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工程安全监管措施探究
陈立丹
天津供销供应链有限公司 天津 300050
引言
随着食品行业的迅猛发展,各类新型食品不断涌现,极大地丰富了消费者的选择。然而,食品安全问题也随之日益凸显,严重威胁着公众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食品安全检测作为保障食品安全的关键防线,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检测数据的质量,则是这道防线的核心支撑。精准、可靠的数据能够精准定位食品安全隐患,为监管决策提供坚实依据。但当前食品安全检测在数据质量控制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亟待深入剖析并探寻有效解决路径,以提升食品安全检测整体水平,切实保障公众饮食安全。
1 食品工程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
1.1 食品生产者素质与责任意识问题
食品生产领域中小企业占比较大,其中 10 人以下的小企业尤为突出。这些小企业受限于资金与技术,加工工艺往往较为落后,卫生条件难以达标,设施设备陈旧老化,与行业标准存在较大差距。部分食品生产经营者受利益驱使,主体责任意识淡薄,缺乏对农业化学投入品使用规范的必要认知,在食品生产过程中肆意超标使用农兽药,滥用添加剂。像 2021 年 663⋅15 ”曝光的瘦肉精羊肉和沃柑泡药事件,便是典型案例,这不仅严重威胁消费者健康,也极大地增加了政府食品安全监管的成本与难度。
1.2 技术层面引发的数据质量问题
检测技术的滞后性与设备性能的局限性构成数据质量的技术性瓶颈。现有检测方法对部分新型食品添加剂或污染物的识别灵敏度不足,尤其对于某些纳米级人工合成物质或代谢衍生物,因缺乏特异性检测手段,易出现假阴性结果。传统理化检测设备在长期高频使用中,若未建立完善的维护校准机制,传感器灵敏度衰减或光学元件老化等问题可能导致检测值出现系统性偏移。不同检测机构间技术标准不统一的现象尤为突出,同类项目可能采用差异化的前处理方法或判定阈值,致使检测结果跨平台可比性降低。此外,智能化检测技术的应用覆盖面有限,大量实验室仍依赖人工判读图谱数据,主观经验差异可能造成峰面积积分误差或特征峰误判等问题。技术更新周期与食品安全风险演化的速度不匹配,使得检测方法难以及时覆盖新出现的风险因子,从而形成技术防御的空白区域。
1.3 监管体系不健全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涉及多个部门,如市场监管、农业农村、卫生健康等部门,存在多头管理的现象。这种管理模式容易导致职责不清、协调不畅,出现监管空白和重复监管的问题。此外,基层监管力量薄弱,监管人员专业素质不高,监管设备和技术手段落后,使得监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受到影响。
2 食品工程安全监管措施
2.1 完善食品安全监管组织体系
进一步梳理与明确中央政府部门之间、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的职能与模式。改变当前“一地一平台、一部门一系统”的分散监管格局,整合各级政府及不同业务部门的数据资源,搭建数据共享、业务协同的信息平台,实现权责与资源的高效整合。清晰界定政府与市场的职能边界,合理划分二者在食品安全监管中的职责。严格落实《食品安全法》相关要求,构建严密、高效的监管责任体系,确保食品生产、加工、流通、销售、餐饮等各个环节实现无缝对接。特别要强化源头管理,构建绿色、安全的生态保障体系。加大对基层食品安全监测设备与人员的投入力度,定期组织监测人员参加技术培训,提升其专业技能。推行食品安全企业自检、监管部门抽检以及第三方抽检相结合的三位一体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积极推动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机构的市场化改革,提升检验检测的公正性与专业性。
2.2 加强检测人员专业能力培训和操作管理
检测人员专业能力直接影响食品安全检测数据的科学性与可靠性,需通过系统性培训与规范化管理降低人为误差风险。 ① 建立阶梯式培训体系,针对微生物检测、重金属分析等不同技术领域设计模块化课程,采用虚拟仿真技术模拟复杂仪器操作场景,强化检测人员对新型检测方法(如适配体传感器技术)的原理认知与标准化操作能力。 ② 建立周期性技能考核机制,将盲样检测合格率、数据重复性偏差值等纳入绩效考核体系,对农药残留、非法添加物等高敏感度检测岗位实行半年期能力验证,未达标者需进行脱产培训并重新考核。 ③ 推行“理论 - 实践 - 反馈”一体化培养模式,组织检测人员参与跨实验室比对实验,通过分析检测数据离散度识别操作薄弱环节,针对性开展图谱解析、干扰排除等专项技能训练。 ④ 构建数字化操作监管系统,在样品前处理区、仪器分析室等关键区域部署行为记录设备,实时捕捉不规范操作行为并生成改进报告,通过技术手段约束检测流程的随意性。
2.3 健全质量管理制度,强化数据审核与监督
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是保障食品安全检测数据公信力的制度基石。 ① 构建全过程质量监控网络,在样品接收、储存、检测和销毁等环节设置电子围栏系统,并结合射频识别技术实现样品流转全程追溯,从而确保检测数据链的完整性与不可篡改性。 ② 建立“双盲复核 - 逻辑校验 - 趋势分析”三级审核机制,要求检测数据依次经操作人员自检、质量监督员核查及技术负责人复核,重点审查标准曲线相关系数、质控样回收率等关键参数,同时运用统计学工具监测历史数据波动趋势,及时发现系统性偏差。 ③ 开发智能化数据管理平台,整合实验室环境监控数据、仪器运行日志与检测结果信息,当发现环境温湿度超标、设备异常停机等情况时,系统将自动冻结关联检测数据并启动复检程序。 ④ 实施外部质量评价常态化,每年参与国际权威机构组织的能力验证项目,将检测数据与参考实验室进行稳健统计量(如 Z 比分数)比对,对离群值实施根本原因分析并纳入实验室改进计划,以持续提升数据可比性与国际互认度。
2.4 突破技术瓶颈,加强平台建设
技术的不稳定性是降低商户上传货品信息积极性的重要原因,这也让 H 市场面临断“链”困境。平台卡顿会导致录入信息的时间变长,进一步影响商户正常的经营活动。在食品安全监管中,市场监管局应加大完善平台技术的资金投入,并提供政策保障以支持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与升级;市场管理方应注重与技术方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及时发现商户在上传信息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技术方作为提供技术的主体以及督促商户上传信息的监管者,需要加大研发力度,优化平台技术,及时解决平台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卡顿、不稳定等问题。
结语
食品安全检测数据质量控制在保障公众健康、规范食品行业秩序及助力监管决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问题严重制约着数据质量提升。采取强化人员培训、优化技术设备、健全管理制度等一系列策略,有望逐步解决现存难题,提升检测数据的精准性与可靠性。未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与管理理念的持续革新,食品安全检测数据质量控制领域将不断拓展深化,持续为维护公众饮食安全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推动食品行业朝着更加安全、健康的方向发展。在推动食品安全建设的同时,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数字监管机制创新提供借鉴参考。
参考文献:
[1] 苏建树 , 郝博 , 高红霞 , 等 . 影响食品理化检验检测准确性的因素及提高检验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J]. 中外食品工业 ,2024(10):69-71.
[2] 丁浩晗 , 王龙 , 侯浩钶 , 等 . 深度学习在食品安全检测与风险预警中的应用 [J]. 食品科学 ,2025,46(6):295-308.
[3] 廖盛美 , 张清海 , 李林竹 , 等 . 中国基于检验检测的食品过程质量控制研究进展 [J]. 食品科学 ,2023,44(17):305-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