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模式创新研究
冉茂烨
贵州职业技术学院 贵州省贵阳市 550005
引言
在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承担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使命。然而,在互联网信息爆炸的环境中,多元思想碰撞给青年价值观形成带来深刻影响。作为培育大学生的主渠道,高校思政教育必须与时俱进,聚焦学生需求,创新教学方法,以贴近青年的语言阐释理论内涵,强化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融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思政工作开辟了新路径,重构了教学关系,推动了教育模式转型。运用融媒体思维推动思政教育创新发展,提升工作实效性,已成为当前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课题。
1 融媒体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1.1 教学资源多元化
在融媒体技术深度发展的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时空限制,借助数字化学习资源和移动化教育平台,包括青年大学习、学习强国等主流新媒体渠道,以更加灵活多元的教育形式持续引导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认知和价值取向,为立德树人工作注入了新的时代活力。
1.2 教学方式多样化
人工智能与虚拟现实技术的深度融合正在深刻重构高等教育生态。以 AI智能辅导系统和 VR 沉浸式课堂为代表的新型教学手段,不仅实现了师生互动关系的数字化转型,推动教学方式从单向传授向自主探究转变,更重要的是通过智能诊断学习需求、精准推送教学资源,构建起适应个体差异的智慧教育新范式,使因材施教的育人理念在技术赋能下得到实质性突破,为培养德才兼备的创新型人才提供了坚实支撑。
1.3 教学理念现代化
在数字媒体深度发展的当代环境中,媒介融合的互动特性已经超越了单纯的技术层面,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形成和思想意识发展产生着深远影响。这种变革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突破传统的单向传导模式,推动师生共同适应数字化教育生态的转型。高校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时,需要将媒体融合思维贯穿始终,充分发挥校园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抖音等数字平台的优势,通过增强师生间的交流互动,激发参与热情,从而有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度和感染力。
2 融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融合创新的重要性
2.1 夯实“立德树人”教育根基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当下,随着 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融媒体环境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革命性变革。新时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推动思政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机融合,既要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通过智慧教室、虚拟仿真等创新手段提升教学效果,又要强化实践育人功能,依托云实践、线上志愿服务等新型载体,构建线上线下协同的全方位育人新格局,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输送更多德才兼备的创新型复合人才。如图1。

2.2 驱动思政教育提质增效
当前,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全新活力。依托人工智能算法和大数据分析,融媒体平台能够精准把握学生认知特点与学习需求,实现个性化内容推送;借助虚拟现实、直播互动等新型技术手段,打造沉浸式、参与式的教学场景;通过整合各类数字终端和社交媒体平台,突破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形成线上线下深度融合、课内课外有机衔接的智慧教育生态,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贴近学生、贴近时代,切实增强育人工作的时代感和有效性。
2.3 助推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人才是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核心动力,构建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对提升思政教育质量具有决定性作用。新时代的思政教育既要注重知识传授,更要着力于学生价值观念和人格特质的培育。借助融媒体技术的赋能,思政教育能够更加精准对接学生成长需求和社会发展要求,为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筑牢思想根基。 从教学实践来看,融媒体技术的应用为传统思政教育模式带来了突破性变革。作为塑造学生思想的主阵地,课堂教学通过融合创新手段,在拓展知识传递维度的同时,更实现了价值引领与人格培育的协同推进。这种创新模式促进了师生间的良性互动,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参与度和认同感,为其成长发展提供了多维支撑。在此过程中,学生得以通过多元信息平台接受思想熏陶,逐步构建起系统、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3 融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的路径
3.1 坚持以组织为核心,构建“三全育人”体制机制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高校应当充分发挥思政教师、学工队伍和共青团组织的协同育人效应,依托融媒体技术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立体化教育矩阵。要精准把握当代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习惯,有机整合学习强国平台、校园智慧 APP、精品慕课等数字化教学资源,创新设计互动性强、参与度高的思想政治教育新形态,通过构建浸润式、体验式的育人环境,切实推动理论知识向价值认同和行为实践的深度转化。
3.2 坚持以内容为王道,精准对接学生精神需求
当代高等教育必须顺应媒体融合发展趋势,在思政教育工作领域实施创新变革策略。首先要充分发挥智能算法和数据分析的技术优势,构建精准推送机制,开发符合移动互联网传播规律的微视频、图文解说等精品教学素材;在融媒体环境下推进思政教育创新,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主体自觉性和创新实践能力。需要建立健全学生原创内容激励机制,通过设置创作基金、举办新媒体大赛等方式,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正能量短视频制作、热点话题讨论等多元形式的内容创作。要善用社交平台构建正能量传播矩阵,实现思政内容裂变式传播,增强教育的数字渗透力和育人实效。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字素养和媒介判断力,使其在内容创作传播过程中既能发挥创造力,又能坚守价值底线。如图2。

图2 聚焦新媒体矩阵,网络育人价值引领
3.3 打造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团队组建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应当着力打造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的思政工作队伍,充分整合湘商文化园、红色教育基地等实践教学资源,构建课内课外联动、线上线下结合的育人体系。在新时代思政教育改革进程中,高校要着力构建理论教学与实践育人深度融合的协同机制,通过精心设计社会调研、志愿服务、创新创业等多元化实践项目,创设真实情境中的学习体验,让学生在实践参与中深化理论认知,在问题解决中锻炼辩证思维,在服务社会中培育家国情怀,从而全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说服力和影响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如图3。

结束语
融媒体时代的高校思政教育,需结合学生特点,运用互联网思维创新教学方式和内容,在互动中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育人目标与社会发展的统一。要立足融媒体生态推陈出新,增强教育亲和力,培养有理想、有情怀、有学识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 宋 宇.融媒体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探索与应用 [ J ].南方论刊,2020(3):106-108
[2] 杨武成,姚海田,于 露.融媒体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应对策略[ J].高教学刊,2016(20):233-235
[3] 丛 亮.融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及应对 [ J ]思想理论教育,2019(11):8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