化遗产,它拥有独特的运动价值。这些游戏形式多样,能为幼儿提供多元化的运动体验,还能在传承传统文化方面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将民间体育游戏融入幼儿教育中,不仅顺应了素质教育的要求,而且为幼儿提供了远离电子设备、亲近自然、走进传统的机会,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研究目标与创新之处

2.1 研究目标

1. 构建科学评价体系:依据《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动作发展中具有一定的平衡能力,动作协调、灵敏,具有一定的力量和耐力,手的动作灵活协调等目标[1],结合《国民体质测定标准(2023 年修订)》等文件内容,制定一套科学、全面的幼儿体能发展观测指标体系,指标包括身体形态和素质两类 [2],衡量幼儿体能发展水平,为后续研究和实践提供有力依据。该体系不仅涵盖体能观测项目,如双脚连续跳、绕障碍跑等,还要考虑到幼儿的身体发育特点和个体差异,引入更多维度的评价指标,如身体协调性、运动感知能力等。从而帮助教师全面了解幼儿的体能状况,为个性化的体能培养提供指导依据。

2. 开发民间游戏资源库:深度挖掘适合3 - 6 岁幼儿的民间游戏资源库,丰富幼儿体育活动内容,满足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运动需求。过程中,首先要广泛收集各地的民间体育游戏,对其进行筛选、整理和改编。对于小班幼儿,可以选择拔萝卜、打野鸭、揪尾巴等简单好玩的游戏;对于中班和大班幼儿,则可以引入一些具有一定挑战性的游戏,如跳房子、投壶、踢毽子等。同时,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体能发展水平,对游戏的规则、难度进行调整,使其更适合全体幼儿参与。

3. 构建三位一体活动模式:整合文化传承、运动技能培养和体能提升,构建“文化传承 -运动技能 - 体能提升”三位一体的活动模式。在内容设计上,要将民间体育游戏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融入到教学中,通过故事等形式向幼儿介绍游戏的起源、文化价值。在运动技能培养方面,要根据幼儿的身体发育特点,制定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游戏计划,帮助幼儿掌握游戏中的运动技能。

2.2 创新突破

1. 评价体系创新:打破传统单一评价模式,构建包含身体形态、身体素质的多元评价模型。传统的幼儿体能评价往往只注重结果,如立定跳远的距离、跑步的速度等,而忽略了幼儿在运动过程中的生理和行为表现。通过多维度数据收集和分析,更全面、准确地评估幼儿体能发展状况,为个性化教育提供支持。

2. 游戏创新:研发“传统游戏现代化改造五步法”,即简化规则,去除繁琐复杂的部分,使游戏更易被幼儿理解;增强趣味,融入新材料和趣味情节,激发幼儿参与热情;分层设计,根据幼儿年龄和能力差异设置不同难度层级,满足个性化发展需求;安全优化,对游戏材料和场地进行安全评估,降低风险;文化植入,在组织游戏过程中传递传统文化的理念 。以传统的“老鹰捉小鸡”游戏为例,简化规则可以减少不必要的角色设定和复杂的追逐路线,让幼儿更容易理解和参与。增强趣味可通过给老鹰和小鸡戴上头饰,或者设置一些奖励机制来实现。分层设计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和运动能力,调整老鹰的速度和小鸡队伍的长度。安全优化则要确保游戏场地没有安全隐患存在,避免幼儿在玩耍中磕碰受伤。文化植入可以向幼儿介绍这个游戏所反映的传统生活场景和团队合作精神。

3. 实施路径创新:形成“晨间活动 + 主题课程 + 家庭延伸”三维实施体系。如在晨间活动中组织幼儿进行自主跳绳等游戏,让他们在轻松的氛围中开启幼儿园生活。主题课程系统教授民间体育游戏知识和技能,深化幼儿对游戏的理解和掌握。家庭延伸将教育拓展至家庭,鼓励家长与幼儿一起玩民间体育游戏,如踢毽子、丢沙包等,增进亲子关系的同时,也让幼儿在家庭中继续保持运动的习惯。

三、研究方法与实施框架

3.1 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中,第一轮试玩主要是让幼儿初步接触民间体育游戏。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记录幼儿的兴趣和参与度,如游戏规则是否理解、运动强度是否合适等。第二轮调整则根据第一轮试玩的结果,对游戏进行改进,如简化规则、调整难度等,然后再次让幼儿参与游戏,观察改进后的效果。第三轮定型是在前两轮的调整后,确定最终的游戏实施方案。在指导时教师要注意幼儿的学习速度和接受能力,给他们思考、探索、和同伴互动的时间,不急于用自己的想法去代替幼儿的想法,或是一次游戏立竿见影看到结果 [3]。

