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初中音乐的多元化教学方法应用与实践

作者

刘海

榆林市榆阳区鱼河镇初级中学

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创造力、情感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随着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核心素养理念对初中音乐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的、单一化的“教唱式”课堂已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审美潜能。新课标明确指出,要坚持以美育人、重视艺术体验、突出课程综合,倡导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艺术实践。在此,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出发,对于初中音乐的多元化教学方法进行了分析。

一、运用情境创设教学法,以“情”激趣

情境创设教学法是指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其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音乐是听觉艺术,但与视觉、文学等结合能产生更强烈的共鸣。教师可以创设视听联觉的情境,将抽象的音响转化为具象的画面与情感,极大地深化学生的审美体验。同时,教师可以融入故事,赋予音乐叙事灵魂,使学生的情感体验从“好听”上升到“感动”的层次,之后还可以将音乐与学生日常生活经验相联系,让枯燥的乐理知识变得生动可感,让学生明白音乐源于生活,从而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这都是创设情境的有效手段。

例如,在教学《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时候,教师首先播放两段音乐:第一段是旧中国时期哀怨、悲凉的民歌(如《小白菜》片段),第二段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铿锵有力、激昂向上的旋律。播放后,教师提问:“同学们,从这两段音乐中,你分别感受到了怎样的情绪?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它们可能代表了怎样的时代?”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播放一段精心剪辑的黑白历史纪录片片段,内容可包含:旧中国的积贫积弱、山河破碎的场景;共产党领导人民抗日、土地改革、建设根据地的场景;人民群众支援前线、庆祝胜利的热烈场面。视频播放时,背景音乐始终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纯音乐版。这样为歌曲注入了灵魂和温度,使学唱过程成为一次对英雄的缅怀和对历史的致敬。

二、结合合作探究教学法,以“动”促学

合作探究教学法强调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围绕特定的学习任务进行主动探索、研讨和实践,旨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音乐是时间的、动态的艺术。单纯的静态聆听无法完全捕捉其全部魅力。合作探究中的“动”(演奏、演唱、编创、律动)是学生亲身参与音乐构建的过程,能将内在的审美体验外化为具体的艺术行为,从而实现从“旁观欣赏”到“主体创造”的飞跃,获得更深层次的审美愉悦。而且合作探究将学习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在小组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角色和任务,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收容器。

例如,在学习《华夏古韵》的时候,教师可以布置项目任务:“成立‘古乐复兴’小组,为国风短视频配乐”。学生 4—6 人一组,选择一首学过的古诗词(如《静夜思》《悯农》),或一个历史小故事(如孔子的故事),并考虑用哪些课堂乐器(竖笛、口风琴、沙锤、碰铃等)来表现意境?如何设计节奏型和简单的旋律?如何分配朗诵、演奏和表演角色?之后小组利用课堂时间进行分声部练习和整体合成,教师巡回指导。最后各小组展示配乐视频成品,并进行小组互评和自评,阐述创作理念。

三、融合数字技术教学法,以“新”增效

在信息化时代,将数字技术深度融合于音乐教学,不仅是教学手段的更新,更是教学理念的变革,能够为多元化教学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诸如“智慧钢琴”等交互式学习软件,可以通过游戏化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音准、节奏的练习。软件还能够即时对学生的演唱或演奏给予反馈和评分,实现了个性化的辅导和练习,增加了技能训练的趣味性。所以教师应重视融合数字技术教学法。

例如,在《中国音乐万花筒》中,有些学生可能对我国的民歌存在老”、“土”的刻板印象。为此,教师可以利用技术手段打破时空界限,让民歌“可视化”、“动态化”,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教师还可利用一个交互式的中国地图,点击不同区域(如山东、江苏),即可弹出该地民歌的简短介绍、风光纪录片片段和代表性歌手演唱视频。这样可以很好地丰富课堂,以“新”增效。

总而言之,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桎梏,积极探索并实践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成为当前初中音乐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科学、灵活地选择和组合不同的教学策略,形成教学合力,从而构建以学生为主体、充满活力与效能的音乐课堂。

参考文献:

[1] 刘纯 . 浅论如何在初中音乐课堂中应用多元化教学方法 [J]. 当代家庭教育 , 2024, (23): 53-55.

[2] 庄白薇 . 初中音乐教学中多元化教学方法的实践研究 [J]. 试题与研究 ,2024, (23): 1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