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在地性视角下的公共艺术实践路径研究

作者

张杰

天津天狮学院 300000

一、引言 公共艺术已成为城市文化与空间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从最初的美化装饰逐渐扩展至社会参与、文化传播及环境互动等多个维度。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公共艺术更成为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和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具。然而,当前公共艺术发展仍面临同质化严重、缺乏文化深度与公众参与机制不足等问题。在地性理念强调艺术应根植于地方文化、历史与现实语境,注重社区参与和文化认同,为公共艺术提供了新的发展路径。本文基于在地性视角,结合典型案例,探讨公共艺术如何通过多元协作与文化生态建构,实现其当代价值与功能转型。

二、公共艺术发展路径的理论演进

公共艺术起源于 20 世纪初西方的 " 艺术公共化 " 运动,早期以雕塑与纪念碑为主,侧重城市美化与文化象征。至 20 世纪中后期,其功能逐步转向社会参与和互动平台,强调社区共建与文化协同。中国公共艺术自 20 世纪 80 年代引入,经历了从雕塑化、景观化到社会化的演变过程,形式日趋多元,融合数字技术、跨媒介与互动方法,成为提升城市空间品质、增强社会凝聚力和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当代公共艺术已发展成为跨学科、多维度的综合实践领域。

三、公共艺术与" 在地性" 理念的融合逻辑

在地性强调艺术创作应深入地域的文化基因、历史脉络与生活实践,是对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同质化现象的积极回应。在 " 滇池风土艺术季 " 案例中,艺术实践通过转化地方风土与文化符号,有效强化了文化认同与社会凝聚力。"活态雕塑 " 概念的提出进一步推动了公共艺术从静态陈列向动态互动的转变,增强了公众参与及作品与环境的实时响应能力。在地性与活态艺术的结合,不仅深化了文化表达,也拓展了公共艺术的社会功能与存在形态,为公共艺术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四、高校空间中的公共艺术应用实践

高校作为文化生成的重要场域,其非正规空间为公共艺术提供了灵活的介入条件。相关实践表明,公共艺术不仅能够美化校园环境,还可激活空间使用、增强师生的校园认同与参与感。例如,辽宁师范大学 " 竹影留声 " 项目通过融合环境声景与雕塑艺术,打造出高参与度的互动区域,体现了艺术与教育、文化建设的深度结合。高校通过开放征集、工作坊等活动形式,使师生能够积极参与艺术创作过程,促进艺术与教学、校园文化的深度融合。

五、城市更新背景下的公共艺术植入策略

在城市更新进程中,公共艺术承担着空间 " 再叙事 " 的重要功能,有效推动工业遗存、老旧社区等功能与文化重塑。以广州红专厂艺术区为例,通过将工业遗产保护与艺术创新利用相结合,实现了文化记忆延续与区域活力提升的双重目标。" 活态雕塑 " 通过动态与互动设计进一步增强了社区归属感与多元参与。然而,当前城市更新中的公共艺术实践仍存在资金不足、运营机制缺失与居民参与度低等问题。需要建立政府、社区与艺术家多方协同的长效机制,推动公共艺术从" 工程项目" 向" 持续治理" 转变。

六、公共艺术在文旅融合中的循环价值

公共艺术作为视觉标志与文化媒介,在文旅融合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效提升城市文化识别度和旅游吸引力。广西等地通过主题雕塑与文化小品的设计,增强了游客的沉浸式体验,促进了文化与经济的有益互动;甘肃案例则通过传统技艺与地方符号的运用,构建了 " 文化 - 旅游 - 经济 " 的良性循环模式。数字导览与互动叙事等新技术的应用,进一步丰富了游客参与形式,提升了体验深度与传播效果,为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创新路径和实践借鉴。

七、公共艺术视域下的雕塑创新探索

雕塑作为公共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承载着历史文化传承与城市形象表达的双重功能。丝绸之路沿线雕塑作品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成为城市文化身份建构的重要载体。" 活态雕塑" 概念的实践,通过引入动态与交互技术元素,打破了传统雕塑的静态观赏模式,增强了公众参与及空间活力。这种创新不仅拓展了雕塑艺术的表现力,也促进了社会交流与文化更新,成为当代公共艺术发展的重要方向。随着技术进步,活态雕塑将在更多公共空间中发挥重要作用。

八、问题反思与优化建议

当前公共艺术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公众参与机制不健全导致作品与社区需求脱节;艺术创作往往缺乏对地方文脉的深入理解;运营维护机制缺失影响项目的可持续性。为此,本文提出以下建议:首先,构建 " 公众 - 政府 - 艺术家 " 三方协同机制,确保各主体有效参与创作全过程;其次,建立 " 在地文化档案 " 系统,为艺术创作提供丰富的文化素材和理论依据;最后,推行 " 公共艺术基金 " 与 " 空间认养 " 等多元运营模式,保障作品的长期维护与社会效益最大化。

九、结语

公共艺术的发展应当深入地域文化与社区生活,通过强化公众参与和多学科协作,实现文化传承与社会融合的目标。未来公共艺术实践应以在地性为核心,有效整合高校、文旅与社区资源,推动机制创新与形式突破,使公共艺术真正成为促进社会文化繁荣的有生力量。只有当艺术、社会与空间三者形成良性互动,公共艺术才能超越物质形态的局限,实现其最大的社会价值和文化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新 , 田书博 . 公共艺术的风土在地性融入研究 [J].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2025(02):20-29.

[2] 陈琪琦 . 基于公共艺术概念的高校文化建设研究 [J]. 大众文艺 ,2025(11):171-173.

[3] 赵浅宜. 城市更新视角下公共艺术在城市空间中的应用[J]. 美与时代( 城市版 ), 2025(05):73-75.

[4] 彭海馨 , 汪芷萱 . 高校非正规空间公共艺术设计应用研究 [J]. 天工 ,2025(14):40-42.

[5] 朱璐瑶 , 梁勇 . 文旅协同视角下公共艺术的价值循环和发展策略 [J]. 丝网印刷 , 2025(09):8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