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产业应用导向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研究
陈韬
镇江市委党校
一、创新型人才培养是时代的必然选择
大学期间是创新能力培养创造能力转化的最佳期间,是创新思维最活跃成果创造的黄金阶段,据报道,美国、德国、日本的大学生在校期间有近一半的学生参加过创新实践, 8% 以上的学生在校期间获得了相关的科研成果并形成了成果转化,我国的毕业生毕业时绝大多数只有一张文凭,当前,社会对人才评价的客观标准就是创新创造能力,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是推动国家经济发展,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根本路径。
据国家人力资源部报道 2024 年大学生就业率为 55.5% ,2025 年,对部分省市大学生就业抽样调查一次就业率不到 60% ,包括了临时性就业、过度性就业的人数,大学生就业遇到了有史以来的冰点,未来的几年就业形势将更加严峻。据《中国生育成本报告 2024 版》使用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估算,全国家庭 0-17 岁孩子的养育成本平均为 53.8 万元,而 0 岁至大学本科毕业的养育成本平均为约 68 万元,这还仅是到本科阶段的家庭费用支出,一个家庭含辛茹苦培养出的孩子毕业将面临失业,这个投入和产出让一个家庭是无法接受的,国家培养一个大学生也投入了相当大的财力物业,对国家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损失,就业形势虽然受到了来自国内国外的经济形势的影响,但从根本上讲,还是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间的关系,人才的培养能否适应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社会对人才的评价标准是能否为社会创造价值,能否培养出创新型人才。
当前,高校的培养方式还是限定在单一学科具体专业下的培养方式,随着科技的进步,产业已向多学科多技术领域的交叉融合方向发展,因此,人才的需求标准应是复合型导向,即细分行业专业技术、创新创造能力、企业管理实战能力的三者有机融合,这也是国家科技教育人才一体化战略实施的方法论。我们可以走进人才市场去看看在成群结队的应聘的大学生,你会感到十分震撼,但当你看到他们递交的个人简历,就理解了到底是市场需求收缩还是人才与需求匹配问题。
我们先从大学本科阶段的课程设计与学习空间构成分析,该阶段还是以知识学习主导,即知识的吸收,聚焦到单一专业的相关知识的学习,多数学校的课程是标准化的,后两年的学习空间多数被考研、考公、考证填充,虽然多数院校设立了创新学院、产业应用学院主导创新能力的训练,但并没有专业化师资和系统化的课程体系,仅是部分课程的大学生实习委托给社会机构,并没有形成与现有的课程体系的融合,尤其是人才的培养模式还是停留在在“个体的孤岛式训练模式”阶段,而当前创新能力的培养应在细分行业产业关联技术的强化和创新要素的集成,要在具体应用场景下的多元角色的协同,这也是实现创新创造能力培养目标的根本路径,创新能力培养需要个性化定制化,在产业应用诉求下的训练模式。
创新型人才是国家发展的根本,人才的培养应打破“学历性思维”,定位于产业需求导向的定制化思维,德国、日本的工匠的薪资标准远高于一般的管理者,我国每年创新型人才的市场需求超过了 800 万个。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了科技教育人才一体化发展战略,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了方法论指引,教育以培养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促进生产力发展为目标导向,三者是有机融合的统一体,今年,为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水平,促进大学生就业工程,教育部部署了就业能力提升“双千”计划,助力大学生就业工程实施,但在与产业融合上始终没有突破。
多年的产业创新与管理实践,总结形成了一套面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以产业应用需求为目标导向,将创新理论实务、企业管理实战、细分领域的专业技术与技能三者的紧密融合,并在产业实践中总结出了企业系统效率提升的管理体系,培养模式重在产业应用一线实战训练,训练组织采用产业链相关技术学科的协同融合训练,通过征集企业的创新业务需求,学员参与或主持创新项目的组织实施,并享有所获得的科研成果。培养流程上提前征集用人单位的需求和培养标准进行定制化培养,并编制了创新型人才培养与认证标准,严格把握好能力培养考核关。
通过该项课程体系的训练,可使学员熟练掌握企业运营管理操作实务,这也是大学生就业具备一个管理者所应掌握管理理论与实战技能,学员具备对企业进行全面诊断分析和持续改善的能力,成为细分行业的专家型人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是实现科技强国重要支撑,大学期间是科研成果收获的最佳阶段,如果在这个阶段能使大学生创新成果拥有量占比从不足 2% 提升到 8% ,创新强国的目标就更近了。
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底层逻辑研究
美国著名企业家埃隆·马斯克在推特上发表言论,其认为 90% 的学术论文都是毫无用处的,这也引发了关于科技教育人才一体化培养的深度思考,其观点包括了对教育的评价、人才培养导向和教育的价值目标,教育科技人才三者是有机融合协同的,其中,教育包含了知识与技能、价值目标、规划导向、意识思维、体系与过程、组织协同、培养模式、人才类别等多个方面内容,科技是人才培养的目标导向,人才是教育的客观评价依据,创新创造能力是人才核心价值。当前的就业形势严峻,可以看到招聘单位面前排着长长的队伍,这是一种不正常的表现,当前人才的培养同质化问题严重,教育与人才培养存在很大偏差。我们曾经与 50 铭大学生进行访谈,真正了解一个企业的运营体系,了解产品如何形成的的学生一个也没有。
