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体、脑、情”相结合:浅析高校劳动教育类型发展现状

作者

王子铮

北京电影学院 北京市 100080

1. 引言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发表了关于劳动教育问题的重要论述,十分重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开展和执行。党和国家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劳动教育必将成为新时代高校教育改革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从宏观层面看,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由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转变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微观层面看,党和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促进和保证劳动教育在大中小学校的落实与执行,2020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了劳动教育的总体要求和重要意义,并提出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

2. 高校劳动教育类型现状

本文目聚焦高校劳动教育开展方式及类型,探讨其在劳动教育中发挥的作用;除此,着眼于不同劳动教育方式及类型具体的教育效果,探讨高校劳动教育有效性。

2.1 劳动的类型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在经济领域内,根植于商品生产体系中,劳动是指劳动力的支出和使用,依据支持和使用劳动力的形式可将劳动分为体力劳动、脑力劳动和情绪劳动。在当今人工智能浪潮的冲击下,这三种劳动类型之于劳动的实践当中并不存在绝对的独立,但不同职业的劳动者各有侧重。

体力劳动是劳动者将运动系统作为主要运动器官的劳动。之于劳动经济学领域,体力劳动者在组织生产的过程中更侧重依靠自身的躯体,并且体能消耗作为其主要的劳动力消耗方式。

脑力劳动是指人脑收集外界信息并结合内在记忆对其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对应,随着“信息化革命”影响的加深,劳动者的劳动方式逐渐发生了质的转变,脑力劳动的作用日益凸显。依据信息加工的过程,Schneider 和 Shiffring 提出了受控型和自动型两种脑力劳动模式。由于信息加工处理水平的不同,脑力劳动大致可以分为浅加工与深加工,而这也决定了信息在脑内产生记忆痕迹的强弱。根据上述脑力劳动的性质差异,结合人工智能发展趋势,总结出脑力劳动者可以划分为事务型与决策型两类,前者侧重于信息浅加工且占用脑资源相对较少,后者侧重于信息深加工且占用资源较多。

情绪劳动最初由社会学家 Hochschild 于其著作《被管理的心 : 人类情感的商品化》中提出,并通过学者们的后续研究。Hochschild 对情绪劳动的解释为通过对情绪的管理,做出面部与身体动作展示于受众群体;Ashforth 和Humphrey 认为情绪劳动是通过表达适当情绪,进而实现组织表达管理要求的行为;Grandey 总结了前人研究,将情绪劳动解释为以组织目标为出发点,进行情绪管理与表达。在人工智能时代,情绪劳动的价值得到极大的凸显,展现了其不易替代的重要作用。

2.2 高校劳动教育的类型

根据劳动类型的不同及其相应特点,结合学生发展不同时期的现实特点,高校劳动教育所开展的劳动类型侧重不尽相同。体力劳动较为广泛的应用于基础性劳动,而复杂劳动则大多需要体力劳动、脑力劳动和情绪劳动相互融合作用。就大学生学习能力、认知能力的结构性差异而言,其劳动类型亦是由体力劳动向脑力劳动逐步过渡中,就劳动类型而言亦是由独立体力劳动向综合劳动转变,在人工智能的挤压作用下情绪劳动在综合劳动中的占比逐步提升,这符合体劳动分工现实——当代劳动已经由体力劳动为主转向以脑力劳动为主,在人工智能发展的过程中进一步发挥情绪劳动的替代作用。高校劳动教育类型主体应由日常生活劳动向服务性劳动、生产劳动前进式发展。

根据高校劳动教育开展劳动类型主要特点,将高校劳动教育类型应主要聚焦于服务性劳动教育、生产性劳动教育。服务性劳动既包括基础的体力劳动所形成的“规定动作”,也具有脑力劳动所构建的“规定逻辑”,更深一层的是包含情绪劳动所外化的“情感链接”,具体而言,之于高校服务性劳动教育集中体现在志愿服务活动、互助组织活动、公益社团活动等典型劳动形式。此外,生产性劳动教育更体现高校教育教学的成果落实,就是说生产性劳动教育更具备结果导向,教育的目的是发挥大学生潜质使其投入到经济生活中的各行各业。所以,高校中生产性劳动教育往往更具备就业导向,具体而言包括实习教育、实践教育、创业创新教育等。

3. 高校劳动教育的效果

高校劳动教育价值就在于以“体、脑、情”结合的方式促进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不仅具有提升学生劳动素养的独特价值,还可以发挥增智、树德、健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以及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在处理个人与自身、自然和社会方面的内容价值,最终实现以劳促全、协同育人的载体价值。劳动教育理应回归其内在性价值,确认劳动是人创造自身、获得自我存在、彰显自我价值从而实现全面发展的过程,让劳动教育扎根于现实生活回归体脑结合育人的价值本源,融合情绪调节的积极作用,倒逼劳动教育价值境界的提升,推进基础教育阶段的劳动教育真正落实。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2] 檀传宝. 劳动教育的概念理解——如何认识 劳动教育概念的基本内涵与基本特征[J]. 中国教育学刊,2019(2):82-84.

[3] 张一兵 . 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索恩 - 雷特尔《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初解 [J]. 求是学刊 ,2016(04)

作者简介:王子铮(1996.12.06),男,汉族硕士研究生,助教,毕业院校: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毕业专业: 劳动经济学,研究方向: 劳动经济学、教育经济学,工作单位: ,邮政编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