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浅谈高职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对策

作者

孟妍

黑龙江职业学院(黑龙江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前言:当前,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及就业前景等因素交织叠加,致使部分学生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这不仅阻碍其个体成长与成才,亦对高职院校的育人成效构成现实威胁。因此,科学识别高职学生群体的典型心理问题,深度解析其成因,并构建行之有效的干预机制,已成为高职院校学生工作中一项紧迫且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课题。

1. 高职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核心表征

1.1 学业倦怠与自我效能感缺失

学业倦怠是高职业生群体中尤为凸显的心理现象,具体表现为情绪衰竭、去个性化以及个人成就感降低。

部分学生因高考失利或基础薄弱,入学后即存在一定的学习挫败感,面对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的课程体系,易产生畏难情绪与习得性无助。其学习动机往往由内在兴趣驱动转变为外部考试压力所驱使,陷入被动应付的恶性循环。

这种持续的学业压力消耗了大量的心理能量,导致注意涣散、学习投入度显著下降,并伴随强烈的自我否定倾向,对自身的学习能力与发展潜力产生深度怀疑,即自我效能感严重缺失。这种状态不仅制约其专业技能习得效率,长远来看更削弱了其职业竞争力的核心基础。

1.2 人际适应不良与社交回避倾向

从中学步入高职院校,意味着学生需脱离原有熟悉的社会支持系统,重构新的人际关系网络。

部分学生因个性内向、缺乏社交技巧或存在自卑心理,在集体生活中表现出显著的人际适应不良,难以与室友、同学建立深度信任关系,对于参与社团活动、集体协作项目等采取回避或抗拒态度。网络虚拟世界的过度沉浸进一步加剧了现实社交能力的退化,使其更倾向于在线上寻求慰藉,从而形成线上活跃、线下孤立的矛盾状态。

1.3 现实性焦虑与未来职业迷茫

高职学制通常为三年,其人才培养目标直接对标就业市场,这使得学生从入学起便普遍承受着关于未来职业发展的现实性焦虑。

他们对技术领域的快速迭代、就业竞争的激烈程度以及自身技能能否满足企业需求存在持续担忧。这种焦虑在高年级阶段尤为集中,转化为对求职过程、职业发展路径的深度迷茫。部分学生虽掌握一定实操技能,但对行业整体认知肤浅,缺乏清晰的职业规划,不确定感强烈。另有一部分学生则对“蓝领”身份认同度低,受社会传统观念影响,对一线技术岗位心存偏见,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心理困境,这种理想与现实间的巨大落差构成了其心理压力的核心来源。

2. 高职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剖析

2.1 个体内在因素:心理资本薄弱与认知偏差

高职学生正经历从青年向成年过渡的重要阶段,其心理发展尚未完全成熟,心理资源储备仍相对有限,尤其在韧性、乐观、希望及自我效能等多个心理资本维度上表现有待加强。

在应对挫折与压力时,部分学生情绪管理能力不足,应对方式尚不成熟,容易采取逃避或冲动等消极策略。同时,该群体普遍存在一些认知偏差,典型表现包括:对学业失败进行过度内归因、对人际互动情境产生灾难化预期,以及形成绝对化的消极就业观念。

2.2 教育环境因素:管理模式滞后与支持体系缺失

部分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理念与模式仍显滞后,未能充分契合生源特点。教学管理上过于强调统一性与规范性,对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关注与支持不足;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往往停留在危机干预层面,侧重于筛查与咨询,而在发展性、预防性的普及教育方面投入不足,体系化建设缺失。

专业心理咨询师资力量短缺,服务覆盖面有限,难以满足庞大学生的多元化需求。此外,辅导员队伍事务性工作繁重,专业心理学背景知识储备可能不足,导致其对学生的心理动态洞察不够敏锐,早期发现与预警能力有待加强。

2.3 社会外部因素:刻板印象与就业市场压力

社会层面长期以来存在的“重学历、轻技能”观念,赋予了高职学生一定的负面标签效应,使其承受着无形的社会评价压力,一定程度上损伤了其自尊与自信。同时,宏观经济形势与就业市场的波动性直接传导至校园,企业用人标准不断提高,岗位竞争白热化,加之部分岗位的工作环境、薪资待遇与发展空间与学生及家庭的期望值存在差距,共同构成了巨大的外部压力源。

3. 高职学生心理问题的多维度干预对策

3.1 构建“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

高职院校应构建涵盖宣传教育、预防干预、咨询服务和危机处置于一体的系统性心理健康工作模式。

首先,应加强顶层设计,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融入育人体系,开设高质量必修课程,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其次,建立常态化心理评估与动态监测机制,采用标准化筛查工具实现早期识别和风险预警。同时,要加强心理咨询队伍的专业化建设,通过人才引进与在职培训扩大队伍规模,为学生提供标准化、私密的个体及团体心理服务。最后,应完善校园心理危机的预警与快速响应机制,构建学工、心理中心、院系、家庭及医疗机构协同联动的应急处理网络,确保

危机事件及时有效应对。

3.2 深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改革

院校应全面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积极推广项目化教学、案例分析和模拟情境等实践性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体验与成就感。

通过开展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学业水平的学生设定个性化目标与评价方式,帮助其获得成功体验,增强学习自信。优化学分认定机制,增加课程选项与发展路径弹性。还应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大实训资源建设,缓解单纯理论教学带来的枯燥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

3.3 拓展“校企协同”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支持平台

为缓解学生的就业心理压力,院校应积极推进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可联合企业共同开设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邀请企业专家、技术人才和优秀校友开展专题讲座和工作坊,帮助学生获取真实的行业信息和职业体验。构建贯穿整个学程的职业发展教育体系,包括大一阶段的自我认知与职业探索、大二的技能强化与方向定位,以及大三的求职技能训练与岗位对接,实现全过程就业指导。积极拓展优质实习和就业资源,推动“订单培养”模式,组织学生提前进入企业实习,通过实践提升就业能力、获取就业机会,从而有效减轻求职过程中的不确定感和焦虑情绪。

4. 结语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常见心理问题源于个体、学校与社会多方面的交互影响。学业动力不足、人际适应困难与就业焦虑作为三大主要挑战,严重制约学生发展。应对这些问题需超越传统咨询模式,树立生态观,采取多层面协作策略。高职院校应统筹规划与实施,通过建立规范化心理支持机制、推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深化校企协同育人,整合教育资源。从而增强学生心理韧性和职业适应力,培养既技艺精湛又人格健全的新时代青年,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 海 燕 . 高 职 院 校 学 生 常 见 心 理 问 题 及 对 策 分 析 [J]. 大 众 文艺 ,2024,(13):195-197.

[2] 周宏波 . 新形势下高职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成因与对策 [J]. 辽宁高职学报 ,2022,24(09):105-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