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探微化工工程工艺中的绿色化工技术

作者

高歌 赵珂珂 徐凌

山东建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山东省淄博市 255000

   

引言

化工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其高速发展长期伴随资源过度消耗与环境污染问题。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治理深化及“双碳”目标提出,传统高能耗、高排放的化工生产模式已难以为继。绿色化工技术通过创新原料路径、优化反应工艺、强化资源循环利用等手段,从源头减少污染物生成并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成为破解行业发展瓶颈的关键。近年来,生物催化、膜分离、过程强化等技术的突破,推动绿色化工从单一环节优化向全产业链协同转型,为行业低碳化、集约化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与实践路径。

一、绿色化工技术的内涵与发展背景

绿色化工技术是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核心,通过优化化学反应路径、改进工艺流程设计、采用环境友好型原料及催化剂等手段,实现化工生产全生命周期的低碳化、清洁化与资源高效利用的技术体系。其发展源于传统化工产业长期面临的资源消耗过度、污染物排放量大、生态破坏严重等矛盾,尤其在能源危机加剧与全球气候治理压力增大的背景下,绿色转型成为行业生存与发展的必然选择。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纳米技术、膜分离技术等新兴学科的交叉融合,绿色化工技术已从单一环节优化向全产业链协同创新延伸,涵盖原料绿色化、过程节能化、产品生态化等多个维度,成为推动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

二、绿色化工技术的核心应用领域

(一)清洁生产技术的深度应用

清洁生产技术是绿色化工的核心载体,其核心在于通过源头削减与过程控制减少污染物产生。在原料选择阶段,优先采用生物质、二氧化碳等可再生资源替代石油、煤炭等传统化石原料,例如以植物油为原料合成生物柴油,可降低硫氧化物排放达 90% 以上。在反应工艺优化方面,通过开发高效催化剂与微通道反应器,实现反应条件温和化与转化率最大化,如固体酸催化剂替代液体酸可减少废酸排放,连续流反应技术较传统釜式反应能耗降低 30%-50% 。此外,过程强化技术如超临界流体萃取、分子蒸馏等的应用,显著提升了分离效率并减少了溶剂使用量,为清洁生产提供了技术保障。

(二)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的体系化构建

资源循环利用是绿色化工技术的重要延伸,其目标在于构建" 原料- 产品-废弃物 - 再生原料 " 的闭环系统。在废水处理领域,膜生物反应器(MBR)与高级氧化技术的组合工艺可实现高浓度有机废水的深度净化与回用,水循环利用率可达 95% 以上。针对废气治理,吸附 - 催化燃烧一体化装置通过高效回收挥发性有机物(VOCs)并转化为能源,既减少了大气污染又实现了资源再生。在固体废弃物处理方面,热解气化技术可将塑料、橡胶等废弃物转化为合成气或燃料油,而工业废渣经高温熔融处理后可制备建筑材料,形成 " 以废治废 "的循环经济模式。

(三)能源梯级利用技术的创新突破

能源梯级利用是提升化工生产能效的关键路径,其原理是根据能源品位差异实现多级高效利用。在热能系统优化中,通过余热回收装置将反应热转化为蒸汽或电力,供其他工段使用,热综合利用率可提升 20%-40% 。针对电力消耗,分布式能源系统(DES)结合燃气轮机与余热锅炉,实现热电联产,能源转换效率较传统分产模式提高 15% 以上。此外,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与化工生产的耦合技术逐步成熟,例如光催化制氢技术可替代传统化石燃料制氢,显著降低碳排放强度。

三、绿色化工技术发展的关键支撑体系

(一)政策法规的引导与约束机制

政策法规是推动绿色化工技术发展的外部驱动力,国家层面通过制定《"十四五" 工业绿色发展规划》《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等文件,明确化工行业绿色转型目标与路线图。实施碳排放权交易、环保税、绿色信贷等市场化工具,倒逼企业主动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地方层面,部分省份出台化工园区准入清单,将单位产值能耗、水耗及污染物排放强度作为项目审批核心指标,从源头控制高污染项目落地。

(二)科技创新的赋能与突破作用

科技创新是绿色化工技术发展的内生动力,高校与科研机构聚焦催化剂设计、反应工程优化等基础领域,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绿色技术。例如,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s)作为新型吸附剂,在气体分离与催化领域展现出优异性能。离子液体作为绿色溶剂,可替代传统有机溶剂,显著降低挥发性有机物排放。企业层面,通过产学研合作构建创新联合体,加速技术从实验室到工业化的转化,如某企业开发的连续化硝化工艺,将反应时间从 8 小时缩短至 20分钟,且三废产生量减少 80% 。

(三)产业生态的协同与整合效应

产业生态的协同发展是绿色化工技术规模化应用的基础,纵向来看,上下游企业通过供应链整合实现资源循环利用,例如炼化企业将副产氢气供给下游化工企业,形成氢能产业链闭环。横向层面,化工园区通过集中供热、污水处理、危废处置等公共设施共建共享,降低单个企业环保投入成本。此外,第三方环保服务产业的兴起,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运营托管等专业化服务,弥补了中小企业技术能力不足的短板。

四、绿色化工技术发展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一)绿色化工技术发展的挑战

技术层面,部分绿色工艺存在成本高、稳定性差的问题,如生物基材料性能与传统材料存在差距,且规模化生产技术尚未成熟,导致市场接受度较低。经济层面,绿色技术改造初期投资大、回报周期长,而环保效益外部化特征使得企业投资动力不足,中小企业因资金压力尤为突出。社会层面,公众对化工行业存在认知偏差,“谈化色变”的邻避效应仍普遍存在,新建绿色化工项目常因公众反对而受阻。此外,国际绿色贸易壁垒日益严格,部分国家通过碳关税、环保标准等手段限制高碳化工产品进口,进一步压缩了传统化工企业的市场空间。

(二)绿色化工技术发展的应对策略

政策端,政府应完善碳交易、绿色信贷等市场化工具,通过财政补贴、税收减免降低企业转型成本,同时制定严格的能耗与排放标准,倒逼落后产能退出。技术端,需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聚焦催化剂设计、过程强化等关键领域突破,推动生物催化、电化学合成等前沿技术工业化应用。产业端,鼓励化工园区建设公共环保设施,实现热能、废水、危废的集中处理与资源化利用,降低中小企业环保投入压力。社会端,需加强科普宣传,通过公众开放日、环境教育基地等形式提升公众对绿色化工的认知,同时建立社区参与机制,在项目规划阶段充分听取民意,化解邻避矛盾。

结束语

绿色化工技术是化工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其发展不仅关乎产业竞争力提升,更承载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使命。未来,随着政策体系不断完善、技术创新持续突破、产业生态深度融合,绿色化工技术将向智能化、集约化、全球化方向演进,为全球气候治理与资源安全保障贡献中国智慧。化工企业需主动拥抱变革,将绿色理念融入战略规划与日常运营,在推动行业转型升级中实现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参考文献

[1] 张伟华, 李晓明, 王芳. 绿色化工技术在化工工艺中的应用与发展趋势[J].化工进展 ,2022,41(05): 34-35.

[2] 陈建国 , 刘洋 , 赵敏 . 资源循环利用技术体系构建及其在化工行业的应用研究 [J].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21,44(08): 123-130.

[3] 周志强, 吴静, 孙鹏. 政策驱动下化工产业绿色转型的路径与机制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23,33(03): 8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