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策略
张力友
重庆市铜梁区金龙小学 重庆市 402560
摘要:本文聚焦小学教学环境中德育教育渗透问题,通过分析当前小学德育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探讨学科知识与德育元素融合途径,探究家校资源整合促进德育成效提升方法。德育教育应注重与学科教学融合,形成协同育人机制,同时充分调动家庭与社会资源,构建立体育人格局,从而实现德育教育全面渗透,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
关键词:小学教学;德育渗透;学科融合
一、小学德育教育现状分析,问题症结深入剖析
当前小学德育教育虽取得一定成效,但仍面临诸多挑战与困境。其一,部分学校德育工作停留于表面形式,缺乏深入内涵,往往将德育活动简化为说教或灌输,未能激发学生内在德育认同感。其二,传统德育模式与现代学生成长需求存在差距,教育内容缺乏时代感与吸引力,难以引起学生共鸣。其三,德育评价体系不够科学完善,过分注重结果评价而忽视过程性评价,导致德育工作实效性不强。其四,德育教育与学科教学割裂现象普遍,教师常将两者视为独立任务,未能有机结合,致使德育教育局限于思想品德课堂,缺乏全学科渗透。
其五,家校协同机制不够健全,家长参与德育过程积极性不高,学校难以获取家庭教育资源支持,造成育人环境不一致性问题。同时部分教师德育能力有待提升,缺乏系统专业培训,德育工作方法单一,难以应对复杂育人情境。另一方面,信息时代背景下,网络环境给德育工作带来新挑战,学生接触信息广泛且杂乱,价值观易受负面因素影响,而学校德育工作未能及时跟进应对。德育资源配置不均衡问题突出,城乡差距、区域差异导致德育质量参差不齐。最终德育工作缺乏系统性规划与持续推进机制,常因应试压力而被边缘化,难以形成长效影响。
二、学科知识有机融入,德育元素自然渗透
推动学科知识与德育元素有机融合,需要构建系统化融合框架。语文学科通过经典诵读活动培养学生传统美德,引导学生感悟古今名篇蕴含道德智慧,激发民族文化认同感;通过作文教学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培养真善美价值追求;通过阅读教学拓展学生道德视野,促进人文关怀形成。数学学科应该设计生活情境问题,将环保意识、节约观念融入计算题目;通过合作解题培养团队精神与互助品质;利用数学史介绍培养学生探索精神与科学态度。英语学科能够通过中西文化比较,培养学生文化自信与开放胸襟;借助情境对话培养礼仪规范;通过主题单元设计渗透友谊、诚信等价值观念。科学学科则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精神;介绍科学家故事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与坚韧品格;结合环境保护主题培养学生生态文明意识。体育学科则通过团队竞技项目培养合作意识与规则意识;通过拓展训练增强学生意志力与坚持精神;将传统体育文化融入教学,增强文化认同感。音乐美术学科通过审美教育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创作实践中渗透创新精神与匠心品质;民族艺术欣赏中培育爱国主义情怀。
主题式跨学科整合能够围绕核心价值观设计系列学习活动,如爱国主题月整合多学科资源,通过历史探究、文学欣赏、艺术创作等多维度活动,让学生全方位感受爱国主义熏陶。同时基于项目式学习方法,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探究,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内化道德品质。案例教学法则利用鲜活事例激发学生道德思考,促进情感认同与价值内化。德育元素融入课堂需贯穿教学各环节,从课前预习材料选择到课中情境创设,再到课后拓展活动设计,形成全方位德育渗透格局。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家校资源有效整合,德育成效全面提升
构建家校协同育人机制是提升德育实效关键。第一建立多层次沟通平台,通过家长会、家长课堂、家长委员会等方式,增进家校互信形成教育共识;利用数字技术创建家校互动平台实现即时沟通与资源共享,让家长实时了解学校德育动态,参与德育活动设计;定期组织教师家访,深入了解学生家庭环境与成长背景,针对性提供德育指导。第二开展家长德育培训项目,提升家长教育能力,包括举办系列讲座、工作坊,邀请专家解读儿童心理特点与教育方法;组织家长读书会共同研习教育理论,提高家庭教育科学性;建立家长学校系统课程,分年级段开展针对性指导,帮助家长掌握符合学生年龄特点教育方法;开发家庭德育指导手册,提供实用案例与策略,支持家长日常教育实践。第三设计家校合作德育项目,如家风家训调查整理,引导学生与家长共同挖掘家族优良传统;社区服务学习,组织学生与家长共同参与志愿活动,在实践中培养责任感与奉献精神;节日文化体验,邀请家长参与传统节日庆祝活动,增强文化认同感;家长职业体验日,请家长走进课堂分享工作经历与职业道德,拓宽学生视野;亲子共读计划,推荐优质德育读物,组织亲子阅读分享会,培养阅读习惯与道德思考能力。
第四构建社区育人共同体,整合社区资源支持德育工作,包括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如博物馆、科技馆、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等,拓展德育场域;邀请各行业优秀人才担任德育导师,分享职业精神与人生经验;组织参观考察活动,让学生了解社会运行规则,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建立社区微心愿认领平台,引导学生关注社区弱势群体,培养关爱精神;开展小小社区管理员活动,让学生参与社区环境维护与文明建设,体验公民责任。同时创新德育评价机制,建立家校社共同参与评价体系,从知识、情感、行为多维度评估学生德育成长;设计成长记录袋,记录学生德育发展轨迹,促进自我反思与进步;举办德育成果展示活动,通过作品展览、情景剧表演等形式,展现德育成效,增强成就感;开发德育素养评估工具,科学量化评价德育成果,为改进工作提供依据;构建学生自评、互评与师评相结合模式,全面客观反映德育效果。
结论:小学德育教育渗透工作关系学生全面发展。当前小学德育教育面临形式主义、学科割裂、家校协同不足等问题。应通过学科知识与德育元素融合,实现润物无声渗透;同时整合家校社会资源,构建立体育人网络。有效德育渗透需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创设生活化情境,激发主动参与,实现知情意行统一。未来应加强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德育形式,提升吸引力与实效性;深化家校社协同机制,形成育人合力,推动德育全面发展,为培养全面发展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晓霞.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策略探讨[J].学周刊,2018,(05):68-69.
[2]黄有彬.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J].作文成功之路(下),2017,(06):94.
[3]邓祥玲.小学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有效性策略[J].校园英语,2017,(13):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