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养导向的高中地理跨学科主题学习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祝长城
吉林省长春市德惠市第一中学 130300
当前高中地理教学正经历从知识本位向素养导向的重要转型,跨学科主题学习成为落实这一理念的关键路径。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评价体系,对深化教学改革具有现实意义。着重于评价指标的系统设计、教学过程的持续反馈以及学生素养发展的多维度评估,客观反映学生综合能力发展水平,推动地理育人模式的优化与创新。
一、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内涵
跨学科主题学习是指围绕某一核心主题,有机整合地理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探究,发展综合思维与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其打破传统学科界限,强调知识的结构化重组与迁移应用,而非简单的内容叠加。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跨学科主题学习以人地关系为核心,融合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视角,聚焦区域发展、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等综合性议题。深化了学生对地理规律的理解,更促进了其认知广度、思维深度与解决问题能力的整体提升,为核心素养的落实提供了重要路径。
二、素养导向的高中地理跨学科主题学习评价体系实施策略
(一)评价指标科学建构
在评价指标的科学建构中,采用系统化、多阶段的方法确保指标体系既科学严谨又切实可行,以支撑素养导向的高中地理跨学科主题学习评价的整体实施。首先,通过德尔菲法邀请地理教育、课程评价及相关学科领域的权威专家参与初始指标的筛选与优化;专家基于核心素养要求,如地理核心素养与跨学科能力,提出反馈意见,修正初始指标体系的逻辑性与完整性,避免主观偏差。随后,应用层次分析法构建结构化层次模式,以“高中跨学科主题学习评价指标体系”为目标层,一级指标为准则层,二级指标为方案层;通过专家咨询形成判断矩阵,求解特征向量以科学确定各项指标权重,确保评价结果客观反映学生综合素养发展水平。例如,在开展“气候变化与区域响应”主题学习时,教师围绕人地协调观和数据分析能力设计评价任务,提出“如何结合气象数据与人口迁移信息,分析气候变暖对沿海地区人类活动的影响?”引导学生整合地理、数学与社会知识进行探究;教师依据预设的指标维度,如背景理解深度、资源利用效率、合作探究表现与解决方案创新性,动态评估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的素养表现。同时,结合CIPP 评价模式的框架,将指标融入背景分析、资源输入、过程诊断与成果反馈等维度,强化指标与真实教学情境的关联性,推动评价体系在动态教学中实现持续优化。建构过程强调指标的可操作性与适应性,确保其既能精准捕捉学生素养发展关键点,又能为教学实践提供切实指导,从而提升评价的科学性与实效性。
(二)教学过程动态诊断
在实施教学过程动态诊断时,需建立贯穿教学全程的监测机制,通过多元化工具捕捉学生在跨学科主题学习中的素养发展轨迹。依据CIPP评价模式框架,重点对教学活动实施环节进行实时观测与反馈:首先利用课堂观察量表记录学生在主题探究中的参与度、协作表现及思维深度,例如在区域发展规划议题中,关注学生整合地理数据与政治、历史要素的逻辑严谨性;例如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主题下,教师提出“从历史水患治理、当前产业布局和未来气候预测角度,如何提出系统性治理策略?”这一开放问题,引导学生跨时空、多维度展开分析。教师通过观察小组讨论,发现部分学生能有效调用历史治黄经验、地理水沙数据及环境政策,但也存在论证碎片化问题,遂及时介入,通过追问“这些因素如何相互制约与促进?”推动学生建立系统性联结。同时,注重对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提出问题、分析复杂关联及提出解决方案的高阶思维能力的考察;同时嵌入阶段性学习档案分析,系统收集学生完成的调研方案、过程性报告及反思日志,聚焦其知识迁移能力与创新思维表现。其次,结合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动态获取学生对跨学科任务难度的认知、学习动机变化及素养发展瓶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最后,将诊断数据与预设的素养目标矩阵对照,识别个体与群体在综合思维、实践能力等维度的成长点与薄弱项。该诊断过程强调与教学进度同步迭代,确保评价结果直接服务于课堂优化,形成“设计-实施-诊断-改进”的闭环机制。
(三)素养表现多维观测
素养导向的高中地理跨学科主题学习评价体系实施策略中,素养表现多维观测强调通过整合性工具全面捕捉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的综合素养发展。具体实践中,需构建覆盖知识整合、思维品质、实践能力及价值认同等多维度的观测框架:在区域可持续发展主题项目中,关注学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分析环境数据的科学性,也评估其融合政治、历史视角提出解决方案的批判性思维深度;例如,在“城市新区规划与生态韧性建设”项目中,教师提出“如何从地理环境约束、历史用地变迁和经济人口压力等多维度,提出兼顾发展与可持续性的新区方案?”引导学生分组开展跨学科论证。过程中教师关注学生使用工具处理地形与气候数据的准确性,通过追问“不同决策可能带来哪些社会与生态长期影响?”来考察其批判思维和价值权衡能力,同时结合小组方案设计、协作记录和公开答辩,综合评估团队实践创新与社会责任感。通过项目成果展示、协作任务记录等实物证据,量化考察团队协作效率与创新实践能力。观测过程需结合 CIPP 模式中的成果评价环节,采用学习档案袋系统收集学生阶段性报告、反思日志及成果作品,辅以结构化问卷调查与焦点访谈,交叉验证其社会责任意识与人地观念养成。该多维观测要求教师、学科专家及学生共同参与评价,形成多主体、多证据链的观测网络,确保素养评价结果既反映个体成长轨迹,又为教学优化提供精准依据,最终推动素养培育从量变到质变的升华。
三、结束语:
本文构建了素养导向的高中地理跨学科主题学习评价体系,通过评价指标的科学建构、教学过程的动态诊断及素养表现的多维观测,形成了“设计-实施-反馈”的闭环机制。其创新性在于将核心素养培育具象为可操作的观测维度,为地理教学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型提供了实践范式。未来这一评价框架有望深化课程改革,推动跨学科学习在更广泛教育场景中落地生根,持续赋能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窦靖皓 , 李涛 , 焦俊 , 等 .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高中地理跨学科研学课程设计——以中国西部绸都南充为例 [J]. 地理教学 ,2025,(13):59-64.
[2] 薛佳佳 , 杨佳达 . 素养导向的高中地理跨学科单元学习设计与实施 [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25,(01):56-59+68.
[3] 肖人弋 , 陶佳慧 . 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地理与历史跨学科融合教学设计与实施——以“东印度公司的兴衰”为例[J]. 地理教学 ,2023,(01):40-44+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