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基于建构主义的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模式探究
商行
茂名市田家炳中学 525000
引言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将核心素养作为教学核心目标后,作文教学虽尝试突破传统框架,但仍存在形似神不似的问题:部分教师仅在命题中加入文化、审美关键词,却未改变技巧讲解 + 模板写作的传统流程;评价时虽提及思维深度,却仍以语言流畅度为主要评分依据。这种表面化的改革,导致核心素养培育沦为标签式操作,学生作文依旧缺乏个性与深度。建构主义理论中的经验重构理念,强调学习是学生基于已有经验主动构建知识意义的过程,这一理念为作文教学打通核心素养落地最后一公里提供了关键思路。不同于以往从理论框架到教学环节的单向设计,本文从传统教学与核心素养的脱节表现切入,探索建构主义指导下作文教学模式的创新,让核心素养真正融入写作全过程。
一、传统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与核心素养的脱节表现
(一)目标碎片化:核心素养维度割裂
传统作文教学将核心素养四大维度割裂对待,未能实现协同培育。例如,语言建构与运用仅被窄化为词语积累、句式训练,教师通过病句修改、优美句子背诵等单一训练提升学生语言能力,却忽视语言与思维的关联;思维发展与提升沦为论据堆砌,教师要求学生背诵名人案例、名言警句,却未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与观点的逻辑关系;审美与文化素养则被简化为加入诗句、提及传统节日,学生在作文中机械引用举头望明月,却未表达对乡愁的真实感悟,文化元素沦为装饰性素材,未能实现内化。
(二)过程被动化:学生缺乏建构空间
传统教学以教师主导为核心,学生全程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在写作准备阶段,教师直接提供写作提纲,如议论文规定开头用排比句引出观点,中间用三个案例论证,结尾升华到国家层面;在写作过程中,教师频繁干预学生思路,要求按模板调整段落顺序;在修改环节,教师直接修改学生作文中的不当表达,却未引导学生思考为何修改、如何避免同类问题。这种包办式教学,让学生失去自主建构语言、思维、文化意义的机会,核心素养培育沦为空谈。
二、核心素养导向下基于建构主义的三维驱动教学模式设计
(一)模式构建的核心逻辑
以建构主义经验重构为理论基础,围绕核心素养四大维度,设计经验激活— 思维建构 — 素养迁移三维驱动模式。经验激活维度聚焦生活与阅读经验的关联,引导学生从家庭故事、校园生活、经典阅读中提取写作素材,建立素材— 情感 — 观点的关联,为语言与审美素养培育奠定基础;思维建构维度侧重辩证与创新思维的发展,通过观点辩论、素材辩证分析等活动,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形成清晰的论证逻辑,落实思维素养培育;素养迁移维度指向文化与审美素养的应用,引导学生将写作中形成的语言能力、思维方法、文化认知,迁移到日常表达、社会观察中,实现核心素养的长效发展。
(二)模式的具体实施路径
经验激活阶段(课前):教师设计经验联结任务,打破生活与写作的壁垒。例如,在亲情主题写作前,布置家庭记忆博物馆任务,让学生收集家庭老物件,如旧书信、老照片,撰写物件背后的故事,并关联《背影》《陈情表》中的亲情表达,实现生活经验与阅读经验的融合;在社会观察主题写作前,布置微评论打卡任务,让学生结合新闻事件,如校园快递包装回收,记录自己的初步观点与理由,为课堂写作积累有温度的素材与有思考的观点。
思维建构阶段(课中):采用小组协作 + 思维可视化方式,推动学生自主建构思维框架。以科技与传统主题写作为例,小组内先分享各自的经验素材,如家乡手工织布与机械化生产、线上祭祖与传统祭祖仪式,用思维导图梳理现象 — 观点 — 论据的逻辑关系;再开展观点辩论会,围绕科技是否会消解传统展开辩论,发现自身论证的漏洞,如忽视科技对传统的创新传承;最后结合辩论成果,自主确定写作角度,如科技为传统注入新活力,教师仅通过你的案例能否支撑观点、是否有反例需要回应等追问引导思维深化。
素养迁移阶段(课后):设计真实应用场景,实现核心素养的迁移。例如,将校园环保主题作文改编为校园环保倡议书,张贴在校园公告栏;将经典阅读感悟作文整理成班级读书札记,在校园公众号推送;定期开展社会观察分享会,让学生分享写作之外的社会观察案例,如社区养老中的创新做法,并运用写作中形成的思维方法分析案例,实现语言、思维、文化素养的综合应用。
三、模式实践效果与反思
(一)实践效果的对比验证
据真实数据显示,两个平行班开展对比实验,实验班采用三维驱动模式,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一学期后数据显示:实验班学生作文中,包含真实生活细节的比例从 32% 提升至 81% ,具有辩证思维的作文占比从 18% 提升至 65% ,文化元素自然融入的作文占比从 25% 提升至 78% ;在期末语文测试中,实验班作文平均分高于对照班 8.5 分,且在语言表达、思维深度、文化内涵三个评分维度上优势显著;从学生反馈来看,实验班 83% 的学生认为写作更有话可说, 76% 的学生表示开始主动观察生活、思考问题,显著高于对照班的 35% 与
28%
(二)模式实践的反思与优化
实践中发现,模式实施需注意两点:一是避免经验激活泛化,部分学生收集的素材与主题关联度低,需教师在任务设计中明确素材 — 主题的关联方向,如家庭记忆需体现亲情的某一特质;二是防止思维建构形式化,少数小组讨论仅停留在分享素材层面,需教师提前培训讨论规则,如每人需提出 1 个不同观点、必须回应他人的质疑。未来可进一步融合信息技术,如利用线上协作平台开展跨班级经验分享,借助 AI 工具分析学生作文中的思维漏洞,提升模式实施效率。
结论
核心素养导向下基于建构主义的三维驱动教学模式,通过经验激活打通生活与写作的壁垒,通过思维建构落实辩证与创新思维培育,通过素养迁移实现核心素养的长效发展,有效破解了传统教学与核心素养脱节的问题。该模式不仅能提升学生的作文质量,更能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从思考中表达、从应用中成长的能力,真正让作文教学成为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载体。未来,需进一步扩大实践范围,结合不同学情,如文科班与理科班、城市学校与乡村学校调整模式细节,同时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教师的经验激活设计能力、思维引导能力,让该模式在更多场景中落地见效,为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改革提供新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肖钢 . 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作文教学核心议题设计与实施策略研究 [J].考试周刊 , 2025, (16): 28-31.
[2] 杨素琴. 核心素养浸润下的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优化实践[J]. 课堂内外( 高中版 ), 2025, (07): 114-115.
[3] 张芬 . 基于核心素养的写作教学策略 [J]. 中学语文 , 2024, (21): 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