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社会科学视角下政务服务中心的功能定位与治理逻辑

作者

刘可心

镇赉县政务服务中心

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背景下,县级政务服务中心作为连接政府与群众的“神经末梢”,其功能定位与治理逻辑不仅关乎行政效率,更影响着基层治理的社会基础。从社会科学视角出发,结合县级政府办公室的协调、服务、督办职能,可更清晰地把握政务服务中心的运行规律,提升其在基层治理中的实践效能。

一、功能定位:从“行政窗口”到“治理枢纽”的社会角色转型

传统认知中,政务服务中心多被视为集中办理行政审批的“行政窗口”,但从社会契约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看,其功能应向“治理枢纽”拓展,这一定位与县级政府办公室的工作目标高度契合。

从社会契约理论看,政务服务中心是政府履行公共服务契约的“具象化载体”。县级政府办公室作为政府决策执行的“总协调室”,日常工作中需处理大量群众诉求、企业反馈,而政务服务中心正是将这些分散的“契约承诺”转化为集中服务的平台。例如,针对群众反映的“办事跑多窗”问题,政府办公室可推动政务服务中心实行“一窗受理”改革,通过流程再造将市场监管、税务、社保等部门的服务事项整合,使群众从“找部门”转变为“找中心”,这本质上是对政府与公民契约关系的优化。

从社会资本理论看,政务服务中心是积累社会信任资本的“重要节点”。县级政府办公室的一项核心职能是维护政府公信力,而政务服务中心的服务质量直接影响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度。实践中,政府办公室可通过推动政务服务中心建立“好差评”制度、公开办事流程、限时办结承诺等,将行政行为置于社会监督之下。如某县针对企业开办流程繁琐问题,政府办公室牵头协调政务服务中心与市场监管局,将企业注册时间从 3 天压缩至 1 天,这种高效服务积累的信任资本,能为后续政策推行(如招商引资、乡村振兴项目落地)减少社会阻力。

二、治理逻辑:基于县级政府办公室职能的“双轮驱动”实践路径

政务服务中心的治理逻辑,需兼顾行政效率与社会公平,而县级政府办公室的协调督办职能,为这一逻辑的落地提供了关键支撑,形成“制度创新 + 社会协同”的双轮驱动模式。

(一)制度创新逻辑:以流程再造破解“科层制”局限

科层制下的部门分割是基层治理的常见痛点,县级政府办公室作为跨部门协调的“操盘手”,可通过推动政务服务中心的制度创新打破壁垒。例如,在处理群众“跨部门办事难”问题时,政府办公室可依托政务服务中心建立“联席会议 + 督办清单”机制:对涉及多部门的事项(如不动产登记需住建、税务、自然资源等部门协作),由中心定期汇总问题,政府办公室召集相关部门召开协调会,明确责任分工并形成督办清单,限时反馈办理结果。这种治理逻辑既发挥了政务服务中心的一线收集功能,又利用了政府办公室的权威协调优势,使科层制的“条块分割”转化为“协同共治”。

(二)社会协同逻辑:以多元参与回应“社会需求多样性”

从社会治理理论看,政务服务中心的高效运行离不开社会力量参与。县级政府办公室在推动政务公开、吸纳社会意见方面经验丰富,可引导政务服务中心构建“政府主导 + 群众参与 + 第三方评估”的协同机制。比如,在政务服务中心设立“企业服务专员”,由政府办公室从各部门抽调骨干,同时邀请商会代表、人大代表担任“服务监督员”,对项目审批、政策落实等进行跟踪评估。这种模式既发挥了政府办公室的资源整合能力,又通过社会力量的参与,使政务服务更贴近群众和企业的实际需求。

三、实践启示:县级政府办公室推动政务服务中心提质的具体抓手

结合县级政府办公室工作实际,提升政务服务中心效能需聚焦三个“结合点”:

一是将中心服务与办公室督办结合,强化结果导向。政府办公室可将政务服务中心的“办件效率”“群众满意度”纳入部门绩效考核,对拖延办理、推诿扯皮的事项直接督办,确保“最多跑一次”等改革措施不流于形式。

二是将中心改革与办公室调研结合,精准对接需求。政府办公室在日常调研中掌握的群众诉求(如老年人对智能设备的不适应、小微企业对政策的不熟悉),可及时反馈给政务服务中心,推动其推出“帮办代办”“政策解读专区”等针对性服务。

三是将中心建设与办公室统筹结合,整合治理资源。针对县级政务服务中心普遍存在的人员力量不足、技术支撑薄弱等问题,政府办公室可协调财政、人社、大数据等部门,在经费保障、人员培训、系统升级等方面给予支持,形成“众人拾柴”的治理合力。

从社会科学视角审视,县级政务服务中心的功能定位与治理逻辑,本质上是政府治理理念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的缩影。县级政府办公室作为基层治理的“中枢”,唯有将自身职能与政务服务中心的建设深度融合,才能使这一平台真正成为联系群众的“连心桥”、优化营商环境的“加速器”,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政府办公室对政务服务中心工作的每一分深耕,最终都要落在“为人民服务”的实效上。当审批流程从“层层关卡”变为“一窗通办”,当群众办事从“不知所措”变为“指南清晰”,当问题响应从“拖延等待”变为“即时处置”,当服务态度从“被动应付”变为“主动靠前”,这些具体而微的变化,正是工作质效提升的生动注脚。唯有始终以群众“满意不满意、方便不方便、认可不认可”为标尺,在优化流程中减负担,在精细服务中暖人心,在高效协同中提质效,才能让政务服务的每一个环节都充满温度与速度,让“人民至上”的理念真正转化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为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筑牢最坚实的基层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