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基于新课标开展小学语文单元主题教学的策略研究

作者

李雪迎

吉林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 136000

前言:

语文教学实践中表明教师对比同类单元主题,能够使学生充分了解不同单元的主题内容,基于此,学生更容易理解不同单元的重点知识,因此,教师要想推动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课程,一定要重视以整合单元主题,以及根据不同单元主题的特点和内容提问,以此激发学生求知欲,进而调动学生主动思考、分析、探究单元主题中的知识,使得学生的综合能力明显提高,以及提高单元主题教学质量。

一、对比同类单元主题

小学语文课程内容有着共同性,因此,教师可以将内容相似的课文整合起来,从而对比讲解同类单元主题内容,这不仅围绕各个单元进行细致分析和讲解,还使学生在听讲中深刻认知同类单元中有很多相似内容,同时学生还在对比分析中总结各个单元主题的特点,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分析能力、总结能力和对单元内容的认知能力。

例如:讲解:“柳树醒了”“秋天的图画”时,教师结合课文内容设计以描写景色为主的单元主题,然后要求学生对比分析主题内容中的相似语句,由此激发学生积极逐一对比这一主题的课文,在对比中学生认知归纳这两篇课文的中心思想和描写景物的字词句,这个过程中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去对比分析、深入思考,以及认知整合单元主题的语句和描述风景的段落,使得学生的主动性和分析能力有所提高,同时提高学生对同类主题内容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所以说,教师应结合不同的课文设计不同的单元主题,进而鼓励学生对比分析同类主题中的语文知识,进而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二、结合单元主题内容提问

教材中的各个单元有不同的特点和内容,因此,教师可以结合不同单元主题内容进行提问,通过设置问题,激发学生主动投入到单元主题教学中思考、学习,这不仅增强学生学习动力,还提高学生对探究单元主题的积极性和热情,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从各个单元中获取知识和答案,这必然会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

例如:结合“春雨的色彩”时,教师将课文题目作为单元主题,然后根据这一主题内容提问,以此问学生哪个段落中有趣、颜、题生字,并且文中哪段描写春雨的形象和颜色,利用课文主题发问,能够引发学生积极感悟文中内容,以及主动思考文中的各个段落,通过深入思考学生总结出答案,同时学生在解决问题时高效吸收单元主题内容。

三、围绕单元主题进行总结

如果只注重传授语文知识,而忽视引导学生自主归纳各个单元的内容,很难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授课时,教师应重视围绕单元主题布置任务,从而要求学生自主总结出单元中的修辞手法、生字和优美的字词句,以此激发学生主动总结、思考,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积极归纳知识的状态,进一步推动学生增强自主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文中故事,布置单元主题,如:要求学生围绕“草船借箭”的主题内容总结出故事蕴含的智慧、历史背景、主要人物,这不仅调动学生自觉总结故事情节和内容,还激发学生积极分析出这一主题中的故事带来的启示,表明学生从单元内容中自主获取知识,同时能够独立整理出故事反映了诸葛亮足智多谋、深思熟虑的性格特点,可见学生在单元主题教学中提高了自主性和独立整合知识的能力。

四、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单元主题

当前,教师开展单元主题教学时,一定要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就是说要以学生为中心,从而在传授语文知识的过程中多鼓励学生合作探究单元主题的文章内容,学生既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鼓励,又有机会展现自己的合作探究能力,以此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去探究、合作和思考,这对于推动学生增强综合能力非常有利,以及提高单元主题教学效果。

例如:讲解“司马光”的课文内容时,将课文题目作为单元主题,同时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合作探究出司马光砸缸蕴含的道理和故事情节,使学生非常积极地进行合作探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共同合作分析出司马光遇到突发事情,非常沉着冷静,并且勇敢、果断想办法借助他人,此外,学生还在共同合作下探究出主题内容告诉我们遇到紧急情况,不能慌乱,一定要冷静想办法、动脑筋去解决遇到的问题和事情,逐渐学生懂得合作和探究,以及主动学习司马光身上的高贵品质,这体现出教师开展单元主题教学,对于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单元主题内容有着重要意义。

五、总结:

单元主题就是一个框架,教师围绕这个框架提问和对比分析,如此一来,学生既主动探究不同单元的内容,又了解不同单元主题的内在联系,学生将单元内容联系起来思考,在深入思考中学生深刻感受到文本主题内容有着共同性,同时学生在教师鼓励下,积极总结、感悟单元主题蕴含的思想情感和不同的知识点,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非常有利。

参考文献:

[1] 杨春梅 . 基于单元整合的小学语文主题阅读教学策略探究 [J]. 小作家选刊 ,2024(12):94-97.

[2] 晏丽玲 . 探究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的有效途径 [C]// 第五届教育教学与实践研究论坛论文集 . 202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