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素养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法治观念培养探究
盛婕
常州市北郊初级中学 213000
一、引言
部编版 2016 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明确将 “法治观念” 列为学科核心素养,要求引导学生了解宪法和法律对公民权利与义务的规定,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树立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观念 [1]。八年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关键期,对 “权利” 的认知多停留在 “享有” 表层,缺乏 “权利行使有边界”“维权需守程序” 的理性认知,易出现 “权利滥用” 或 “维权无门” 的偏差。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依法行使权利》承接《公民基本权利》,是法治观念从 “理论认知” 向 “实践应用” 转化的关键内容。但当前教学存在明显困境:一是教学方法单一,以教师讲授法条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缺乏实践体验;二是教学案例脱离生活,教材案例时效性不足,难以引发学生共鸣;三是评价方式局限,侧重期末笔试对法条记忆的考查,忽视法治思维与实践能力评估 [2]。这些问题导致法治教育难以触动学生内心,亟需创新教学方式破解。
二、《依法行使权利》课堂设计与法治观念培养路径
(一)锚定真实情境,搭建法治认知桥梁
真实情境是消除 “法律离我很远” 误区的关键。传统教学中案例与学生生活脱节,学生代入感弱 [3]。本课以 “常州戴女士被通讯公司莫名扣款 1600 元”为核心情境,让学生从 “旁观者” 转变为 “参与者”。
教学初始,教师呈现完整案例:“2024 年 3 月,戴女士发现某通讯公司两年内累计扣款 1600 元,却未办理过该公司服务,多次咨询客服无果。” 随后抛出问题:“戴女士是否应维权?如何避免不当维权?” 并引入两个对比案例:“上海车展张女士爬车顶维权被警告”“张某网购后发布商家不实言论遭起诉”。
经过思考后,学生指出张女士扰乱公共秩序、张某侵犯商家权益。教师随即引入《宪法》第五十一条 “公民行使权利不得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结合名言通俗解读 “权利界限”,纠正 “维权无界限” 认知误区。此环节通过本地案例增强代入感,以法条为依据形成 “情境 — 问题 — 法条 — 认知” 闭环,贴合 “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的教学要求 [2]。
(二)依托议题式教学,深化法治实践体验
法治观念培养需实践支撑。议题式教学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分层设计引导学生探究,提升思辨与应用能力。本课围绕 “戴女士如何依法维权” 设计三层议题:
1. 初论议题:模拟和解沟通
以 “戴女士与通讯公司能否和解” 为议题,组织学生分组扮演 “戴女士代表”与 “通讯公司代表”。“戴女士代表组” 梳理诉求(退还 1600 元、解释扣款原因),“通讯公司代表组” 回应责任归属(是否违规办卡)。5 分钟模拟沟通后,教师总结 “和解” 定义(当事人自愿协商达成协议),引导学生提炼 “理性沟通、明确诉求、依据事实” 的关键 [3],避免情绪化维权。
2. 深度议题:分析调解价值
当 “和解未果” 时,以 “第三方介入能否推动纠纷解决” 为议题,播放学生演绎 “三方调解” 模拟视频。学生观察发现,调解需第三方(如人民调解委员会)依据法律法规引导,相比和解更易避免矛盾激化 [2]。教师补充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区别,明确 “消费纠纷可找消费者协会调解” 等适用场景,帮助学生建立清晰认知。
3. 实践议题:开展模拟法庭
以 “如何通过诉讼维权” 为议题设计模拟法庭活动,学生分别扮演审判长、原被告代理人等角色,结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江苏省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展开举证辩论。模拟中出现两种判决情况:
情况一:若通讯公司能提供戴女士亲笔签名且标注套餐绑定电话卡的办卡协议,“审判组” 认定其已履行告知义务,判决戴女士上诉请求无依据,损失自行承担。
情况二:若通讯公司无法提供有效办卡凭证,或协议未明确关键信息,“审判组” 结合戴女士的扣款记录、沟通录音等证据,认定其侵犯戴女士知情权与自主选择权,判决通讯公司全额退还 1600 元并承担诉讼费,同时整改业务流程;戴女士因未仔细核对协议承担次要责任。
活动后,教师引导学生对比两种判决差异,强调 “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并补充诉讼类型区别,播放视频介绍仲裁途径,完善维权认知。此过程让学生体会法律裁判严谨性,提升法律思辨能力,符合 “实践导向” 理念 。
(三)延伸生活实践,实现法法治观念外化
以 “身边的维权智慧” 为主题,组织学生参与北郊初中 “我是维权代言人”法治宣传活动。学生需留意生活里的维权事例,像购物遇质量问题、个人信息被不当使用等情况,深入剖析其中成功维权的做法,之后在班级里分享这些经验,让法治观念从课堂延伸到实际生活,助力大家更好地运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通过实践让学生从 “理解法治” 走向 “践行法治”,呼应 “强化实践环节” 的建议。
(四)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全面评估素养发展
传统评价侧重法条记忆,难以反映法治素养。本课构建 “知识 + 能力 + 情感” 三维评价体系:知识维度通过课堂提问、课后测试考查对 “权利界限”“维权途径” 的掌握;能力维度观察学生在模拟活动、社区宣传中的表现,评估法律思维与沟通能力;情感维度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法律的敬畏感与维权意愿。同时建立 “法治素养成长档案”,结合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确保评估全面性 [2]。
三、课堂教学效果与反思
(一)教学效果
1. 认知层面: 90% 以上学生能准确说出 “权利行使界限”,列举三种以上维权途径, 85% 能引用《宪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相关条文 [1] ;
2. 能力层面: 85% 学生在模拟法庭中能结合法条举证辩论,具备初步法律思维;社区宣传中 95% 能清晰解答居民疑问 [3] ;
3. 情感层面: 78% 学生表示 “权利受侵时会选合法途径维权”,增强对法律的敬畏感 [2]。
(二)教学反思
1. 议题深度不足:未充分设计 “权利与义务平衡” 等思辨性议题,后续需增加 “维权成本与正义价值权衡” 讨论,深化法治思维;
2. 实践跟踪缺失:社区宣传未跟踪效果,可增设 “维权案例回访”,了解居民意识变化;
3. 评价完善空间:对课后法治行为的长期跟踪不足,需进一步细化 “法治素养档案” 记录内容,让评价更具指导性。
四、结语
《依法行使权利》一课通过 “真实情境 — 议题探究 — 生活延伸 — 多元评价” 路径,解决传统教学痛点,实现知识与素养统一。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可复制到《维护受教育权》《预防犯罪》等其他法治主题课堂,还能为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整体教学改革提供参考。未来应继续挖掘生活中的法治素材,如校园欺凌应对、网络信息保护等贴近学生的场景,创新活动形式(如 AI 模拟维权场景、法治辩论赛),同时加强 “课堂 — 家庭 — 社会” 协同,邀请法官、律师进校园开展实践教学,引导家长参与家庭法治教育,推动社区法治资源与课堂教学融合,让法治观念真正融入学生日常行为,成为伴随其终身成长的 “精神底色”,为培养具备法治思维、遵守法治规则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编写组 . 义务教育教科书·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2] 程谋军 .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提升法治意识的策略 [J]. 读写算,2025(22):127-129.
[3] 梁晓惠 . 以议题式教学深化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 —— 以部编版八年级下册“依法行使权利”为例 [J]. 课堂内外 ( 高中版 ),2025 (23):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