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精细化工工程存在的技术问题及优化策略

作者

徐凌 高歌 赵珂珂

山东建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山东省淄博市 255000

   

引言

精细化工工程作为化学工业的高端分支,以生产高附加值、技术密集型专用化学品为核心,其发展水平直接反映国家科技实力与产业竞争力。近年来,随着全球制造业向绿色化、智能化转型,精细化工行业面临工艺稳定性不足、资源利用率偏低、环保压力增大等挑战。传统生产模式过度依赖经验操作,导致产品质量波动。末端治理技术难以满足日益严格的排放标准。而智能化控制手段的应用仍处于初级阶段,制约了生产效率与安全水平的提升。在此背景下,深入剖析技术瓶颈,探索工艺优化、绿色转型与智能升级的协同路径,成为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一、精细化工工程的技术特性与行业现状

精细化工工程作为化学工业的高端领域,以生产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专用化学品为核心,其产品涵盖医药中间体、电子化学品、特种涂料等多个门类。该领域的技术特性表现为反应步骤复杂、工艺条件苛刻、产品纯度要求高,且生产过程需兼顾效率与安全性。当前,全球精细化工行业呈现技术密集型与资本密集型双重特征,发达国家凭借长期积累的工艺数据库和专利壁垒占据主导地位,而发展中国家则通过成本优势和产业政策支持逐步扩大市场份额。行业快速发展背后暴露出技术体系不完善、环保压力增大等问题,尤其在工艺稳定性、资源利用率和智能化控制等方面存在显著短板,制约了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二、精细化工工程存在的核心技术问题

(一)工艺稳定性与可控性不足

精细化工生产涉及多相反应、催化循环等复杂过程,工艺参数的微小波动可能导致产品质量显著下降。如在氧化反应或加氢反应中,温度、压力、物料配比的动态平衡难以精准维持,易引发副反应或催化剂失活。此外,部分企业仍依赖经验式操作,缺乏对反应机理的深入研究和在线监测手段,导致生产过程存在“黑箱”状态,难以实现闭环控制。工艺稳定性的不足直接导致产品批次间差异大,合格率波动明显,增加了质量成本和安全风险。

(二)资源利用效率与环保技术滞后

精细化工生产普遍存在原料转化率低、溶剂回收率不高的问题,传统工艺中,大量有机溶剂在分离提纯阶段被废弃,既造成资源浪费,又加剧了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废水处理技术仍以末端治理为主,生物降解法对高盐、高毒废水的适应性有限,而膜分离、高级氧化等先进技术因成本较高尚未普及。此外,副产物综合利用水平较低,许多具有潜在价值的中间体被直接焚烧或填埋,未能形成循环经济链条,与绿色化学理念存在明显差距。

(三)智能化控制技术应用不足

尽管工业自动化技术已取得长足进步,但精细化工领域的智能化改造仍面临挑战。一方面,现有 DCS(分布式控制系统)多用于数据采集与基础控制,缺乏对复杂工艺的智能决策能力。另一方面,人工智能算法在反应优化、故障预测等领域的应用尚处于试验阶段,模型训练需要大量高质量工艺数据,而企业普遍存在数据孤岛现象,难以支撑算法迭代。此外,智能传感器的精度和可靠性不足,尤其在高温高压或腐蚀性环境下,难以实现关键参数的实时准确测量,限制了智能化控制的深度。

三、精细化工工程的技术优化策略

(一)强化工艺基础研究与过程控制

提升工艺稳定性的核心在于深化对反应机理的认识,企业应联合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反应动力学模型,明确关键参数的阈值范围,并通过实验设计(DOE)优化操作条件。引入过程分析技术(PAT),利用近红外光谱、拉曼光谱等手段实现反应进程的实时监测,结合先进控制算法(如模型预测控制)动态调整工艺参数,形成“感知 - 分析 - 决策 - 执行”的闭环系统。此外,建立工艺数据库和知识管理系统,将经验知识转化为可复用的数字资产,降低对操作人员技能的依赖。

(二)推动绿色技术与资源循环利用

绿色化改造需从源头设计入手,采用原子经济性反应和可再生原料,减少有毒试剂的使用。在溶剂回收方面,推广分子蒸馏、渗透汽化等新型分离技术,提高溶剂循环利用率。对于废水处理,可结合电催化氧化、膜生物反应器(MBR)等组合工艺,降低 COD 和盐分含量,实现回用水标准。副产物综合利用则需构建产业协同网络,通过与下游企业合作开发高值化利用路径,例如将废酸转化为金属盐产品,或利用废催化剂提取稀有金属,形成“资源- 产品- 再生资源”的循环模式。

(三)加速智能化控制技术的落地应用

智能化升级需分阶段实施:初期可聚焦于数据采集与集成,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打破数据壁垒,实现设备层、控制层与管理层的互联互通。中期重点开发专用算法模型,针对特定反应类型训练优化模型,提升预测准确性和控制精度。长期目标则是构建数字孪生系统,在虚拟空间中模拟生产过程,提前识别潜在风险并优化工艺路线。加强智能传感器的研发,开发耐高温、抗腐蚀的新型材料,提升传感器在极端环境下的稳定性,为智能化控制提供硬件支撑。

四、技术优化策略的实施保障

(一)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

政府可通过政策引导推动精细化工领域协同创新:一方面,鼓励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共建联合实验室,清晰界定知识产权归属与利益分配机制,充分调动各方合作动力。设立专项基金聚焦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并对成果转化项目实施税收减免或资金补贴,强化技术攻关支撑。另一方面,构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整合中试放大、安全评估等资源,以共享模式降低中小企业创新成本与技术风险,形成“政策引导 - 资金支持 - 服务保障”三位一体的创新生态,加速突破行业技术瓶颈。

(二)加强标准化与认证体系建设

政府需构建精细化工标准化与认证体系以促进行业规范发展:强制推行工艺安全、环保排放及产品质量标准,并推动其与国际接轨,为行业划定技术底线。建立绿色产品认证制度,赋予低碳、循环认证企业市场准入优势,倒逼企业绿色转型。同步完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通过强化操作及安全管理人员专业培训,提升全链条技术执行能力,形成“标准引领 - 认证驱动 - 人才支撑”的绿色发展闭环。

(三)优化产业政策与监管环境

政府可运用多元政策工具推动精细化工产业升级:通过产能置换与环保督察淘汰技术落后、污染严重的产能,形成“劣汰”倒逼机制。对采用智能化控制与绿色工艺的企业,在用地审批、电价优惠、融资支持等方面给予倾斜,激发“优进”动能。利用大数据与区块链技术构建全流程追溯体系,强化生产环节动态监管,确保技术优化措施落地见效,最终实现产业结构优化与高质量发展协同推进。

结束语

精细化工工程的技术优化是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面对工艺稳定性、资源利用和智能化控制等挑战,需从基础研究、绿色技术、智能装备等多维度协同发力,构建“技术 - 产业 - 政策”良性互动的创新生态。未来,随着数字技术与化学工程的深度融合,精细化工将向更高效、更安全、更可持续的方向演进,为全球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关键材料支撑。

参考文献

[1] 张伟强 , 李晓华 , 王建军 . 精细化工过程强化技术与装备研究进展 [J]. 化工进展 , 2021, 40(05): 23-24.

[2] 陈明辉 , 刘志强 , 赵丽娜 . 绿色化学在精细化工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J].环境科学与技术 , 2022, 45(08): 119-120.

[3] 杨振宇 , 周晓东 , 黄晓明 . 工业互联网赋能精细化工智能化转型路径研究 [J].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 2023, 29(03): 8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