3.2 实施框架

以 X 幼儿园为研究的核心基地,组建由学前教育健康领域专家、幼儿园一线教师和家长代表构成的研究团队。学前教育专家凭借其专业的理论知识,为研究提供理论指导和方向把控;幼儿园教师直接参与教学实践,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家长代表则可以从家庭的角度提供幼儿的日常运动情况和反馈意见。

依据幼儿年龄特点和体能发展目标,分阶段开展民间体育游戏的筛选、创新和实施工作。在小班阶段,主要筛选一些简单、趣味性强的游戏,如“木头人”、“吹泡泡”等,重点培养幼儿的基本运动能力和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在中班阶段,选择一些具有一定挑战性的游戏,如“跳皮筋”、“扔沙包”等,进一步提高幼儿的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在大班阶段,引入更复杂的游戏,如“拔河”、“赛龙舟”等,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在实施过程中,通过定期的教师培训、家园沟通和数据追踪,确保研究的顺利推进和目标的达成。定期的教师培训可以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让他们更好地掌握民间体育游戏的教学方法和技巧。家园积极沟通、了解幼儿在园的运动情况,鼓励家长在家中支持幼儿进行民间体育游戏活动,形成家园共育的良好氛围。数据追踪通过对幼儿体能观测数据、游戏参与度观察记录的收集和分析,及时了解研究的进展和效果,为后续的调整和改进提供依据。

四、民间体育游戏的筛选与创新设计

4.1 游戏改造案例:跳房子2.0

1. 传统形式:单脚跳数字格,玩法单一,主要锻炼了幼儿的跳跃能力。在传统的跳房子游戏中,幼儿按照顺序单脚、双脚交替跳数字格子,游戏过程相对简单,趣味性和教育性较为局限。2. 创新设计:

增加颜色识别:设定当幼儿跳到红色格子时,需要拍手一次,将颜色认知与运动相结合,激发幼儿的视觉感知和动作反应能力。

嵌入数学认知:幼儿在跳到双数格时,要将手中的沙包投进指定的区域,同时可以让他们数出自己投进沙包的次数,或者计算自己跳过的双数格数量,将数学运算融入到游戏中,让幼儿在运动中学习数学知识。

动态难度调节:在跳房子的路线中,设置一条可以伸缩的“河流”障碍,对于能力较弱的幼儿,可以将“河流”宽度调窄,方便他们跳过;对于能力较强的幼儿,则可以将“河流”宽度加宽,增加游戏难度。满足不同能力幼儿的需求,让每个幼儿都能在游戏中体验到挑战和乐趣。

4.2 实施效果对比

创新后的跳房子游戏平均参与时长达到 14 分钟,远远超过传统跳房子的 8 分钟。这是因为创新后的游戏融入了更多有趣的元素和挑战,吸引幼儿更长时间地参与。说明创新后的游戏让幼儿的运动强度更大,对体能的锻炼效果更好。创新跳房子通过增加颜色识别、数学认知和动态难度调节等环节,让幼儿在游戏中得到了更全面的锻炼,不仅提高了跳跃能力,还提升了视觉感知、动作反应和数学运算等多方面的能力,这表明创新设计能有效提高幼儿参与度和运动效果。

五、实施过程与效果分析

5.1 典型活动:竹竿夹夹乐

1. 文化渗透:在开展竹竿夹夹乐活动时,结合徽州竹编工艺进行讲解,介绍竹子的生长特性、制作工艺,让幼儿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图片、视频展示竹子在山间的生长姿态,讲解竹子四季常青、挺拔坚韧的特点,使幼儿对竹子有直观的认识。

2. 技能发展:

精细动作:通过反复练习,幼儿的手部肌肉控制能力和手眼协调能力得到显著提高。活动开始时,幼儿由于手部肌肉力量不足,难以精准控制竹竿的开合,夹取物品时常常出现较大误差。随着游戏的深入,在多次尝试和教师的指导下,幼儿逐渐掌握了技巧,学会调整手部力度和角度,手部肌肉的控制能力得到锻炼。例如,幼儿会发现,在夹取较轻的物品时,需要轻轻用力,而夹取较重物品时则要适当加大力量。这种对力量的感知和控制,使得他们的手眼协调能力也同步提升,从而提高夹取的成功率。

