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体验理论的博物馆红色宣教内容与形式优化

作者

周小芳

湖北黄冈红安县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纪念园 438400

引言​

随着“Z 世代”成为参观主力群体,公众文化消费需求呈现出个性化、互动化、沉浸式的鲜明特征,传统红色宣教模式面临适配性挑战。黄麻起义纪念园坐落于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核心区域,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年均接待观众超 200 万人次,在红色文化传播领域积累了丰富实践经验。其在叙事构建、形式创新、话语表达等方面的探索,既坚守了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核,又契合了当代观众的体验需求,具有极强的示范价值。

一、黄麻起义纪念园的资源禀赋与宣教优势

1.1 资源特色与价值内核

黄麻起义作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武装斗争,不仅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开创性事件,更孕育了红四方面军的早期建制,其所承载的“紧跟党走、朴诚勇毅、不胜不休”的大别山精神,构成了黄麻起义纪念园宣教工作的精神内核与价值导向。这种精神内核并非抽象概念,而是依托“三维一体”的资源体系得以具象化呈现。在物质资源层面,纪念园形成了涵盖“一碑一墙两场三园五馆”的立体化空间布局,馆藏包括经战火洗礼的武器装备、泛黄的革命文献、烈士生前使用的生活用品等千余件珍贵文物,这些实物载体构成了可触摸、可感知的历史物证链,为红色宣教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在人物资源层面,纪念园整合了董必武、李先念等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生平事迹,以及 263 位在册烈士的英雄故事,构建起“宏大历史叙事 + 微观个体记忆”的双轨故事体系,既展现了革命历程的波澜壮阔,又传递了个体生命的精神力量。

1.2 现有宣教模式的实践亮点

1.2.1 叙事表达:宏大与微观的有机融合

黄麻起义纪念园在宣教叙事上形成了“主轴引领、支线补充”的成熟体系,有效破解了传统红色宣教中宏大叙事与个体认知脱节的难题。其以革命历史纪念馆为核心叙事主轴,通过时序化的史料陈列、主题性的艺术装置,勾勒出从黄麻起义爆发、鄂豫皖苏区发展壮大到红军主力战略转移的完整历史脉络,为观众搭建起清晰的宏观历史认知框架。在此基础上,纪念园以革命烈士纪念馆、红安将军馆等专题场馆为叙事支线,将宏大历史叙事落脚于具体的人物故事与生活细节,实现了从“历史事件”到“人物命运”的视角转换。

1.2.2 呈现形式:守正与创新的协同共生

“守正创新”是黄麻起义纪念园宣教工作的鲜明特征,也是其能够持续吸引观众的关键所在。“守正”体现为对历史真实性的绝对坚守,纪念园所有展陈内容均经过党史专家的严谨考证与审核,以文物、档案、历史照片等传统载体为核心呈现形式,确保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核不偏移、历史细节不失真。这种对历史本真的坚守,构建了观众对宣教内容的信任基础,是红色文化传播的根基所在。在“守正”的前提下,纪念园积极探索红色故事的时代化表达路径,突破了传统博物馆 “静态陈列 + 文字说明”的单一模式。

1.2.3 传播话语:专业与大众的精准平衡

讲解作为连接展品与观众的核心桥梁,黄麻起义纪念园构建了兼具专业性与大众化的传播话语体系。纪念园的讲解团队不仅具备扎实的历史专业功底,能够深入挖掘文物背后的历史背景与精神内涵,确保讲解内容的权威性与准确性;更注重话语表达的通俗化与情感化,摒弃了僵硬刻板的“播报腔”,采用贴近生活的语言风格与叙事方式,搭建起与观众的情感沟通桥梁。

二、基于体验理论的宣教优化深化策略

2.1 内容优化:构建个性化叙事体系

基于体验理论中“观众是主动的意义建构者”的核心观点,黄麻起义纪念园可在现有叙事优势基础上,进一步构建个性化的叙事体系,满足不同观众群体的差异化需求。当前纪念园的叙事内容虽已实现宏大与微观的融合,但仍以统一的“官方叙事”为主,难以充分适配 “历史研究者”“家庭研学群体”“年轻体验者” 等不同身份观众的需求。优化可从线上线下两个维度推进:在线上,升级官方小程序与数字平台,增设“身份标签选择”功能,观众可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对应的身份类型,平台依据选择智能推送个性化的内容包,包括重点展品解读、延伸阅读资料、定制化参观建议等,实现宣教内容的精准触达。在线下,设计多主题的模块化叙事线路,围绕“信仰传承”“英雄成长”“家国情怀”等核心主题,整合相关场馆、展品与故事,形成多条可自主选择的参观路径。

2.2 形式优化:打造沉浸式场景空间

体验理论强调,场景的沉浸感直接影响观众的体验质量与记忆深度。黄麻起义纪念园现有的动态呈现形式已具备一定沉浸基础,未来可进一步将沉浸理念延伸至全域展陈空间,打造多维度的沉浸式体验场景。在基础沉浸层面,对现有展厅进行系统性的技术升级改造,打破传统展陈的“去情境化”局限。通过整合声光电技术、投影技术、环境音效等手段,在不同主题展区营造与历史场景相匹配的氛围,使观众在参观过程中能够通过视觉、听觉等多重感官感知历史情境。在深度沉浸层面,开发常态化的互动体验项目,结合纪念园的历史资源,设计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参与式环节,让观众以“历史参与者”的身份融入其中,在亲身实践中感受革命历程的艰辛与革命精神的可贵。

2.3 互动优化:搭建参与式传播平台

体验理论倡导构建多元互动的传播关系,推动观众从“体验者”转变为“传播者” 与 “共创者”。黄麻起义纪念园目前的互动形式以讲解员与观众的点对点交流为主,互动的广度与深度仍有提升空间,可通过搭建“线下场景 + 线上矩阵”的参与式传播平台,拓展互动维度。在线下场景中,增设多元化的互动载体,包括情感表达区、故事分享角、实践体验坊等功能空间,为观众提供表达感悟、交流想法、动手实践的渠道,使观众的个人体验与情感表达成为宣教内容的一部分。在线上矩阵中,依托社交媒体平台打造传播闭环,通过发起主题话题、征集参观感悟、搭建线上交流社区等方式,将线下的体验与互动延伸至线上,形成 “参观—体验—分享—传播”的良性循环。

结论

黄麻起义纪念园凭借“三维一体”的资源优势与“叙事融合、守正创新、话语平衡”的宣教模式,在红色文化传播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为新时代红色博物馆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基于体验理论的优化策略,进一步为纪念园的宣教工作指明了提升方向,通过构建个性化叙事体系、打造沉浸式场景空间、搭建参与式传播平台,能够实现宣教内容从“标准化供给”到“个性化适配”、呈现形式从“局部创新”到“全域沉浸”、传播方式从“单向输出” 到“多维互动”的升级。这一实践路径充分证明,红色宣教能够在坚守历史厚重感与精神严肃性的基础上,通过体验式创新实现与时代的同频共振。

参考文献:

[1] 廖俊杰 .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藏雕塑作品的主题表达与艺术特征研究 [J].艺术市场 ,2025,(07):102-103.

[2] 朱玉茹 . 基于红色文化传承的淄博博物馆空间设计探索 [J].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2025,47(03):I0019-I0019.

[3] 李文麒 . 利用 AI 提升纪念馆革命文物个性化讲解体验的方法探讨 [J]. 河北画报 ,2025,(08):174-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