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项目合同管理与风险防范研究
陈海燕
贵州开放大学(贵州职业技术学院) 贵州省 650002
引言:
建筑工程项目通常具有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参与主体复杂的特点,这使得项目中的合同关系呈现出多样交错的状态,各类风险因素也贯穿于立项、设计、施工及竣工的整个流程。随着建筑行业规模的持续扩大,合同管理水平的优劣已直接影响到工程的建设质量、成本控制与进度推进,科学的合同管理不仅能明确划分各方的权利与责任,还能为风险防范提供制度保障,进而减少纠纷事件与经济损失,本文结合文献分析、案例研究及实践经验总结,对合同管理的内涵、风险类型及防范措施展开系统性探讨,期望能为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1 建筑工程项目合同管理的内涵与特点
1.1 合同管理的基本内涵
在在建筑工程项目里,合同不只是一份具备法律效力的文件,更是项目顺利推进的重要依据,作为工程建设活动中连接各方关系的核心纽带,合同在法律层面具有规范与约束的效力,明确了业主、承包商、监理及相关供应商的权利与义务,是解决争议和纠纷的重要凭证。合同管理的核心目标是保障合同的顺利履行,实现预期的质量、工期与成本目标。
1.2 建筑工程合同管理的特点
建筑工程项目具有周期长、规模大、参与方多的显著特征,这使得合同管理呈现出独特的复杂性。首先,合同类型丰富,常见的有施工合同、监理合同、分包合同、采购合同等,每类合同涉及的法律关系与履行要求各不相同,其次,参与主体范围广泛,除业主与承包商外,还涉及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及材料设备供应商,各方利益诉求复杂,易引发矛盾,再次,项目周期长、环节多,从前期招投标到后期竣工验收,任何环节若缺乏有效的合同管理,都会对整体进度与成本造成不利影响。
1.3 合同管理在项目实施中的作用
科学的合同管理在建筑工程项目实施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首先,它能明确各方的权责关系,让参与主体在履约过程中有明确依据,避免因责任界定不清引发纠纷,其次,合同管理可通过严谨的条款设计与执行,规范项目的各类行为,保障施工过程符合技术标准与质量要求,最后,合同管理还是风险防控的重要途径,通过合理分配风险、设置违约责任与保障措施,能在项目执行过程中降低不确定性,减少法律与经济损失,为项目顺利完成提供有力支撑。
2 建筑工程项目合同风险的类型与成因
2.1 合同风险的主要类型
建筑工程项目中的合同风险具有多样性与复杂性,主要可分为法律风险、管理风险和市场风险三类。法律风险主要体现在合同条款不完善或存在效力问题,比如违背强制性法律规定、条款表述模糊,容易引发纠纷,管理风险源于履约监管不到位与变更控制缺失,例如施工中出现工期延误或设计变更,但缺乏完善的审批与监督机制,导致合同执行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市场风险受外部环境影响较大,像原材料价格波动、供应链不稳定等情况,都可能增加项目成本,甚至使合同约定的付款与履约条件难以实现,若这些风险未能及时识别与控制,极易导致合同执行偏离既定目标。
2.2 风险产生的成因分析
合同风险的产生贯穿于项目的不同阶段。在合同谈判阶段,业主与承包商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且部分条款缺乏明确约定,容易埋下潜在纠纷隐患,在合同履行阶段,沟通不顺畅、工期延误及频繁的设计变更,都会增加履约的不确定性,比如,施工现场因设计图纸未能及时更新,导致返工与工期滞后,进而引发索赔与违约争议,此外,外部环境因素也是重要成因,政策调整可能导致审批延迟,甚至改变合同履行条件;暴雨、地震等自然灾害这类不可抗力事件,也会使项目执行陷入困境,这些因素共同作用,让建筑工程项目的合同履行充满风险。
2.3 典型风险案例分析
在实际工程实践中,存在诸多合同风险的典型案例。2011 年的 “上海地铁十号线施工项目” 中,工程施工过程出现严重工期延误,承包方与业主方就延期责任和违约金问题产生激烈争议,最终进入仲裁程序,对项目进度和资金流转造成严重影响,这是典型的工期延误引发索赔的案例,另一案例是 “深圳地铁七号线工程”,2016 年钢材价格大幅上涨,施工单位与业主围绕合同价款调整问题产生矛盾,最终经法院判决确定价格风险应由承包方合理分担,这一案例反映了市场风险对合同履行的冲击,此外,“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鸟巢)工程” 建设期间,早期合同条款中部分知识产权及设计变更条款表述模糊,导致设计方与施工方在版权归属和追加费用问题上产生诉讼纠纷,充分暴露了合同条款漏洞引发的法律风险。
3 建筑工程项目合同管理与风险防范的对策
3.1 合同管理的优化措施
要实现有效的合同管理,首先需加强合同文本的审查与法律把控,确保条款合法、完整且具备可操作性,避免因表述模糊或遗漏关键内容引发纠纷。其次,应建立全过程合同管理机制,将合同管理覆盖到项目立项、招投标、施工和竣工结算的各个阶段,做到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与事后总结,最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应积极引入信息化工具,如合同管理系统、工程项目管理软件及大数据分析平台,实现合同信息的共享、查询与动态监管,提升合同管理的效率与精细化水平。
3.2 风险防范的具体策略
合同风险防范需从识别、分担和监控三个维度开展。首先,要建立系统的风险清单与评估模型,对可能出现的法律、管理及市场风险进行全面识别与分级评估,其次,通过合理设置违约条款、引入保险机制及与分包方共享风险等方式,实现风险分担与转移,减轻单方压力,再次,建立动态监控与预警机制,通过定期检查合同执行情况、实时跟踪关键节点,及时发现潜在问题并采取纠正措施,确保风险处于可控范围。
3.3 提升风险防控能力的保障措施
有效的风险防控不仅依赖合同本身,还需外部保障与内部建设共同推进。一方面,应不断完善法律法规与行业标准,为合同执行提供制度支撑,减少争议中的法律不确定性,另一方面,企业需注重培养既懂工程技术又熟悉法律法规的复合型合同管理人才,提升专业化水平,同时,逐步构建企业风险管理文化,让风险意识深入管理层与执行层,形成自上而下的风险防控合力,全面提升建筑工程项目的风险抵御能力。
结语:
建筑工程项目因周期长、投资大、参与主体复杂,风险较为突出,科学的合同管理是确保项目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通过分析合同管理的内涵、风险类型及成因可知,风险防控必须贯穿项目全过程,并依靠法律审查、信息化手段及制度建设共同推进,未来应进一步加强智能化合同管理工具的应用,提升风险识别与预警能力,同时推动法律制度与行业实践的深度融合,实现建筑工程的高质量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胡德裕 . 建筑工程项目风险管理与防范措施研究 [J]. 房地产世界 ,2025,(09):79-81.
[2] 秦博 . 建筑工程项目招标风险管理中的法律风险防范研究 [J]. 中国招标 ,2025,(07):74-76.
[3] 刘晓 . 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风险及其防范策略 [J]. 建材发展导向 ,2025,23(14):70-72.DOI:10.16673/j.cnki.jcfzdx.2025.0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