教育只有与产业融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型人才,创新需要以问题为导向,在现实环境中组织实施,创新不是单纯依靠训练、传授与模仿得来的,而是在遇到真实问题被真实处境挑战中自然生成的,如果没有融入现实的能力训练,没有跨界观察和复杂场景训练,仅凭知识的累积与演绎推导,无法实现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正如学者所说,真正的创新者是在不确定性中构建秩序、在混沌中识别机会的实践者,而非仅在书斋中构思模型的理论家,这也是当前教育与人才培养“断点堵点”。
基于多年的产业创新实践研究,本文构建了一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路径体系,通过建立区域性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硅谷,打破学科、院校知识与技能融通学习的边界;这里也是产业需求与科技结合的平台,创新能力的培养以产业需求为目标,真正实现教育与产业科技的一体化融合;并通过构建科技教育人才一体的的培养体系,实现我国教育的人才培养价值目标,并可解决大学生当前就业的现实难题。
当前,高等教育中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需要解决以下几个主要问题,第一是专业学科的设置与产业应用的融合,创新能力与现有培养体系的融合;第二,培养模式要从注重个体的培养向团队多学科技术的融合协同培养转型,这也是由创新向创造转化的必须选择;第三,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产业资源与教育匹配不足,因此,要构建实现区域产业自身造血功能,反向驱动产教融合提升创新型人才培养动能;第四,创新型人才培养要建立举国体制,从人才培养定位,与产业的融合驱动等;第五,建立一套创新型人才培养评价与认证标准,从培新方式、机制、评价、师资、流程等方面进行规范。
三、创新型人才培养现实路径
(一)创新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在学校现有的课程体系基础上,综合各院校同类课程体系,按照学员的职业发展方向建立以细分行业应用需求为导向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创新能力训练、专业技术与应用技能、企业管理实战三部分,创新能力是创造价值的源泉,细分领域专业技术与技能是创造转化的前提,而企业管理实战是高效创新保障。
(1)创新能力训练部分
大学期间是创新创造能力培养的黄金阶段,也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该部分内容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训练与创新理论与实务工具应用学习,到国家创新平台例如重点实验室、行业技术研究中心学习体验学习创新体系创新流程,选择应用方向到企业参加创新管理实践,现场锻炼以问题为导向,结合企业创新的实际,在企业创新实践的现实场景训练,可极大地提升创新能力。我们开发了 35 门创新能力培养的训练课程,围绕企业实际的需求提升调研征集创新训练题材,组建由高校相关专业协同的人员与企业联合攻关,实行以项目开发代替训练模式。通过应用导向的学习既提高了产教融合创新效率,也可使学员在具体实践上分享科研成果,提升了学员的竞争力。我们率先推出了面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创新能力专项基金,通过举办创新大赛设立专题,使大学生参与企业技术开发,同时可以促进校企的产学研深度合作。
(2)专业技术与技能训练部分
大学期间的学习是以具体专业学科的学习为主,当前,随着科技的进步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社会所需的产品服务是多学科多技术领域的交叉融合,以及国家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战略的目标导向,人才的培养方向应是专精特新和复合型人才才的培养方式,因此,结合每个学员的职业发展进行个性化地定制开发培养体系,围绕细分行业强化专业知识与技能培养,强化系统集成与多学科技术的融合训练,学习方式进行跨学科、跨院校的协同,从先进制造、信息技术、新材料等领域邀请行业专家根据企业的人才需求计划进行系统培训。
(3)企业管理实战能力部分
当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岗位还是管理型,但由于在校期间几乎没有参加过管理实践而被拒之门外,即使参加了管理实务学习,但管理能力是项实践性训练,需要在具体复杂应用场景下培养的,学员往往受实践资源束缚面缺少这段经历,企业管理实务既是在企业发展晋升、价值创造的前提。我们围绕企业运营体系所必须掌握的管理实务与企业应用必务的实战能力标准,开发了 35 门企业管理必须掌握的课程,学员在管理岗位上进行实践锻炼,每个学员在管理岗位至少要工作半年。
(二)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
(1)建立产教融合的教育培养机制
结合学员的职业发展规划,通过提前调研企业或行业的人才需求培养计划,个性化制定培养计划,以产业应用为导向常态化地征集产业项目开发需求,真正形成以产业应用导向的创新培养机制。
(2)创新训练组织方式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未来的竞争是团队协同的竞争,强化团队协同创新,打破院校、专业的边界按照项目开发目标跨界组建多学科多专业融合训练单元,既可极大提升创新效率,同时,建立专家智库平台对项目进行前期的可行性概念论证。
(3)建立创新向创造转化的平台
创新的终极目标是创造价值,建立创新的转化机制构建区域转化平台实现产业自身造血功能生态,这也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通过建立大学生创新的硅谷,在硅谷可以实现专业学科的延伸、跨界,成果转化的支持。
创新人才的培养当前科技教育人才一体化战略的必然选择,未来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只有实施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才能突破大学生就业的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