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基于教学生活化理念下初中德育资源开发利用初探

作者

梁锦锋

清远市清新区第四中学 511800

引言

在初中阶段,德育教育是教育工作者立德树人的一个首要内容。对于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来讲,其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德育教育资源也应与时俱进。作为初中班主任,我们应该联系实际,将教学生活化理念融入育人工作中,重视德育教育资源开发和利用工作,以此提升教育效果。

一、教学生活化理念

教学生活化的理念可以理解为将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让知识回归生活,提升教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降低新知识给学生带来的陌生感,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知识,促进他们的成长。

二、德育资源开发中渗透教学生活化理念的意义

开展德育教育中,纯理论或者“一言堂”的教学现象比较普遍,课堂气氛低沉,没有生机活力,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教育效果不理想。更有甚者,长此以往将会引起学生的不满。因此,教育要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在德育教育资源开发过程中渗透教学生活化理念的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可以增强教育的亲和力,将具有生活理念的德育资源融入在教育中,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而且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更容易被接受;第二,可以提升教学实效性,将融入了生活的德育教育资源应用其中,让抽象的知识更加直观,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践行;第三,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将生活中的德育资源应用其中,可以调动学生主动思考,强化教育效果。

三、基于教学生活化理念下初中德育资源开发策略

基于教育生活化理念下德育教育资源的开发是扩宽德育教育内容的重要途径。它不仅可以让教育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而且可以提高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我认为,初中班主任们可以从四个方面着手开发德育教育资源。

第一,挖掘生活中的德育素材。在学生比较熟悉的场合,结合教学需求,提取其中的案例作为教学元素,这样有利于学生感悟德育价值。比如说到团结,如果单纯讲解团结的定义、作用和价值,这样的理论学生很难有切身的感受。这时,教师可以利用学校组织某场运动会中班级获得奖项这个事件,作为德育教育资源,让学生通过案例感受团结的力量,这样可以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第二,设计生活化德育教育活动。为了提高德育教学效果,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作为教育资源。例如通过组织“校园志愿者”、“模拟家庭责任分工”、“今天我来当班长”等活动让学生从中感受理解其中的道德规范,以此生活化教育。

第三,结合学科渗透生活德育。德育教育不能只是在思想政治课程上进行,而应该渗透到初中所有的学科内容。教师要结合教学知识点,挖掘课程中生活元素结合德育知识开展德育教育,引导学生在现实中思考德育内容。

第四,利用生活情境创设德育问题。教师要善于利用生活中如网络道德事件、校园霸凌等的矛盾作为设计问题的切口,设计相关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分析案例,解决问题,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四、初中德育资源在教育实践中的利用

在中学德育教育中,德育教育资源可以被利用在课前、课中和课后。课前,让学生通过案例去理解今天学习的德育知识,进行一个前期的预习。比如教师讲解文明礼貌内容时,就可以将自己提前准备好的案例视频推送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初步了解文明礼貌意义和做法,为课堂学习打下基础。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课中使用德育教育资源是最为常见的一种教学手段。通过资源利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德育教育知识。比如教师在讲解《中学生守则》时,就可以组织一个“中学生守则监督小达人”活动,让学生根据守则内容,在教师提供的图片中,找到不遵守守则的行为,并说出危害,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掌握守则内容。课后,德育教育资源仍有用武之地。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教师可以利用生活化和有意义的德育教育资源引入探究和实践活动,提升作业的个性化、趣味性和多样性,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主动性,为德育教育的课后作业创新提供了新方向。

结语

初中德育教育资源开发和利用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取得良好育人效果的前提条件。若将教育生活化理念融合其中,可以更有效地提升育人的效果,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德育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石晋阳,李艺 . 从经验视角谈“教育回归生活世界”-- 基于杜威与胡塞尔哲学的比较[J]. 当代教育科学,2019,(07).

[2] 李 达 . 思 想 品 德 课 程 资 源 的 开 发 与 利 用 [J]. 教 学 与 管 理,2005(1):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