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借鉴“苏超”成功经验 提升安徽赛事经济发展活力

作者

饶磊 夏飞

安徽省经济研究院 安徽合肥 230051

一、引言

“2025 年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简称“苏超”)刷爆网络,作为政府主导的省级业余足球赛事,本身并不是新鲜事物,却能受到全国人民的追捧,场均线下观赛人数近万人,相关话题在社交平台播放量过亿。“苏超”场内场外群情激昂,赛场市场、赛事“城事”形成了有效联动,火爆的球赛不仅让群众重新找回了参与体育活动的激情和动力,有力促进了消费,更极大释放了城市发展的活力。“苏超”成功绝非偶然,根本在于创新办赛理念、办赛手段、资源整合,打破赛事与产业两张皮、体育对社会活力刺激弱的一些制约因素,其背后的逻辑和做法值得安徽深思和借鉴。

二、“苏超”成功的启示

1. 体育与群众建立“情感链接点”

博卡与河床、曼市兄弟等西方足球“德比”大赛之所以能延续百年而不衰,根本在于球赛从俱乐部升华成了城市(社区)之间的竞争,“宿敌”催生了群众强烈的荣誉感和归属感。“苏超”采用“城市队”而非传统的俱乐部建队模式,球员不管是职业、半职业还是业余,身份都限定为“本地人”,这种方式较为直接地建立了体育与群众之间的情感链接。正如网络上调侃的“苏超成功是靠天时地利人不和”,“散装”江苏实现了从城市到赛事上的延伸,场场都是“德比”“既定胜负、也决生死”,充分激发了广大群众的参与度。前三轮场均线下观赛人数过万,超过中甲职业联赛,多数场次一票难求。

2. 公益与商业找到“黄金分割点”

在运营模式上,“苏超”采用了“政府主导 + 赛区协同 + 联赛运营”的架构,既有明显的公益属性,如场馆改造、物资配备、赛事转播、人员培训及医护、安保等工作由省市相关部门合力保障,球员、教练等队员招募以及球队相关费用由所在城市体育局(足协)负责,门票大多为0-30 元,还附带赠品(常州9.9 元票送萝卜干炒饭等)。但也保留了适当的商业化元素,通过市场化运作,建立与赛事联动的冠名赞助、金融、快消、运动装备等多元领域的战略联盟,将商业化获利精准反哺于赛事奖金、媒体传播以及赛事保障等领域。“苏超”良好实现了公益与商业的最佳平衡,在让足球“去金元化”,回归“纯粹”的同时,形成“群众体育- 商业投入- 赛事升级- 品牌打造”的良性循环。

3. 政府和媒体制造“话题引爆点”

“苏超”的火爆得益于网络持续的造梗,江苏各地政府率先带头下场玩梗,南京市喊出“比赛第一,友谊第十四”的口号,常州文旅自黑“常州变丨州,留给我们的笔画不多了”。叨叨傅等网红和自媒体制造的“叫南哥”“十三妹”等有趣又富有地域特色的热梗广泛传播,不断为赛事添油加火。政府和媒体携手引导并制造“爆点”话题,既奠定了包容宽松的舆论基调,同时又让言论冲突保持在可控范围。比赛既好看,又有噱头,不仅江苏人民爱看,全国人民也都深受这种氛围感染。

4. 赛场与市场产生“耦合联动点”

“苏超”带来的大量人流和关注,促进了赛场与文旅、商贸、体育装备等消费市场的耦合联动,不仅有效实现了“流量”变“留量”,还形成了“赛场 × 市场”叠加放大效应。“苏超”端午赛期,美团“南京盐水鸭”菜品套餐订单量较上周同期增长58% ,盐城周边酒店入住率提升 40% ,镇江餐饮消费增长 25% ;去哪儿旅行数据显示,“苏超”开赛以来,江苏酒店订单量较去年同期增长 21% 。A 股体育消费板也在“苏超”带动下一路“狂飙”,以体育器材为核心业务的金陵体育喜提“20CM”涨停,共创草坪、康力源、棕榈股份、双象股份等概念股纷纷跟涨,板块整体涨幅 3.56% ,成为近期市场最亮眼的热点。

