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浅析当前我国农业面污染的现状及解决对策分析

作者

胡文明

桃江县松木塘镇政府;413400

一、引言

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产业,但快速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加速了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严峻挑战。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影响全球水、土壤和生态安全的主要来源之一,其污染源分散、污染负荷难控等特点使其成为环境治理中的难题。本文旨在通过深入分析农业面源污染的成因及其危害性,提出切实可行的环境保护策略,助力农业与生态的协调发展。

二、农业面源污染的内涵与现状

( 一) 农业面源污染的定义

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在农业生产活动中由于非点源排放( 如农作物种植、畜离养殖、水产养殖等 ) 导致的水体、土壤及空气污染。其主要特点是污染源分散、污染物质随径流扩散,难以追踪和控制。

( 二) 农业面源污染的现状

1. 全球视角

农业面源污染对全球超过 70% 的淡水资源造成影响,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 (FAO,2022)。

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统计,农业贡献了全球 40% 的温室气体排放,主要来源于化肥使用、稻田甲烷排放和水体富营养化。

2. 中国现状

中国是全球农业大国,化肥和农药年施用量分别为 5270 万吨和 175 万吨,利用率仅为 39% 和 36% ( 农业农村部,2023)。

到 2022 年,全国畜禽粪污年产生量高达 40 亿吨,综合利用率仅为 76% ,农村污水和垃圾处理基础薄弱,影响农村河流和地下水健康。

三、农业面源污染的成因

( 一) 农业生产模式不合理

1. 传统高投入高产出模式

农业生产长期追求高产高销,导致过量投肥、施药,土地被过度利用,造成土壤贫瘠和面源污染。

2. 集中化养殖业扩张

在政策补贴推动下,规模化养殖场数量快速增长,但其配套处理设施不完善,致使畜禽粪便等废弃物直接排放至河流、农田和大气中,严重威胁地表水和土壤生态。

( 二) 政策与监管不足

1. 政策体系不完善

农业面源污染源分布广,政策中缺乏针对性措施,对分散经营主体的约束力度有限,环保责任难以有效落实。

2. 监察与执法难度大

农业面源污染源点多、面广、分布散乱,环境执法技术力量和覆盖面难以满足监管需求。

( 三) 农民环保意识薄弱

1. 经济效益优先

农民更多关注短期收益,忽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习惯性使用大量化学投入品。

2. 知识普及不足

农民对绿色农业新技术了解有限,缺乏面源污染防范知识,在日常生产中忽视对肥料,农药等使用量的科学把控。

( 四) 生态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1. 农田缓冲区缺失

农田周边缺乏生态缓冲带、生态沟渠和湿地设计,导致径流污染物直达地表水或地下水。

2. 农村环保设施匮乏

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低、处理能力不足,加上垃圾集中处理能力有限,污染物难以得到有效消解与处理。

四、农业面源污染的危害

( 一) 水体富营养化

1. 湖泊和河流污染

农业面源污染中的氨磷过量排放直接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太湖和巢湖等湖泊蓝藻事件频发。

2. 地下水污染

地表径流中的化学物质渗透至地下水体,造成浅层地下水污染,饮用水安全隐患突显,尤其对农村饮水安全构成挑战。

( 二) 土壤质量退化

1. 土壤酸化与盐碱化

过量施用化肥改变土壤酸碱值,导致土地退化。以华北平原为例,土壤退化面积占比达到 20% 。

2. 土壤结构损坏

大型农业机械作业使耕地压实问题突出,破坏土壤孔隙结构,降低透气性和水分涵养能力,加重水生态问题。

( 三) 水体与生物多样性破坏

1. 渔业资源衰减

河湖污染导致淡水渔业资源减少,鱼虾死亡率上升,鱼产品优质率下降。

2. 生物栖息环境受损

农药残留和氮磷过量投放改变水体生物群落结构,破坏水生植物的生态平衡,减少生物多样性。

( 四) 人类健康威胁

1. 食品安全问题

土壤和水体中的污染物最终累积于农作物,影响粮食和食品的安全水平,例如农田重金属超标问题。

2. 生态疾病风险增加

污染水源可能传播疾病,如水污染导致的霍乱、伤寒等问题,危害农村居民的饮用水及健康卫生。

五、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路径

( 一) 科技创新助力绿色农业

1. 精准化肥料使用

推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将传统“以量定施”转为“以需定施”,减少化肥施用量 20%-30% 。

2. 绿色农药推广

开发以“生态友好型”为主题的生物农药,如利用捕食性昆虫防治害虫、采用木霉菌防治病害等。

3. 研发污染阻断技术

在农田周边设计人工湿地、植被缓冲带,拦截氮磷随地表径流流失,拦截效率可达 70% 。

4. 数字技术赋能

通过卫星遥感技术和物联网传感器,分析土壤污染动态和作物生长状态,以减少无科学规律的肥料和农药施用。

( 二) 优化生态农业模式

1. 种养结合模式

推广“畜一粪一肥一田”的循环农业模式,将畜禽粪便资源化处理后转化为农田有机肥料。

2. 水旱轮作模式

如稻渔种养一体化的“稻虾共生”模式,可减轻土壤酸化、优化农田生态。

( 三) 构建制度保障体

1. 法律法规建设

推动制定《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法》,明确农药化肥使用的限量标准和违规处罚机制。

2. 经济激励机制

对农民应用绿色技术和低碳农业生产方式提供补贴,鼓励企业投资环保设备。

3. 生态补偿机制

引入碳排放交易市场,将有机肥料使用和农田生态修复项目纳入生态补偿范畴,提高农民积极性。

( 四) 强化环保意识与能力建设

1. 加强环保知识普及

通过村集体活动推广绿色环保理念,培训农民掌握土壤保育技术、绿色种植技术和病害绿色防控技术。

2. 支持人才培养

推广“乡村农业生态管家”计划,鼓励科技特派员和农业技术服务员下沉基层,为农民提供绿色农业的实用技术。

( 五) 推动社会力量参与

1. 企业社会责任支持

引导企业研发环保农资产品 ( 有机肥料、可降解农服 ),并通过村企合作模式参与农技推广。

2. 公众公益参与

借助公益活动,比如保护母亲河志原行动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农村污水处理与环保设施完善。

六、个案分析: 国内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实践

1. 浙江“稻渔共生”项目

通过“稻虾种养”模式,减少化肥使用 50% ,年均增收2 亿元,同时为生态恢复提供示范。

2. 河南农村污水循环治理

联合科研机构研发低成本污水处理技术“人工湿地 + 植物过滤”,处理成本降低20% 且维护简单,每年净化6 亿吨农村污水。

3. 安徽“秸秆综合利用”计划

将秸秆变废为宝,通过热解处理生产清洁能源,实现秸秆处理量 400 万吨,年均减少碳排放70 万吨。

七、结论与展望

农业面源污染是农业经济高速发展难以规避的矛盾,其控制与管理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过程。本文通过对农业面源污染的成因和危害分析,探讨了科技创新、政策体系、生态模式等多方协作路径,为绿色转型提供了理论参考和实践方向。未来,推动农业可持续绿色发展需要政府、农业生产者和社会力量的多方协力,构建全方位治理体系,在农业现代化和生态保护中实现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