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高年级语文整本书阅读的指导策略研究

作者

孙逸冰

吉林省榆树市第二中学校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提出,要“引导学生阅读整本书,开展整本书阅读活动,积累阅读经验,培养阅读兴趣和能力”。小学高年级是学生从碎片化阅读向整体性阅读过渡的关键阶段,整本书阅读不仅能帮助学生拓展阅读视野、积累语言素材,更能培养其逻辑思维、批判思维与审美鉴赏能力,为初中阶段的深度阅读奠定基础。但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对整本书阅读的重视程度不足,指导方式缺乏系统性,导致学生阅读多停留在“读完”层面,难以实现“读懂、读透”的目标。因此,探索科学、有效的整本书阅读指导策略,成为当前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小学高年级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一)阅读目标模糊,缺乏层次性

部分教师在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时,未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与阅读能力制定明确目标,仅以“完成阅读任务”为核心,忽视了对学生阅读方法、思维能力与情感体验的培养。例如,在指导阅读《草房子》时,未区分“梳理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主题思想”等不同层次的目标,导致学生阅读方向不明确,难以深入理解文本内涵。

(二)阅读方法单一,缺乏指导性

小学高年级学生虽已具备一定的自主阅读能力,但在面对篇幅较长、内容较复杂的整本书时,仍需教师提供具体的阅读方法指导。然而,部分教师仅采用“自由阅读 + 简单分享”的模式,未教授批注阅读、思维导图、人物分析等实用方法,导致学生阅读效率低下,难以构建完整的文本知识体系。

(三)阅读评价缺失,缺乏激励性

当前整本书阅读教学中,评价方式多以“是否读完”“是否完成读后感”为主,缺乏对学生阅读过程、阅读深度与思维能力的综合评价。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无法及时反馈学生的阅读问题,也难以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导致部分学生出现“应付式阅读”的现象。

二、小学高年级语文整本书阅读的指导策略

(-) 阅读前:精准定位目标,科学选择书目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与学生的个体差异,将阅读目标分为基础目标、发展目标与提升目标。基础目标聚焦“梳理故事情节、认识主要人物”,如阅读《西游记》时,要求学生能说出主要章节的故事情节;发展目标侧重“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文本主旨”,如引导学生分析孙悟空的性格特点;提升目标则关注“迁移阅读方法、进行审美鉴赏”,如鼓励学生对比不同版本《西游记》的语言风格。分层目标的设定能让不同能力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就感,逐步提升阅读能力。书目选择需兼顾“经典性”与“适切性”:一方面,优先选择符合小学高年级学生认知的经典作品,如曹文轩的《青铜葵花》、林海音的《城南旧事》等,让学生感受优质文本的魅力;另一方面,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与教学主题选择书目,如在“母爱”主题教学中,推荐《繁星・春水》,在“科学探索”主题教学中,推荐《昆虫记》。同时,可组织学生参与书目投票,提高其阅读主动性。

(二)阅读中:强化方法指导,优化过程调控

根据不同文本类型,教授针对性的阅读方法:对于叙事类作品,指导学生运用“人物关系图”梳理人物联系,用“情节时间轴”梳理故事发展;对于散文类作品,指导学生通过“批注阅读”记录感悟,用“关键词提取法”把握文本情感;对于科普类作品,指导学生运用“问题导向阅读法”,带着疑问寻找答案。例如,在阅读《昆虫记》时,引导学生先提出“蝉的生活习性有哪些?”“作者如何观察昆虫?”等问题,再带着问题阅读,提升阅读针对性。

借助课堂与课外相结合的方式,搭建互动阅读平台:课堂上,开展“阅读分享会”“小组讨论”等活动,如在阅读《草房子》时,组织小组讨论“杜小康的成长经历给你带来了哪些启示”;课外,利用班级微信群、阅读打卡 APP等工具,鼓励学生分享每日阅读感悟,教师及时点评与指导。此外,可设立“阅读伙伴”制度,让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帮助能力较弱的学生,形成互助共进的阅读氛围。为避免学生出现“半途而废”或“浅尝辄止”的情况,教师需加强阅读过程调控:一是制定合理的阅读计划,将整本书分为若干阅读阶段,明确每个阶段的阅读任务与时间节点,如阅读《三国演义》时,将其分为“群雄逐鹿”“三足鼎立”“一统天下”三个阶段,每周完成一个阶段的阅读;二是定期开展“阅读诊断”,通过课堂提问、小测验等方式,了解学生的阅读进度与理解程度,及时调整指导策略。

(三)阅读后:丰富活动延伸,完善评价体系

阅读后的延伸活动能帮助学生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实现“读思结合、读用结合”。可开展以下活动:一是“文本再创”活动,如让学生改编《西游记》中的某个故事、为《青铜葵花》设计新的结局;二是“主题展示”活动,如举办“《昆虫记》科普展”“《城南旧事》摄影展”,让学生通过绘画、摄影、演讲等形式展示阅读成果;三是“跨界融合”活动,如将《草房子》与美术课结合,绘制书中的场景;与音乐课结合,创作体现文本情感的歌曲。

改变单一的评价方式,从“过程+ 结果”“知识 + 能力”“自评 + 互评 + 师评”三个维度构建评价体系:在评价内容上,既关注学生的阅读进度、读书笔记等结果性指标,也关注其阅读方法的运用、思维的深度等过程性指标;在评价主体上,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阅读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组织学生开展相互评价,学习他人的优秀阅读经验,教师则结合学生的表现给出针对性的评价意见;在评价方式上,采用“阅读成长档案袋”的形式,收集学生的读书笔记、读后感、活动成果等材料,全面记录学生的阅读成长过程,同时通过“星级评价”“评语激励”等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总之,小学高年级语文整本书阅读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其指导过程需要教师从阅读前的目标设定与书目选择、阅读中的方法指导与过程调控、阅读后的活动延伸与评价反馈三个维度进行系统设计。通过精准定位目标、教授实用方法、开展多元活动、构建综合评价体系,结合教师能力提升与阅读氛围营造的保障措施,能够有效解决当前整本书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阅读能力与综合素养。未来,还需进一步探索整本书阅读与其他语文教学内容的融合路径,推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王荣生。整本书阅读教什么[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3] 窦桂梅。窦桂梅与主题教学[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 李吉林。情境教育理论探究与实践创新 [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

[5] 张秋玲。小学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J]. 语文建设,2020(12):45-48.

[6] 陈先云。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J]. 课程・教材・教法,2019(05):8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