三.安徽存在的问题

1. 归属感弱,社会参与程度差

安徽举办的全国性和区域性赛事,社会反响普遍不大,究其根本原因是赛事扎根当地不足,缺乏群众基础,无法与举办地观众绑定归属感与荣誉感,最终大多数赛事演变为参赛人自己的独角戏。此外,安徽在争办全国和国际有影响力的比赛中竞争力不足,工作力度不够,导致赛事既不接“地气”,也不够“高端”,往往承接一批小众赛事,无法大量吸引观众观看并形成互动效应。

2. 商业价值低,资本杠杆作用差

据安徽省体育局提供资料统计,2025 年安徽拟办 7 类、共 155 项具体赛事活动,其中由体育经济相关部门牵头的活动只有 2 项,商业价值项目少,绝大多数公益性赛事难以运用市场化杠杆撬动,赛事公益性与商业化运营之间难以平衡。反观“苏超”,通过江苏体育产业集团运作,有效带动了金融、运动装备制造、文创娱乐等多领域社会资本投入,形成了“政府投入 + 商业运作 + 品牌效益”的自我造血系统,为赛事持续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

3. 数字流量小,舆论轰动效应差

安徽体育赛事线上线下协同宣传较差,对话题、IP 的开发和塑造不足,表现为推送载体少、热度低、反响冷。以 2024 年 9 月举办的大黄山汽车拉力赛宣城站为例,该赛段在泾县举办,官方平台“泾县发布”推送的视频点赞数只有 21,评论数更低至 1 。反观“苏超”不仅有“两微一抖”官方媒体传播矩阵,更有数不胜数的自媒体博主助阵。单个城市官方平台和相关新闻账号动辄几万的点赞量,评论人数近万人,抖音话题“江苏城市足球联赛”播放量高达8.2 亿次。

4. 资源整合弱,社会同频共振能力差

安徽在推动“跟着赛事去旅行”等活动中,体育、文旅等跨部门协作不足,政策宣讲多而推介、宣传、营销具体支撑少,在及时响应、资源整合、方式创新等方面存在明显差距。对比“苏超”,常州宣布比赛期间景区向扬州游客免费开放,端午赛期间实现跨市游客 15 万人次,宿迁、连云港等市更是提前十天宣布景区对客场球迷免费开放。扬州队将中场休息时间变成“非遗”展,南京、常州、镇江、盐城等地推出了一系列“门票 + 餐饮”“门票 + 运动装备”“门票 + 景区”等文旅“大礼包”。

四、促进安徽赛事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1. 创新融合办赛理念

一是创新赛事即“城事”的理念。“苏超”的火爆让我们看到了赛事活动的成功对城市活力提升的带动效果。发展赛事经济不仅能扩大消费,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更能激发广大群众对城市的认同,提升城市形象,有力促进人才、资本的流入。二是创新赛场即市场的理念。赛事活动不仅仅为群众提供了健身场所,更为新技术新业态开辟了应用场景,要积极推动由办比赛向办产业转变,在保留体育“存粹空间”的基础上,促进与文旅、体育装备制造、人工智能等产业融合。三是创新场外即场内的理念。“苏超”和“中超”从正反两面印证了,场内固然要踢好球,但场外数量庞大的群众支持是赛事能否成功的更重要因素。借鉴广东等发达地区经验,鼓励各地发挥各类体育协会力量,借助本地文体名人、网红达人等影响力,大力培育一批拥有专业度、忠诚感和“正能量”的“场外队员”,发挥其先锋作用,加快带动青少年等更广泛社会群体参与。

