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针对网络亚文化传播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应对策略与影响分析

作者

方珍珍

开封市卫生学校 河南省开封市 475000

引言:随着互联网深度融入生活,网络亚文化凭借去中心化、强互动等特征,成为青少年群体重要的文化表达载体,其涵盖国潮、公益等积极形态,也存在躺平、低俗化等争议内容。青少年处于价值观塑造关键期,易受亚文化影响,这使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遭遇新机遇与挑战。为助力青少年在多元文化中树立正确价值观,本文围绕网络亚文化展开分析,探究其对青少年思政教育的双重影响,并提出针对性应对策略。

一、网络亚文化概述

网络亚文化是互联网发展与青少年自我表达需求结合的产物,在主流网络文化下,由青少年依兴趣、价值观形成,有独特符号、行为模式与传播逻辑。其核心特征为去中心化传播、强互动性与圈层化聚集,青少年可借助社交平台等主动创造文化,还会形成 “圈子文化”。类型上,有知识分享类积极形态,也有 “躺平文化” 等争议形态,部分还存低俗化、娱乐化倾向。

二、网络亚文化传播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双重影响

1、积极影响:丰富价值认知维度与拓展教育载体

亚文化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显著积极影响,能丰富价值认知维度并拓展教育载体。其多元性为青少年打开认知新窗口,突破传统教育单一视角 [1]。像 “国潮亚文化” 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结合,如汉服走秀、故宫文创短视频,让青少年在兴趣驱动下主动了解历史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公益亚文化” 以线上众筹、公益直播等轻量化方式,引导青少年关注社会问题,培养责任意识,契合思政教育核心目标。同时,其传播形态为思政教育提供新载体,短视频、动漫等青少年喜爱的形式,降低教育距离感,如高校将思政内容融入情景剧短视频,共青团中央用二次元风格解读红色故事,实现教育内容与形式结合,推动思政教育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家长可通过陪伴青少年观看网络内容、共同讨论亚文化现象,引导其理性看待;社会层面可通过公益广告、科普短视频等形式,普及 “理性上网” 知识,例如网信部门推出的 “青少年网络素养指南”,用生动案例教青少年识别 “网络谣言”“不良亚文化倾向”,帮助其建立健康的网络认知体系。

2、消极影响:价值观念冲击与思想引导挑战

“去中心化” 特性使内容缺乏统一价值筛选标准,部分消极、极端观点会冲击青少年价值观。例如 “躺平文化” 传递的放弃奋斗理念,与思政教育倡导的奋斗精神相悖,易让青少年迷茫、弱化进取意识;“解构亚文化” 中的历史虚无主义倾向,会扭曲青少年历史认知,动摇国家民族认同感。而且 “圈层化” 传播易使青少年形成 “信息茧房”,圈层内观点同质化且排斥外部声音,导致青少年丧失独立判断能力,如极端 “饭圈” 的非理性行为让青少年忽视规则底线,部分圈层封闭性还使青少年与主流价值观脱节,增加思政教育思想引导难度 [2]。

三、网络亚文化传播背景下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策略

1、提升青少年媒介素养与批判性思维能力

应对网络亚文化的消极影响,首要任务是培养青少年的 “媒介免疫力”,即提升其媒介素养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学校应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思政课程体系,开设专门课程或专题讲座,系统讲解网络信息的传播逻辑、价值判断方法,教青少年学会 “辨别信息真伪”“分析观点背后的立场”。例如,通过案例分析(如对比 “正能量亚文化” 与 “消极亚文化” 的内容差异),引导青少年认识到亚文化观点的 “局限性”,避免陷入 “非黑即白” 的认知误区;组织 “亚文化辩论会”,围绕 “躺平文化的利弊”“饭圈文化的边界” 等话题展开讨论,让青少年在思辨中形成独立判断,既不盲目排斥亚文化,也不被动接受其消极观点。

2、构建与网络亚文化适配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

思政教育需主动 “贴近” 网络亚文化,打破 “内容与形式脱节” 的困境,构建适配亚文化传播规律的内容体系。一方面,要挖掘亚文化中的 “积极元素”,将其与思政教育内容融合。例如,针对 “国潮亚文化”,可设计 “传统文化与现代精神” 主题课程,通过分析国潮产品的设计理念,引导青少年理解 “文化自信” 的内涵;针对 “电竞亚文化”,可结合电竞选手的 “拼搏故事”,传递 “奋斗精神”“团队协作” 等思政理念,让教育内容与青少年的兴趣点同频共振。

3、打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与网络文化环境

“环境育人” 是思政教育的重要原则,打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与网络文化环境,能够为青少年抵御不良亚文化提供 “土壤支撑”。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注重营造 “开放、包容、向上” 的氛围,通过举办 “亚文化艺术节”“社团文化节”等活动,为青少年提供展示健康亚文化的平台,如汉服社团的文化展演、科创社团的项目展示,引导亚文化向 “积极、有内涵” 的方向发展;同时,加强校园文化与主流价值观的融合,例如在校园景观设计中融入 “红色元素”,在校园广播中开设 “正能量亚文化解读” 栏目,让主流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少年。

4、优化网络治理机制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机制

应对网络亚文化带来的挑战,需打破 “单打独斗” 的局面,构建 “网络治理+ 思政教育” 的协同机制。一方面,要优化网络治理机制,明确各方责任。建立 “政府主导、平台负责、学校参与、家庭监督” 的协同治理体系:政府部门出台相关政策,规范网络亚文化的传播(如制定《网络亚文化内容审核标准》);平台落实主体责任,建立严格的内容审核机制,对不良亚文化内容及时下架、处罚;学校与家庭加强沟通,及时掌握青少年的网络行为动态,形成 “线上 + 线下”的监管合力 [3]。总之,网络亚文化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只有充分认识其特征与影响,通过提升青少年素养、创新教育内容、优化文化环境、完善协同机制,才能实现 “以亚文化为桥,育时代新青年” 的目标,引导青少年在多元文化环境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综上,网络亚文化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存在,既为教育丰富内容、拓展载体,也带来价值观冲击与引导难题。应对这一复杂局面,需学校、家庭、社会与政府协同发力,通过提升青少年媒介素养、构建适配教育体系、打造健康文化环境、优化协同机制,将亚文化的积极价值充分激发,规避消极影响。唯有如此,才能引导青少年在多元网络亚文化中明辨是非,树立正确价值观,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筑牢思想根基。

参考文献:

[1] 杨允磊 . 大学生网络“亚文化”的形成机制及教育引导研究 [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5,(06):144-147

[2] 赵明悦 , 周菲 . 大学生网络亚文化圈层的潜在风险及其化解策略 [J].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2025,41(03):49-59.

[3] 姚丽亚 . 网络亚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与应对 [J]. 现代交际 ,2025,(02):105-112+1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