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时代背景下农村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研究

作者

黄太海 成英钊 李石月

广西梧州市藤县金鸡镇中心学校  543300

引言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核,是民族团结与国家稳定的思想基础。进入新时代,国家高度重视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将爱国主义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推进。农村小学作为乡村教育体系的基础环节,不仅承担知识传授任务,更肩负价值观启蒙和人格塑造的使命。当前,随着城乡教育差距逐步缩小,农村小学的爱国主义教育效果日益受到关注。但现实中仍存在教育资源不足、课程形式单一、教师观念滞后等问题,制约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深入开展。特别是在信息多元化背景下,学生认知混杂、文化自信养成受干扰。因此,必须立足农村实际,探索更贴合学生成长规律与乡村文化生态的教育路径,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走深走实,助力教育公平与育人质量同步提升。

一、爱国主义教育在农村小学德育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在当前教育强国、文化自信和立德树人方略的指引下,爱国主义教育已成为中小学德育建设的主轴内容。对于农村小学而言,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不仅是价值引领的基本路径,更是实现农村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支撑。不同于城市学校资源丰富、活动多样的德育环境,农村学校在德育方面长期面临资源薄弱、方法保守等局限,而爱国主义教育作为较为稳定且方向明确的德育内容,更易于在农村基础教育中落地实施。

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旋律。爱国主义教育是共产主义教育的起点,是班级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坚持对农村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关系到中华民族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关系到祖国的前途和命运。

农村小学学生年龄小、认知处于启蒙阶段,思想情感容易受到环境影响。在这一阶段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不仅能增强其国家认同与民族归属,也有助于其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力和责任意识。通过学校教育的引导,学生能够初步理解“国家”这一宏观概念,建立起从家庭、学校到国家的情感连接,从而在心中埋下热爱祖国、服务社会的思想种子。

二、农村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的现实困境分析

尽管当前农村学校在政策支持下教育环境持续改善,但在爱国主义教育的实际推进中仍存在诸多困难。首先是资源不足的问题,农村小学在教学设备、课程资源、图书音像、网络信息等方面普遍落后于城市学校,制约了丰富多样的爱国教育活动的开展。许多学校缺乏专题教材和实践平台,导致德育内容单一、形式枯燥,学生兴趣不足,参与感不强。

其次是师资队伍建设滞后,部分教师对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解流于表面,仍采用传统说教式灌输,缺乏有效的互动与引导手段,难以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教师思想政治素养不均,部分年轻教师本身缺乏系统的政治理论培训,导致教学内容与实际脱节。再者,家庭教育的配合度偏低,在一些农村家庭中,家长文化水平不高,对爱国主义教育的认知有限,无法在家庭层面形成教育合力,影响了学校教育的延伸。

此外,农村文化生态相对保守封闭,信息传播渠道单一,学生接触到的国家发展成果与社会热点有限,难以形成对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切身感知。缺乏真实的国家认同情境,使得爱国主义教育难以引发情感共鸣,成为浮于表面的“口号式教学”,削弱了育人实效。

三、推动农村小学爱国主义教育有效实施的实践路径

要提升农村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的质量,必须构建多元融合、情境真实、体验鲜活的教育路径。首先,在课程设置上,应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各学科教学,通过语文、道德与法治、音乐、美术等课程中的红色文化、民族精神内容进行润物细无声的熏陶。结合地方历史与革命传统资源,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德育教材,使学生在熟悉的文化语境中接触国家叙事,增强认同感。

其次,创新教育形式是提升教育吸引力的重要手段。可通过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红色故事分享、升旗仪式等活动增强仪式感,引导学生在集体中形成共同情感。同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将优秀影视作品、纪录片、国家成就展播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感官参与与认知震撼,增强教育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再次,应加强师资培训与思想政治引导,提升教师政治素养与德育能力,帮助教师更新观念,掌握适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教育方法。通过组织研修、观摩教学、主题学习等方式,引导教师主动挖掘教材中的育人元素,强化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与整合。

在家庭层面,应通过家校共育机制推动家长参与爱国主义教育,增强教育合力。学校可定期举办家长讲堂、亲子共读红色经典、参观家乡红色教育基地等活动,让家庭成为学生爱国情感的延伸空间。通过家庭情境的拓展,促使学生形成稳定而持久的价值认同。

四、构建新时代农村小学爱国主义教育长效机制

要将爱国主义教育真正落地生根,需在制度层面推动教育常态化、系统化建设。首先,应制定切实可行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将其纳入学校年度工作计划与评价体系,明确教育目标、内容、方法与考核机制,推动其由临时性、任务性转向常态性、系统性实施。

其次,推动农村小学与地方政府、共青团、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等协同共建教育平台,争取资源整合与支持,提升教育的外部支撑力。可通过共建“乡村少年军校”、联合举办红色主题教育月、建立“爱国先锋学生社团”等形式,拓宽教育场景,增强教育的广泛性和持久性。

同时,应借助互联网平台建立农村小学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库,向学校、教师与家长开放数字化教学资源与学习任务包,推动教育手段现代化。通过线上线下融合手段,实现教学内容的更新升级与互动延展,使农村地区学生能够同步接触到优质的爱国教育内容,拓宽其视野与情感体验。

最后,强化教育反馈机制,定期对学生爱国情感认同、行为表现、价值观形成等进行追踪性评价,推动教育策略动态调整。将学生的思想表现与行为态度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形成“认知—情感—行为”三位一体的爱国主义教育闭环体系,从而实现教育目标的系统推进。

结论

农村小学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不仅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内容,更是实现乡村教育振兴与民族精神传承的战略举措。在新时代背景下,农村小学需以更开放的理念、更科学的路径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走深走实。通过整合课程资源、创新活动形式、强化师资培训与家庭协同,构建系统化、常态化、实效化的教育机制,能够切实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与社会责任感。未来,应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动农村学校在育人质量与思想引领方面实现双提升,为国家发展与民族复兴注入持久的精神力量。

参考文献

[1] 武开满 , 哈建民 , 张晓琴 . 农村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的创新与实践研究 [J].科普童话 ,2019,(30):193.

[2] 周永星 , 徐天海 , 高自美 . 在农村小学思政课中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J]. 云南教育 ( 视界时政版 ),2019,(12):31-32.

[3] 刘 琪 . 在 农 村 小 学 英 语 教 学 中 融 入 爱 国 主 义 教 育 [J]. 校 园 英语 ,2014,(26):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