2. 创办“超级皖”城市赛

一是主打城市为主体的竞技体育赛事主题。借鉴 2015 年央视与法国电视台合作创办的《城市之间》栏目,以群众性、公益性竞赛为基调,竞赛项目设置既要体现娱乐性,也要具备一定的竞技要素,既要迎合群众喜好,又要尽可能体现安徽特色风俗文化。二是突出地域性质。参考“苏超”模式,由省市体育等相关部门和协会发起和筹备,组建 16 个地市代表队并加以保障,强化队员本土属性,在场地、门票、队徽、服饰以及竞赛宣传等设计上充分融合当地特色。三是适度商业化运营。探索整合文化旅游等与赛事经济相关整合资源,成立省体育产业集团,提升安徽赛事经济市场化运营能力。各地依托体育主管部门,在赛事运营指导下相对独立开展运营,既保留当地特色,又实现各市统筹协作。借鉴“苏超”经验,运营以不过度追求盈利为前提,所获收益优先用于赛事健康持续发展。

3. 形成“矩阵式”大流量

一是强化赛事宣传包装。借鉴“这!就是灌篮”等体育综艺模式,找准赛事宣传引爆点,推动安徽广电集团与腾讯、抖音等头部视频平台,围绕冠名、宣发、策划、推广等加强合作,引入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创新赛事元宇宙、虚拟主播等数字直播新模式,提升舆论关注度。二是鼓励开展赛事视频二创。引导各地官方媒体携手MCN 机构、视频剪辑达人等,围绕赛事高光镜头、人物故事、城市文化等,在抖音、快手、B 站等平台开展短视频创作,打造具有特色的城市竞赛数字 IP。三是鼓励“多屏”引流。各地文化宣传部门加强引导,依托城市公园、公交、地铁等公共设施,以及商业综合体、大型超市、酒店等商业载体,结合本地特色民俗文化,通过投屏等方式播放创意趣梗,制造与赛事相关的话题。积极开展体育教育,培育全社会运动氛围。

4. 打造“体育嘉年华”消费节

一是强化新消费供给。立足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嘉年华”消费节品牌,力争将赛事期间固定打造成如“双十一”“618”这样全国知名的“消费时点”。引导各市将本地优势产业与赛事联动,在发展“赛事 + 文旅 + 美食 + 运动装备”等基础上,鼓励企业联动赛事加大产品宣传策划,精心推出各类有竞争力的消费套餐,拓展“+ 新能源汽车”“ + 智能语音产品”“+ 机器人”等新消费空间。二是打造新消费场景。将“嘉年华”消费节与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提升项目和场景联动,加快开发老旧厂房、闲置商业、地下空间等,将其开辟成文化创意、特色美食、康体美容、微短剧拍摄和短视频直播等业态集聚载体。借鉴“跟着团长打县城”等旅游模式,鼓励各景区开发设计“剧情实景还原体验”项目。三是完善新消费生态,推进大型文体活动许可审批“一件事”改革,对大型营业性演出和促消费活动实行“容缺预审”,推行审批告知承诺机制。推动文体旅平台资源整合,完善“游安徽”公共服务平台功能,重点强化景区票务、酒店入驻、投诉受理及快速联动功能板块接入系统,实现“一部手机游安徽”。

参考文献:

[1] 李艳丽 . 赛事经济与城市发展新动能培育 [J]. 人民论坛 ,2025,(4); 67-70 .

[2] 吴棠 . 体育赛事经济影响的机理探究 [J]. 经济师 ,2023,(8); 248-249.

[3] 袁野 , 张明 , 董新风 . 江苏体育赛事经济研究 [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15,(4);

13-24.

[4] 吴静 . " 苏超 " 热浪席卷江苏全民狂欢背后的数智力量 [J]. 中国电信业 ,2025,(7);

47-49.

[5] 何磊静 . " 苏超 " 启示 : 政府做对了什么 ? [J]. 党员文摘 ,2025,(14); 42.

[6] 朱夏 . 新时期足球产业化发展建议 [J].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5,(17); 70-72.

作者简介:饶磊,1980 年 6 月 2 日,男,汉,安徽淮南,硕士研究生,经济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金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