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困境中的信念之光:七大代表赴延历程中的理想坚守与精神锻造

作者

刘莹

中共丹东市委党校 辽宁丹东 118000

1945 年召开的中共七大,是在抗日战争即将胜利的关键历史节点召开的一次“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而来自各根据地、沦陷区及海外的 755 名代表为奔赴延安参会经历了少则月余、多则一年以上的艰难跋涉。在这过程中,七百多名党代表直面敌占区封锁、自然环境阻隔、政治身份暴露等多重困境考验,以毫不退缩毅然赴会的坚定决心,用行动完成了一次深刻而生动的党性淬炼与精神锻造,为新时代广大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历史镜鉴。

一、七大代表赴延的时代背景与政治使命

20 世纪 40 年代初,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中国政治格局呈现复杂态势。一方面,日军对华北、华中根据地发动大规模“扫荡”,国民党政府亦在 1941 年制造“皖南事变”,国共合作濒临破裂;另一方面,中共在延安逐步建立起相对稳定的政治中心,亟需通过召开七大统一全党思想,明确抗战建国方略。

在中共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七大的筹备时间最长,曾因战事紧张和党内准备不足等原因历经五次延期。1939 年 8 月 16 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各地选出的七大代表需于1940 年1 月15 日前到达延安。彼时,全国各根据地、国统区及海外组织的 700 多名代表,需突破日军封锁线、闯过国统区盘查、跨越自然天险,完成这场向革命中心的“集结”。这一行动不仅关乎会议成败,更成为检验党员代表忠诚与信念的实战考验。

二、七大代表赴延路上遭遇的艰险考验

1、 封锁线上的生命突围。通往延安的各条铁路、公路本是便捷通道,却因日军为隔绝各敌后抗日根据地之间的联系被设为重点设防的封锁线。以平汉铁路为例,铁路两侧被敌人挖掘出宽 4 米、深 3 米的封锁沟,沿线碉堡林立,防御网密不透风。冀南代表团曾两次尝试穿越平汉线,首次行动失败后因大会延期返回根据地。第二次在部队掩护下深夜潜行才得以成功。晋察冀代表团在太原白水镇过同蒲路时,遭日军伏击,冀中区党委副书记鲁贲带头跳崖牺牲,姜占春等重伤员被石棱架住才侥幸生还。刘少奇同志当时从苏北出发赶赴延安,行程数千里,穿越敌人103 道封锁线,历时9 个月,才终于抵达延安。

2、国民党军的明暗阻挠。尽管处于国共合作时期,国民党对中共代表的戒备却从未松懈。1943 年,新四军皖南代表团 24 人赴延途中,在安徽无为被国民党军扣押杀害,成为七大代表行程中最惨烈的事件。对代表们来说,更隐蔽的威胁来自情报泄露。1943 年,中央军委截获国民党密电,发现其通过电讯侦测定位中共电台,甚至掌握密码本规律。为此,代表行程中必须严格保持无线电静默,改用秘密交通员传递信息。

3、自然险境中的意志考验。首先是沿途地形复杂。晋察冀代表从阜平出发前往延安,需翻越五台山等山地,山东、冀南等代表团需要涉水渡过汾河,还有代表需要穿越微山湖周边的湿地、沼泽,再加上不时遭遇的暴雨洪涝、严寒冰冻等恶劣天气,都加剧了代表们的行程难度。其次是物资极为匮乏。行程中有些代表因条件所限,只能用布条裹脚前行。有些代表沿途只能靠野菜果腹充饥。山东代表刘先在途中患上了严重的伤寒,幸偶遇在此检查工作的徐向前将军,才得以用到当时极为珍贵的盘尼西林保住了性命。

三、七大代表跨越险阻奔赴延安的精神动力

一是,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坚信与对共产主义的追求。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旗帜。七大代表大多经历了五四运动、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的洗礼,深切体会到旧中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下的苦难,深刻认识到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他们坚信,共产主义不是空想,而是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实现社会变革的科学理论。延安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中心,集中体现了这种信仰的现实载体。在这里,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为革命提供了正确的理论指引。代表们深知,七大是党在历史转折期的关键会议,将总结革命经验、确立指导思想、规划未来方向。这种对信仰的忠诚,让他们将个人生死置于民族解放的大业之后。

二是,对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使命的自觉担当。中国共产党自诞生起,就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使命。代表们深知,唯有团结在党的周围,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才能带领人民走向光明。这种使命担当体现在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中,即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压迫,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中国。延安作为抗日根据地的核心,通过民主选举、减租减息、发展生产,展现了不同于旧中国的社会图景。代表们奔赴延安,不仅是参加一次会议,更是为了将理想的“火种”带回各地,动员更多群众投身革命。

三是,对党的领导和革命事业必胜的坚定信心。长征胜利后,延安成为全党团结的象征,“到延安去”成为进步青年和革命志士的共同选择。七大代表来自全党各个根据地、各条战线,尽管所处环境不同,但都坚信“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这种信念源于党在长期斗争中展现的领导力:从遵义会议确立正确领导到抗日战争中提出“全面抗战路线”,党始终在危机中把握方向,在逆境中发展壮大。代表们亲历了革命的艰难曲折,深知团结是党的生命。七大召开前,全党经过整风运动,统一了思想、增进了团结,代表们怀着“集全党智慧、定革命大计”的期待,将个人安危与党的命运紧密相连。这种对党的信任和对革命必胜的信念,使他们在艰险面前毫不退缩。

七大代表赴延历程充分证明:当个人理想与民族命运、国家前途融为一体时,就能产生超越物质条件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既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年代克服万难的“密码”,也是新时代共产党员应继承的精神遗产——唯有坚守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才能在新的征程上不畏艰险、奋勇前行。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 . 忆七大——七大代表亲历记[M].黑龙江: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0

[2] 周 勇 . 党的七大对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历史贡献[J]. 兰州学刊,2008(S1)

作者简介:刘莹(1982—),性别:女,籍贯:辽宁 铁岭,民族:汉族,学历:硕士研究生,职称:副教授,研究方向:党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