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策略
陈蕾
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恒山路小学,223800
“双减”政策聚焦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其核心在于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效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然而,在实践中,部分教师对单元整体教学的理解存在偏差,仍沿用“按课时割裂教学”的模式,导致单元教学目标分散、知识体系断裂,难以实现“双减”要求的高效教学。因此,探索“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的有效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双减”对小学数学教学的要求
(一)课堂提质:提高单位时间教学效率
“双减”要求压缩无效教学时间,让课堂成为知识习得与能力发展的主阵地。这意味着小学数学课堂需摒弃“满堂灌”“重复讲解”的模式,通过精准定位教学目标、优化教学环节,让学生在40 分钟内实现“学懂、学会、会用”。
(二)作业减负:控制总量,提升质量
“双减”明确规定了小学生书面作业的时长,要求作业设计摒弃机械重复,注重实践性、探究性和综合性。小学数学作业需从“量”的积累转向“质”的提升,通过精选习题、分层设计,让学生在少量作业中巩固知识、发展思维。
(三)素养导向:从知识传授到能力培养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更应聚焦核心素养的培育,引导学生形成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等关键能力,而非单纯的知识记忆。这要求教学打破知识点壁垒,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与应用价值。
二、当前小学数学单元教学与“双减”要求的冲突
(一)教学碎片化,效率低下
教师按教材课时顺序逐节教学,忽视单元知识的整体性,导致学生难以建立知识间的联系。例如,在“小数除法”单元中,若分别孤立讲解“除数是整数的除法”“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学生可能只会机械套用计算步骤,而不理解“商不变性质”在整个单元中的核心作用,需要通过大量重复练习才能掌握,加重了学习负担。
(二)作业设计随意,负担过重
单元内作业多为“课时同步练习”的简单叠加,缺乏整体性和针对性。例如,“图形的面积”单元中,每课时作业均包含大量同类计算题,学生在重复训练中消耗精力,却难以形成“转化思想”等核心思维方法,违背了“双减”“减量提质”的要求。
(三)评价单一,重结果轻过程
单元评价仍以“单元测试分数”为主要依据,关注学生对零散知识点的掌握,忽视对单元整体知识结构、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查。这种评价导向导致教师过度关注“考点训练”,学生陷入“为考试而学”的被动状态,与“双减”素养导向的要求相悖。
三、“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策略
(一)整合单元教学目标,实现“靶向教学”
立足单元核心素养目标:依据课程标准,提炼单元核心素养目标,避免目标分散。例如,“百分数”单元的核心目标可设定为“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能运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如折扣、税率),发展数据分析与数学建模素养”,而非单纯的“会读写百分数、会计算百分数与分数的互化”。
分解课时目标,避免重复:将单元目标分解为相互关联的课时目标,确保每课时教学都为单元总目标服务。例如,“百分数”单元可分解为: ① 理解意义(关联生活中的百分数); ② 掌握互化(为解决问题打基础); ③ 解决实际问题(核心应用)。各课时目标环环相扣,避免重复讲解。
(二)重构单元教学内容,突出知识关联
梳理知识脉络,建立单元知识网络:分析单元内知识点的逻辑关系,绘制知识结构图,让学生直观感受知识的整体性。例如,“长方体和正方体”单元可构建“特征—表面积—体积—实际应用”的知识链,通过“为什么学习表面积?体积与生活中的哪些问题相关?”等问题,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
删减冗余内容,聚焦核心知识:去除单元内与核心目标关联度低的次要内容,减少无效教学。例如,“因数与倍数”单元中,可弱化“分解质因数”的复杂技巧训练,聚焦“理解因数与倍数的概念、掌握 2、3、5 的倍数特征”等核心内容,避免学生陷入繁琐的计算。
(三)创新单元教学方法,提升课堂效率
问题驱动,引导自主探究:以单元核心问题统领教学,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建构知识。例如,“圆的周长”单元可围绕核心问题“如何测量圆形花坛的周长?”展开,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绕线法”“滚动法”的局限性,进而理解圆周率的意义和周长公式的推导,避免被动接受公式。
跨课时联动,减少重复环节:将单元内相关课时的导入、复习环节整合,节省教学时间。例如,“小数乘法”单元第一课时学习“小数乘整数”,第二课时学习“小数乘小数”,可在第二课时直接以“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否迁移到小数乘小数?”为切入点,跳过重复的复习环节,提升效率。
(四)优化单元作业设计,实现“减量提质”
设计单元整合性作业:以单元为单位设计综合性作业,替代单课时零散作业。例如,“统计”单元可设计“家庭一周开支统计”作业,学生需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绘制统计图—分析数据”的完整过程,既巩固了统计的相关知识,又培养了综合应用能力,避免了按课时做“画统计图”“算平均数”等孤立练习。
分层设计,兼顾差异:根据学生水平设计基础题、提升题、挑战题,让学生按需选择,减少无效负担。例如,“方程”单元作业:基础题(解简单方程)、提升题(列方程解决一步应用题)、挑战题(列方程解决两步应用题),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完成,避免“优等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了”的现象。
融入实践与探究,减少机械训练:设计实践性作业,让学生在应用中巩固知识。例如,“比例”单元可布置“测量学校旗杆高度”的作业,学生通过“同一时间物体高度与影长的比例关系”解决问题,既应用了比例知识,又培养了实践能力,替代了大量的比例计算题。
四、结语
“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核心在于通过“目标整合、内容重构、方法创新、作业优化”,实现“减量提质”。这要求教师从“课时思维”转向“单元思维”,聚焦核心知识与关键能力,减少无效教学和重复训练。随着“双减”政策的深入推进,单元整体教学还可结合信息技术,通过在线平台实现单元资源共享、作业分层推送等,进一步提升教学效率。但无论形式如何变化,“以生为本、提质减负”的核心原则始终是单元整体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让“双减”政策惠及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灵勇 . 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J]. 教育科学论坛 ,2021(16):50-55.
[2] 俞 蒙 娜 . 小 学 数 学 单 元 整 体 教 学 改 革 的 个 案 研 究 [J]. 天 津 教育 ,2020(33):1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