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Science and Technology

近二十年来学界对于袁世凯相关问题的研究综述

作者

李成鑫

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山东济南 250358

一、引言

近年来,国内外关于袁世凯的研究成果颇丰。尤其是国内关于袁世凯问题的研究,期刊、专著、硕博论文、新史料的发掘等,都有一批比较优秀的成果。尤其是期刊,成爲了研究袁世凯相关问题的主阵地。笔者认爲,总体上可以概括爲所谓的“继续为袁世凯翻案风”。本文拟从袁世凯与近代化、袁世凯个人及袁世凯其他方面的研究成果作一简要的论述。

二、袁世凯与近代化

(一)政治角度

1、晚清立宪。刘士慧在其作品《袁世凯与清末立宪运动》中指出,袁世凯对立宪表现出了较为积极的态度。参与中央管制改革 , 开办地方自治 , 对清末立宪运动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冀满红、李慧在《袁世凯幕府与清末立宪》中,从袁世凯幕府的角度,论述了他们的所作所为有利于中国政治的近代化 ,同时也有利于袁世凯北洋集团势力的扩张。

2、“二十一条”。该角度长期属于研究袁世凯问题的热点话题。苏全友在《论袁世凯的仇日政策及实践》中指出,《二十一条》的交涉 , 不是袁对日妥协的产物, 而是日本推翻袁世凯的重要步骤。袁对《二十一条》进行了相当的抵抗。

3、戊戌变法。赵立人在《袁世凯告密与戊戌政变关系新証》指出,袁世凯没有八月初四日在北京告密的必要与条件,徐世昌初四日告密说没有根据。奕劻亦非接受袁世凯告密之人,荣禄才是告密的最佳人选。

4、“刺宋案”新探。尚小明在《“宋案”中之袁世凯——何曾主谋刺宋》中指出,袁世凯并不是刺宋的凶手。原始证据可以证明这一点,当时政情也表明袁世凯无刺宋必要。洪述祖为唯一主谋。

5、主政山东。郭大松和刘本森在《袁世凯与山东义和团》中指出,袁世凯在处理山东义和团问题时,采用恩威并施和弹压的手段,认爲其对形势的认识和应对举措,稳妥适当,尽职尽责,应该说是晚清中国社会救国保国的正确选择。张立胜在《袁世凯在山东的施政决策及其启示》中指出,他积极筹建山东大学堂,顺应了时代潮流,促进了山东地区的近代化。

6、地方自治。苏全有在《袁世凯与天津地方自治》中指出,“袁世凯是地方自治思潮的积极参与者”。楚双志在《袁世凯与清末天津地方自治》中亦指出此类似的观点。

(二)经济角度

1、城市近代化。张华腾在《袁世凯与济南城市早期现代化》中指出,袁世凯对济南城市早期现代化,做出了多方面的贡献。周辰的《北洋集团与保定城市近代化》亦持有相似观点。

2、工、农业思想。苏全友在《袁世凯与直隶工业》中指出,袁世凯的工业政策,促进了直隶一带的工业近代化。苑朋欣在《袁世凯与清末直隶农政》中指出,袁世凯任直隶总督期间,对改良和发展农业非常重视,在其大力倡导和推动下,直隶农业在清末发生了明显的发展变化。

3、金融、商业思想。肖燕萍在《论清末民初袁世凯的商业策略》中指出,在袁世凯主政时期,采用一些列商业、金融政策,保护工商业发展,刺激了中国金融业和商业的发展。台湾地区的李达嘉在《袁世凯政府与商人(1914-1916)》中指出,商人从清末以来形成的政治力量,在袁实施中央集权制以后明显地被削弱。侧重于论述袁世凯政府与商人的关系。

(三)军事思想与文化教育

1、军事思想。冀满红、刘文军在《幕府与袁世凯练兵》中指出,袁世凯幕府规模庞大 , 在其势力的崛起过程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袁世凯的练兵活动中 , 幕府人员译撰了大量的军事著作 , 制订了一系列的军事规章制度 , 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学堂 , 还亲自参与新式军队的编练 , 这客观上加快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进程。万鲁建在《袁世凯取得小站练兵权之谜》中,从袁世凯如何取得练兵权的角度研究热点话题小站练兵。

2、文化教育。杨学新在《袁世凯教育思想及其实践活动述评》中指出,袁世凯主政时期的教育政策,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进程。田正平和夏益军在《袁世凯与清末官绅教育》中指出,整体来看,袁世凯的官绅教育活动培养了一批推行 " 新政 " 改革的新式行政人才,加快了山东、直隶两地" 新政 " 改革事业的步伐,对全国 " 新政 " 改革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郭传芹在《“二十一条”外交事件中袁世凯政府新闻策略及传播效果考察》中,论述袁世凯对新闻媒体和新闻舆论的操控与利用。马建标的《从“臣民”到“国民”:清末民初袁世凯的身份认同》认爲,袁世凯在民国初年的身份选择 , 不仅是他个人的身份认同问题, 还是一个全球化时代以来日益凸显的文化认同问题。

(四)外交角度

管书合在《袁世凯对日外交述论》中指出,袁世凯一生以日本为主要外交对手 , 对日外交的成败也与其在政坛上的兴衰沉浮息息相关。最后以外交及个人政治生涯完全失败而告终。朱昭华在《袁世凯政府对外蒙古独立的因应》中,讨论了袁世凯与《中俄蒙协约》以及外蒙实行高度自治。此外还有严昌洪、肖建东的《德国与袁世凯政府》也论述了袁世凯政府对德国的外交政策问题。

三、袁世凯个人问题

(一)袁世凯的评价

苏全友在《日本记者笔下的袁世凯》中介绍日本学者佐藤铁治郎写的一本书:《袁世凯》。伊藤说:“像袁世凯这样的人才,竟然无足轻重,难怪没有人材啊。”“要而论之,袁世凯当日(指在朝鲜时期)之谋,实有令人可惊可畏者。”从正面评价了袁世凯。苏全有和邹宝刚在《有关袁世凯研究中的评价问题及其趋势》中指出,“目前学界对袁世凯的研究,已经有了长足的进展,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即对其评价方面,有了更积极客观的发展”。国外期刊《Makers ofModern China: II. The Strong Man: Yuan shih-kai》说袁世凯是政治强人,也从正面评价了袁世凯。

(二)与当时社会“名流”的关系

辛红光在《严复与袁世凯关系探微》中指出,袁世凯与严复有着近三十年的交往经历,二人的关系却始终在或远或近之间。严复对袁世凯的态度是赞许与鄙视、支持与不支持、不即不离的矛盾交织体。李刚的《袁世凯与张謇关系述论》也从这个角度探讨了袁世凯与张謇的关系。

四、结语

近二十年来,学术界关于袁世凯相关问题的研究可谓是硕果累累。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其中的不足之处。如一部分作品缺乏明确的理论指导,史料运用不够充分,研究时带有主观上的盲目性,甚至爲了“翻案”而“翻案”。有的学者假借“东风”,创作质量低劣。总之,以上方面的劣势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方能使袁世凯相关问题的研究行稳致远。

参考文献:

[1] 刘仕慧 . 袁世凯与清末立宪运动 [J].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2):130-133+1.

[2] 杨天石 . 孙中山让位于袁世凯的主要原因 [J]. 历史教学 ,2003,(03):77-78.

[3] 刘路生 . 戊戌政变袁世凯初四告密说不能成立——兼与郭卫东先生商榷[J]. 清史研究 ,2005,(01):4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