团队协作:任务完成时间缩短,在小组合作夹取物品的过程中,幼儿学会了沟通、分工和协作,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得到增强。最初,小组内的幼儿往往各自为战,没有明确的分工,导致任务完成效率低下。随着活动的开展,幼儿们开始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主动进行沟通交流。有的幼儿负责用竹竿夹取物品,有的幼儿负责传递物品,还有的幼儿负责指挥方向。通过明确的分工和紧密的协作,小组的任务完成时间大幅缩短。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尊重同伴的想法,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得到了极大的锻炼。

5.2 综合成果

1. 体质改善:民间体育游戏的开展对幼儿身体形态和健康状况有积极的改善作用。经过一段时间的民间体育游戏锻炼,幼儿的身体活动量明显增加,能量消耗合理。比如,一些体重超标的幼儿,通过参与像竹竿夹夹乐、跳绳等民间体育游戏,每天的运动量增加,体重逐渐下降。而对于体重偏轻的幼儿,适当的运动刺激了食欲,促进了营养吸收,身体也变得更加健壮。

2. 文化认知:幼儿对民间体育游戏背后的文化内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增强了文化认同感和传承意识。在游戏实施过程中,教师通过故事、讲解、实地参观等多种方式,向幼儿介绍民间体育游戏的起源、发展和文化背景。例如,在玩“舞龙”游戏时,教师会讲述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以及舞龙活动在节日庆典中的重要地位。幼儿在亲身体验游戏的同时,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认同感。他们开始主动向家长、同伴讲述自己所了解的传统游戏文化,形成了文化传承的初步意识。

3. 行为转变:通过教师追踪观察,个别幼儿自发运动频次增加,幼儿对运动的兴趣和积极性明显提高,逐渐养成了主动运动的良好习惯。以往,幼儿在自主活动时更多地选择安静的活动,如看绘本、玩玩具等。开展民间体育游戏后,激发了幼儿的运动热情。他们在自由活动、户外活动时间,会主动邀请同伴一起玩游戏,不再依赖教师的组织和引导,逐渐养成了主动运动的良好习惯,这将对他们的身心健康有着积极影响。

六、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有力证实,经过科学改编的民间体育游戏能够使幼儿每日中高强度运动时间增加。民间体育游戏在促进幼儿体能发展、文化认知和行为习惯养成方面具有显著成效。通过将民间体育游戏融入幼儿教育,幼儿的身体素质得到了明显提升,在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协调、平衡等体能要素上均有不同程度的进步。同时,幼儿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认同感增强,逐渐养成了主动运动的良好习惯。

未来研究方向如下:

1. 开发“数字 + 传统”混合游戏模式:结合现代数字技术,如增强现实,为民间体育游戏注入新活力,拓展游戏的形式和体验。利用 VR 技术,幼儿可以身临其境地体验传统民间体育游戏的场景,如在虚拟的古代庙会中参与舞龙舞狮游戏,增强游戏的沉浸感和趣味性。AR 技术则可以将虚拟元素与现实场景相结合,为传统游戏增加互动性,例如在跳房子游戏中,通过 AR 技术在地面上呈现动态的数字和图案,根据幼儿的跳跃动作做出相应的反应。

2. 建立集团园所之间民间游戏资源共享平台:整合区域内民间体育游戏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推动民间体育游戏在更大范围内的传播和应用。该平台以收集各地的民间体育游戏,包括游戏的玩法、规则、文化背景等信息,以图文、视频等形式呈现,不断推动民间体育游戏的传承和发展。

3. 探索家园社协同机制:建立“祖辈游戏指导员”制度,充分发挥祖辈在民间体育游戏传承中的作用,同时加强家庭、幼儿园和社区之间的合作,形成全方位的幼儿体育教育网络。祖辈们大多对传统民间体育游戏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深厚的感情,邀请他们担任游戏指导员,能够将最原汁原味的游戏玩法传授给幼儿。家庭、幼儿园和社区可以定期组织联合活动,如亲子民间体育游戏比赛、社区民间体育游戏节等,让幼儿在不同的环境中参与民间体育游戏,增强他们的运动兴趣和社交能力。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M]. 北京 :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12: 56-61.

[2] 国家体育总局 . 国民体质测定标准手册(幼儿部分)[S]. 北京 : 人民体育出版社 ,2021: 23-47.

[3] 丁海东 . 学前游戏论 [M]. 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171.

注:此文为新 站 高 新 区 教 育 科 学 规 划 课 题《基于幼儿体能发展的民间体育游戏开发与应用研究》[ 课题编号:XJG23033] 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