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读讲写”四结合培育学生家国情怀
何玲
云南省开远市东城小学 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 661699
引言: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个体对国家和民族深沉的热爱与担当。在全球经济的时代浪潮中,学生中已出现家国意识淡薄、责任担当缺失等现实问题。在过去传统家国情怀教育多依赖课堂说教,形式单一,难以引发学生情感共鸣。探索更具实效性和感染力的教育模式迫在眉睫。“寻读讲写”四结合教学模式,将实践探寻、深度阅读、主题讲述与创作表达有机结合,为新时代的学生们家国情怀的培育注入新的活力。
一、寻:探寻家国元素,唤醒情感认知
“寻”是“寻读讲写”的起始环节,旨在引导学生主动发现生活中的家国元素,从身边事物感受家国的温度与力量。
教师可以组织多样化的实地探寻活动。比如,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的历史博物馆、革命纪念馆,让他们亲眼看见珍贵的历史文物、图片资料,聆听讲解员讲述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深刻体会国家发展的艰辛历程与伟大成就。还可以走进社区,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如关爱孤寡老人、参与环保行动等。在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学生能切实感受到个人与国家、社会的紧密联系,增强社会责任感[1]。
线上探寻也是重要途径。教师可推荐优质的纪录片、新闻资讯平台,让学生了解国家在科技、文化、经济等领域的最新成果。例如,观看《超级工程》系列纪录片,学生能看到港珠澳大桥、“中国天眼”等伟大工程的建造过程,为国家的强大实力而自豪。在探寻过程中,要求学生做好记录,如撰写观察日记、拍摄照片等,为后续的学习积累素材。
二、读:深度阅读家国文本,厚植精神底蕴
“读”是“寻读讲写”的核心环节。深度阅读家国主题文本,学生能够汲取家国精神的养分,厚植精神底蕴。教师可为学生精选一些优秀的文学著作,可以是书本中陆游的《示儿》,带领学生体会诗人在临终前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又比如课外品读《红岩》,感受革命先烈为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不惜牺牲生命的崇高精神等。
三、讲:开展主题讲述,传播家国精神
“讲”是“寻读讲写”的实践环节,通过开展主题讲述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的家国知识和感悟进行分享,传播家国精神。
教师可以组织“家国故事分享会”,让学生围绕自己探寻到的家国元素和阅读的家国主题文本,讲述家国故事[2]。在讲述过程中,要求学生结合自身感受,用生动的语言和真挚的情感表达对家国的热爱和担当。有的学生讲述自己参观革命纪念馆的经历,表达对革命先辈的崇敬之情;有的学生分享阅读英雄人物传记的感悟,立志要向英雄学习,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开展“家国主题演讲比赛”也是有效方式。设定明确的主题,通过演讲比赛,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激发更多学生对家国情怀的思考和追求。
四、写:进行创作表达,深化家国情感
“写”是“寻读讲写”的升华环节,通过进行创作表达,让学生将内心的家国情感转化为文字,深化对家国的理解和热爱。
教师可以布置家国主题的写作任务,如写一篇关于家国的散文、诗歌或议论文。在写作过程中,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探寻、阅读和讲述经历,融入真实的情感和独特的思考。学生可以“家乡的变化”为题,通过他们的眼睛和感受,描写家乡的经济发展、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变化,表达自己的特有感情;也可以以“新时代青年的使命”为题,阐述自己作为应有的责任感和时代担当[3]。
五、实践效果与反思
以观看《南京照相馆》影片为例。
1. 情感认同显著增强:通过“寻”的亲身感知和“读”的精神浸润,学生对家国历史的敬畏感、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对国家发展的认同感得到显著提升。不再是抽象的概念灌输,而是转化为基于真实体验和深度理解的深厚情感。例如,在参观抗战纪念馆后结合观看电影《南京照相馆》的学生,普遍被影片中普通人在民族危亡时刻展现的坚韧、勇气与人性的光辉所震撼,对那段苦难历史有了更切肤的痛感,对和平的珍视与民族精神的理解也更为深刻。
2. 责任担当意识萌发:“讲”与“写”的环节,为学生提供了表达和反思的平台,促使他们将内在的情感认知外化为对家国责任的思考。学生在讲述家国故事(如结合《南京照相馆》探讨个人在时代洪流中的选择)、撰写感悟文章、创作主题作品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思考“我能为国家、社会、家乡做些什么”。不少学生在演讲或作文中明确表达了铭记历史、珍惜当下、立志报国的志向,展现了新时代青少年应有的责任担当精神。
3. 综合素养协同发展:该模式有效融合了德育、智育、美育。学生在“寻”中锻炼观察与实践能力;在“读”(包括观看《南京照相馆》这类影视文本)中提升信息解读、情感体悟与批判性思维;在“讲”中培养语言表达、情感传递与沟通协作能力;在“写”中深化思想情感、历史反思与创造性表达能力。家国情怀的培育不再是孤立的说教,而是与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紧密结合、相互促进的过程 [4]。学生在完成家国主题项目(如创作短剧、撰写调查报告)的过程中,综合运用了多种知识和技能。
4. 实践反思与优化方向:
资源系统化建设:亟须整合并优化“寻”的资源点与“读”的经典素材库(含优质影视如《南京照相馆》),提升师生获取的便捷性与质量。
评价体系科学化:针对家国情怀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评价的复杂性,需突破现有质性方法局限,着力构建科学、多元、可操作的深层评价体系。
长效机制构建:推动“寻读讲写”四结合模式由项目化活动向常态化育人体系转化,深度融入学科教学、校园文化及社会实践,形成持久育人合力。
教师能力再赋能:强化教师在家国情怀素养、跨学科整合(如影视与文史教学)、活动设计及情感引导等方面的专业培训,支撑模式深化实施。
参考文献:
[1] 顾明远 . 教育大辞典 [M]. 上海 : 上海教育出版社 , 1998.
[2] 朱永新 . 我的教育理想 [M]. 南京 :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00.
[3] 檀传宝 . 德育原理 [M]. 北京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07.
[4] 钟启泉 , 崔允漷 . 核心素养研究 [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