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针灸辅助康复治疗脑卒中后偏瘫的临床观察

作者

何东辉

曲靖市中医医院 云南曲靖 655000

脑卒中是导致成人致残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中偏瘫是最常见的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近年来,康复训练被广泛应用于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的恢复中,取得一定疗效。然而,由于神经功能损伤复杂,单一的训练方式恢复效果有限。中医针灸通过调和气血、疏通经络,可促进神经通路修复与功能再建,是脑卒中后康复的重要补充手段。基于此,本研究拟通过临床观察,观察针灸干预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本院康复科在 2023 年 8 月至 2025 年 6 月间收治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 76 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人数均为 38 例。纳入标准: ① 符合疾病确诊标准, ② 首次发病或既往无严重神经系统后遗症, ③ 发病 1 月内,存在肢体偏瘫, ④ 意识清楚,能配合治疗。排除标准: ① 脑出血吸收不良或占位性病变, ② 合并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者, ③ 精神障碍或严重认知障碍者。

对照组包含男性21 例、女性17 例,年龄 45~76 岁,平均年龄为( 61.3±8.1 )岁,偏瘫类型:左侧21 例、右侧17 例。观察组由男性22 例和女性16 例组成,年龄范围 43~75 岁,平均( 60.7±7.9 )岁,其中左侧偏瘫20 例、右侧18 例。两组在基本情况比较中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具有可比性。1.2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① 关节活动训练:由康复治疗师指导患者进行患侧上、下肢关节的被动和主动活动,防止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 ② 肌力与平衡训练:根据患者功能状态逐步进行抗阻力训练、站立平衡训练及步行辅助训练; ③ 作业疗法:开展穿衣、洗脸、吃饭、拿物等模拟日常生活动作的训练,提升实际生活能力; ④ 训练频次与周期:每天 1 次,每次30 分钟,5 天/ 周,共持续4 周。

观察组在常规康复基础上加用针灸干预,具体方案如下: ① 取穴原则:根据中医“通则不痛”“补虚泻实”理论,结合脑卒中偏瘫的经络病机选穴,以“调气血、通经络、醒脑开窍、扶正祛邪”为核心。 ② 主穴选择:健侧取合谷、足三里;患侧取曲池、阳陵泉、风池、太冲、环跳、委中、三阴交等。 ③ 针刺方法:使用一次性 0.30×40mm 毫针,常规消毒后直刺,采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时间为30 分钟;期间根据患者病情轻重可适度施以捻转或雀啄法。 ④ 施针频次与疗程:隔日1 次,每周3 次,共4 周,每例累计针刺12 次。

针灸治疗由具有资质的中医师操作,严格按照《针灸技术操作规范》执行,操作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反应,出现明显不适时及时处理或调整穴位。

1.3 观察指标

(1)运动功能:采用 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MA),满分 100 分,分值越高表示功能越好;

(2)日常生活能力:通过Barthel 功能评定,总分设为100 分,分值增加意味着生活自理能力提升;

(3)临床疗效评定:显效(功能恢复 ⩾75% )、有效( ⩾30% )、无效( ),总有效率 (显效 + 有效)/ 总例数 ×100% 。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 SPSS 26.0 软件分析, 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运动功能评分比较(FMA 评分)

在 4 周干预后,观察组和对照组 FMA 评分均出现改善,其中观察组提升幅度更突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1。

表1 :运动功能评分比较(

2.2 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Barthel 指数)

在 4 周治疗后,两组 Barthel 评分均有所改善,其中观察组提升更为显著,干预后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1 )。见表2。

表2 :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

2.3 临床疗效比较

本研究发现,观察组总有效率为 92.1% ,对照组仅为 71.1% ,组间差异显著( P<0.05 )。见表

表3 :临床疗效比较 (n,% )

3 讨论

脑卒中后偏瘫是临床最常见的功能障碍之一,若未及时干预,易形成长期或永久性运动功能损伤,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近年来,康复训练已成为卒中后运动功能恢复的重要手段,但由于神经功能损伤复杂、修复缓慢,单一康复治疗效果仍存在一定局限 [2]。因此,探索更为有效的中西医结合干预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结果显示,针灸辅助康复训练干预4 周后,观察组FMA 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62.4±7.5 vs. 53.6±6.8 , P<0.01 ),提示针灸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运动功能恢复。Barthel 指数方面,观察组也优于对照组( 76.3±8.1 vs. 66.1±7.6,P<0.01 ),表明其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更为明显。同时,观察组总有效率达到92.1%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71.1% ( P<0.05 ),进一步说明针灸干预具有良好的临床协同增效作用。

针灸通过刺激特定经络穴位,发挥调和气血、通经活络的作用。现代研究表明,针刺可激活神经 - 肌肉元件,促进脑内神经网络的重建与功能代偿;同时可改善脑供血、促进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增强神经兴奋传导,进而加快偏瘫侧肢体肌力恢复。此外,针灸还可缓解卒中后常见的肌肉痉挛、麻木等症状,提升患者参与康复训练的信心和依从性,从而实现多维度的功能改善[2]。

本研究将针灸与规范化康复训练有机结合,制定了科学、稳定的干预方案,确保针灸频次、选穴与康复训练内容互为促进,体现了“整体调理、针对训练”的中西结合康复理念,具有良好的操作可行性和推广价值。

综上所述,针灸联合康复训练可有效提升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与生活能力,改善整体临床疗效,值得在康复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晓燕. 针灸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中医急症 , 2022, 31(7): 1193-1195.

[2] 刘国强 . 针灸促进脑卒中后运动功能恢复的机制研究进展 [J]. 中医药信息 , 2021, 38(10):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