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地方高校企业党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分析

作者

杨滔 谢强

湖南城市学院资产经营有限公司 湖南省益阳市 413000

引言:

2021 年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 对高校党建和业务工作深度融合提出了明确要求。作为一定区域内教育与文化的集合中心,高校在区域文化凝聚、价值理念塑造、人才综合培养及社会风尚引领等方面都有天然的优势, 促使其在区域基层党建组团式发展及队伍建设中起到关键性作用;同时,各层级高校党组织在服务区域社会发展过程中通常起到思想引领、组织协调与人才智囊的三大作用。在这一背景下,地方高校逐渐成为企业党建与区域经济互动的关键枢纽,其组织优势与知识资源能够在提升企业治理效能、推动产教融合以及优化区域治理结构中展现制度化力量,从而揭示高校企业党建对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独特价值。

一、地方高校参与企业党建的现实基础与政策背景

(一)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的职能演进

地方高校职能边界不断外拓,社会服务正由附属功能转向基本职能,成为衡量其区域贡献力的重要指标。在“教育—科技—人才”协同战略引导下,高校的知识体系正加速向地方产业逻辑靠拢,组织结构与学科布局亦朝产业适配性调整。区域经济日益依赖高校在技术迁移、人才供给与组织咨询等方面的复合功能,而企业党建作为提升治理现代化水平的抓手,为高校参与地方事务提供了制度入口与实践接口,推动其社会服务价值向治理深水区延展。

(二)企业党建工作的制度发展与治理逻辑

企业党建的功能定位正从组织存在感向治理嵌入度演化,制度层面强化“实效性—嵌入性—导向性”的一致性逻辑。自党内法规体系持续完善以来,非公企业党建已不再局限于合规属性,而成为企业内部协调机制与文化生成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此制度演化背景下,高校作为专业资源和外部智力的供给体,能够为企业搭建议事结构、构建规范流程、形成组织共识,其介入方式不再是外援支持,而是深层参与治理结构重塑。

(三)高校与企业党建融合的现实契机

当前企业在治理方式与组织文化上的升级需求,与高校“服务地方”的使命导向天然互补,二者之间的联动具备现实紧迫性与结构契合性。在政策鼓励“产教融合”与“校企共育”的框架下,高校不仅承担科研转化与技术咨询的角色,也因其组织形态具备“党建转译器”的能力,能在企业内部构建出具备公共理性的治理语言。党建工作由此成为高校参与企业运营与地方治理的重要枢纽,使三者之间逐步形成制度上的协同嵌套。

二、地方高校开展企业党建服务的主要路径与实践模式

(一)建设高校党建智库,提供理论指导与决策支持

面向企业治理的党建智库应形成“问题—证据—方案”的闭环,聚焦组织能力、劳动关系、技术采纳与安全生产等高频议题,开展规章制度诊断、组织健康度评估与治理流程再设计,输出可执行的议事规则、监督节点与能力指标体系。此类智库以跨学科团队为常态配置,强调可操作的政策解读与情景研判,避免宏观口号化分析。政策端关于教育强国与有组织科研的要求,为智库的规范化运作提供制度依据与资源渠道,使其在本地企业“党建—治理—绩效”的传导链条上具备持续供给能力。

(二)构建“校企共建”平台,推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

共建平台的关键不在活动频度,而在于把党建议题嵌入企业经营管理的真实场景,形成“场景化协同”:围绕质量管理、供应链协同、班组建设与技术改造,设置联合议题与改进清单;以联合党支部或议事机制对问题闭环负责;以过程性数据与改进证据作为成效检验依据。国家发改委与教育部等部门关于产教融合的明确目标与试点安排,为平台建设提供可量化的绩效坐标,倒逼平台从“联络型”转向“生产型”,把党建资源转译为工艺优化、成本控制与合规水平提升。

(三)培养企业党建人才,弥补基层组织力量不足

人才供给要兼顾政治素养与治理技能,课程与训练应覆盖党务规范、劳动法治、人力资源管理、数据治理与安全生产等模块,并设置“能力阈值—情景演练—岗位辅导”的进阶路径。党员教育与培训规划为系统性培养提供周期与纲领,教育系统关于成果转化与学位结构调整的政策取向则为复合型人才开辟制度空间。高校据此构建分层分岗的培训与认证体系,建立导师制与驻企辅导机制,强化教研互动与实践沉淀,逐步提升企业基层党组织的内生动力与执行弹性。

三、地方高校企业党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分析

(一)提升企业治理能力,助力优化营商环境

党建介入治理的效用来自两端:制度端通过标准化议事程序、合规指引与权责边界,减少内部代理与协调摩擦;文化端以价值共识与组织承诺稳住团队预期,缓解信息不对称与机会主义倾向。高校提供的制度设计与培训方案,使企业在目标设定、绩效考核与人员发展上形成一致性,促进依法治理与透明运营。组织工作与机关党建的实践经验已证明,述职评议、对标竞进与清单管理能够有效提升执行力,这些要素在企业侧同样具备可迁移性,进而以微观治理改良提升区域营商环境的稳定性与可预期性。

(二)推动产教融合创新,带动区域产业结构升级

当党建把“需求导向—任务组织—成果转化”黏合为一条连续链,高校能够以学科群和平台化研发组织为企业提供稳定的技术解题能力,并以技术转移制度与成果交易机制把科研产出转化为可扩散的产业能力。国家层面的产教融合行动设定了试点城市与产教融合型企业的培育目标,教育系统围绕成果转化与技术转移的系列举措不断完善,高校由此具备更清晰的任务分工与资源配置逻辑,地区产业在技术替代、工艺迭代与质量升级上的路径依赖被有效打破,产业梯度实现从“成本优势”向“能力优势”的跃迁。

(三)强化区域治理协同,形成多元共治格局

企业党建不止于企业内部,它在空间上延伸至园区、行业与城市治理网络。高校介入后,能够把分散的组织力量与知识资源聚合为“公共品”,以专业评估、政策解读与数据服务支撑地方政府优化要素配置与监管方式;同时,以人才培养与继续教育体系稳定劳动力质量,弱化地区间“人才虹吸”的负外部性。中央对组织体系的持续优化与党员教育的统筹部署,为跨主体协同提供稳定的制度框架,地方由此更容易构建“政府—高校—企业—社会组织”协同共治的常态场景,使党建从组织建设转化为区域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抓手。

四、结语

地方高校在企业党建中的深度介入,不仅拓宽了高校社会服务的广度,也推动了企业治理体系的制度化、规范化与智能化演进。高校以智力资源、组织能力和价值引导,构建起贯通产教政的协同平台,重塑了党建与经济之间的作用链条。未来,应进一步完善机制设计,强化高校参与的制度保障与激励结构,使其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实现功能协同与价值共生。

参考文献:

[1] 张晓艳 , 李莉 . 提升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能力路径探析 [J]. 菏泽学院学报 ,2022,44(1):42-46.

[2] 于浩洋 , 张鹏 , 初红霞 . 高新企业发展需求对接地方高校人才培养 [J]. 中国冶金教育 ,2023(6):52-55.

[3] 陶忠良 , 杜文婧 . 党建引领高校博士专家助力地方企业发展的探索研究[J]. 吉林化工学院学报 ,2025,42(4):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