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企业科技项目管理中的问题及优化路径研究

作者

张云莎

通威太阳能(成都)有限公司

引言:随着科技创新的加速发展,企业科技项目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十四五”规划推动下,企业作为国家战略和创新实践的实施主体,其科技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成效。然而,当前企业在科技项目管理中仍面临规划不足、执行低效、成果转化难等问题,制约了创新能力的提升。本文以贵州茅台和三峡局的科技管理实践为例,探讨企业在科技项目管理中的共性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优化路径,旨在为企业提升科技管理水平、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一、企业科技项目管理的主要问题

(一)科技创新项目规划不足

顶层设计与战略匹配度低,多数企业创新规划缺乏系统谋划,与发展战略契合度不足。如贵州茅台指出,部分企业没有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中长期规划中科技创新内容缺失,顶层设计对研发驱动乏力。三峡局实践表明,科技管理若缺战略引领,易致项目分散、资源难整合。创新机构与制度建设滞后,企业多未设专业机构,科研组织实施困难。制度层面,平台运行、成果转化等制度缺失,科研活动缺保障。三峡局虽有部分管理办法,但立项机制不良、评价考核机制不全,不适应高质量发展。

(二)研发项目管理体系不健全

岗位职责模糊与立项论证缺陷,岗位责任制未章程化,人员行为不规范、效率低。立项时可行性分析不足,缺预实验与专家评审,增项目失败风险。三峡局中兼职人员因主责工作重,项目延期频发。实施监管与风险管控缺失,企业多未制定详细进度计划,任务分解不清。关键节点监管不足,技术路线偏离、经费失控问题多发。三峡局因缺动态监测机制,难监控进度经费,变更率高。贵州茅台案例显示,预算管理不足致经费紧张。

(三)科研成果转化效率低下

产学研合作机制不畅通,企业未建合作机制,创新针对性弱,成果难满足市场。优质成果因缺乏行之有效的转化机制难以落地。三峡局缺成果电子化存档与索引机制,制约推广。激励机制不完善,企业缺转化激励机制,难公平激励科研人员。贵州茅台指出,激励缺失是转化低效主因,三峡局成果评价与绩效挂钩不紧,创新活力不足。

(四)科技创新人才动力不足

人才总量不足与培养方式单一,企业人才少、配置不足,优秀人才任务超量。培养方式单一,资源倾斜不足,成长慢。三峡局专职管理人员仅2 人,基层多兼职,专业能力提升受抑。科研环境与容错机制缺陷,创新环境欠宽容,过度强调成功,束缚创新激情。贵州茅台表明,容错机制不完善抑制探索欲,三峡局缺对失败的包容,影响积极性。

二、优化路径一:完善顶层设计与全生命周期管理

(一)强化项目规划与战略匹配

1. 制定系统性科技战略

企业应着眼行业前沿与自身技术需求,破解关键共性问题,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企业结合自身业务特点,制定中长期科技战略,明确创新目标与实施路径,提升顶层设计对研发活动的驱动力。

2. 健全创新机构与制度

完善创新机构配置,设置科技管理、技术论证等部门,如企业成立科学技术委员会和研究院,创建“1+M+N”创新联动机制。同时健全项目过程管理、经费管理等制度,为创新活动提供保障。企业可优化现有管理办法,增加“揭榜挂帅”机制,分类制定评价体系,将结果与绩效挂钩。

(二)实施全生命周期动态管理

1. 明确责任主体与节点把控

明确项目组内部与协同单位的责任,强化阶段性沟通,避免重复工作。强化立项论证,开展预实验与专家评审,提高立项通过率。对关键节点实施“三三制”过程管控,如数据月统计、结果季归纳。可引入 PDCA 管理模式,分解管理阶段,形成闭环,提升执行效率。

2. 信息化驱动实时监控

借鉴三峡局科技项目管理系统建设思路,开发具备动态跟踪、预警、资料查询等功能的信息化系统,实现过程管理网上审批、经费全流程监控。通过系统自动生成报表,精准控制项目成本,对进度、质量等进行系统性管控,降低管理风险。

三、优化路径二:健全成果转化体系与人才培养机制

(一)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

1. 构建产学研合作平台

建立政、用、产、学、研合作机制,成立成果转化实践基地,如企业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为转化提供小试、中试场所。可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针对关键技术难题开展联合研究,建立产品快速反馈机制,提升成果与市场的匹配度。

2. 优化收益分配与激励

建立市场化的成果转化绩效评价与收入分配机制,按转化效益确定各方收益比例。对科研成果进行物质与精神奖励,如荣誉称号、收益分配等,激发科研人员参与转化的积极性。完善成果评价体系,将转化效益纳入考核,激励高

质量成果产出。

(二)加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

1.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资金 + 人才 + 平台 + 项目”的培养模式,以平台与项目为媒介,强化对外交流,如挂职交流、学历提升等。建立专项人才培养计划,为人才发展提供更多选择。可构建管理人员胜任力评价模型,开展科技与信息技术双业务培训,扩大知识储备。

2. 完善激励与容错机制

建立物质奖励、精神奖励和价值激励相结合的机制,允许研发项目失败,营造“重奖励、容失败”的环境。合理分配科研任务,减少行政工作干扰,让科研人员专注创新。可强化基准性胜任力考核,提升鉴别性胜任力,激发管理团队创新活力。

四、信息化与智能化管理的实践启示

(一)三峡局智能化管理经验借鉴

1. 胜任力模型提升管理效能

构建科技管理人员胜任力评价模型,包括基准性与鉴别性特征,定期开展考核与培训,提升管理人员业务与信息化能力。通过该模型,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强化了管理人员的科技管理和信息技术素养,适应了现代化管理需求。

2. 全流程信息化管控

开发科技项目管理系统,实现从立项到结题的全流程信息化管理,包括网上审批、电子归档、经费监控等功能。系统自动生成报表,归集全过程资料,实现精准核算与成本控制。三峡局的实践表明,该系统显著提升了管理效率,减少了人为失误。

(二)智能化工具的应用价值

通过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实现项目数据的实时分析与预警,为决策提供支持。智能化工具可降低管理成本,如减少人工统计与查询工作量。同时,提升项目透明度,促进跨部门协同,如三峡局系统实现了与上级机关的信息对接,提高了管理效率与协同能力。

五、结论

科技项目管理是企业创新发展的核心驱动力。针对当前存在的规划不足、管理低效、转化困难及人才动力不足等问题,企业需从顶层设计、过程管理、成果转化及人才培养等多维度入手,结合信息化与智能化手段,构建科学高效的管理体系。未来企业应进一步探索智能化管理模式,加强数据驱动决策,优化资源配置,以科技创新推动经济效益与社会价值的双重提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葛明矗, 高兴勇, 罗寒, 等. 企业科技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酿酒科技 ,2025,(05):107-109+116.

[2] 周引平 , 熊文莉 , 胡志芳 , 等 . 三峡局科技管理智能化探究 [J]. 中国水运 ,2025,(05):92-95.

[3] 孙晨 , 朱贺 . 实施科研项目管理挖掘科技创新潜力以管理创新助力科研突破 [J].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25,28(05):138-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