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浅谈乡镇学校美术教学与地方文化融合的实践路径

作者

胡先玉

石首市教学研究室 湖北  荆州

背景

石首市地处湖北省南部,作为荆楚文化的重要发源地,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艺术教育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在培养学生文化认同、审美素养及创新能力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本研究聚焦石首市乡镇学校美术教育现状,旨在探索如何有效整合地方文化资源,构建具有乡土特色的美术课程体系。通过优化教学模式,推动美术教育与地方文化的深度融合,开展美育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与审美能力,并为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提供可行路径。

一、乡镇学校美术教学与地方文化融合的必要性

(一)乡镇美术教育的现实困境与突破路径

专业师资严重流失,如南口镇中学唯一的美术专业教师同时承担思品课教学任务。据教研室统计,乡镇学校美术专业教师人均需承担 2-3 门非专业课程教学。美术教学设备 70% 不使用或者破损,上课依赖传统临摹教学方法。教材内容城市化倾向严重,本土化特色不足。学生对本土地域文化认知薄弱,传统技艺面临失传风险。

如高基庙小学布置的寒假美术实践作业:学生与家长一起在家做手工庆春节,学生的作品有用红包做的灯笼,彩带编制的中国龙,画报,这样的作业,能够让亲子关系融洽,锻炼学生的动手劳动能力。

高陵镇小学泥塑工作坊纳入课后实践课程。全市建立城乡学校帮扶机制,5 个乡镇学校建立了“非遗工作坊”课程,实现一校一特色。

(二)荆楚文化资源在美术教学中的开发策略

自然景观:石首市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源,有奔腾的麋鹿群,有可爱的江豚美人鱼,有百种以上的鸟鸣飞舞。浩荡广阔的芦苇湿地。是就近乡镇学校的有利自然资源,老师带美术组学生到户外写生丰富教学资源。挖掘乡土素材,构建特色课程。

乡土文化:石首市拥有丰富的民间艺术形式,如剪纸、刺绣、木雕、字画、编制等。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可以请就近的艺人走进课堂,或者老师带领学生走访艺人之家参观学习。例如扎风筝、包粽子、师生一起为社区写对联,扎灯笼等。学校组织研学活动,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艺术馆,让学生亲身感受地方文化的魅力。

结合石首市的地方特色,设计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美术课程。例如设计美术作业:语文、信息技术、美术老师协同用AI 技术开发跨学科的综合课程,融入石首自然风光和乡土人情的故事,让学生接地气的学习传承本土文化,用画笔描绘家乡的美景,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三)开展实践活动

通过实践研学活动,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地方文化。例如,组织学生参与当地的民间艺术表演或展览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民间艺术的魅力和活力,组织学生前往就近景点进行写生活动,带学生参观石首市博物馆、红军树等历史古迹。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地方文化和本地的红色革命历史,参观麋鹿馆、江豚馆体验湿地生态气息。

(四)加强师资培训

教师是美术教育与地方文化融合的关键。因此,需要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和艺术修养。我市教研室组织全市美术老师到桃花山写生比赛,到石首特色学校参观学习,每年组织一次全市美术教师教学比武活动,暑期组织教师培训美术五项全能,学习AI 技术,学习绘图软件,补足乡镇教师的短板。组织线上教研活动,采用微信视频号直播和腾讯会议形式,保存回放供全市教师线上学习,技术强的教师用 AI 技术录制合成视频文件投入视频号创建学习资源,线上学习好处是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促使每名教师掌握一项美术特长,现学现教方式,为老师搭建相互促进学习的平台。

老师通过本土的培训学习,获得了积极的响应,并且主动学习用于课堂教学实践,对比上级的国家平台的学习效果,更有针对性,实用效果更快更好。

二、实践案例与成效分析

案例:师生同台展演画《江豚的家-- 长江母亲河》

实施过程:横沟市镇老师带领美术组成员及学生家长到长江故道江豚保护区湿地写生,参观展览馆,看历史纪录片,看江豚的喂养过程,听饲养员讲解江豚家族史,保护生态环境对江豚生命的重要性。学生通过拍照、录视频、网上查阅资料了解等过程收集素材。回到学校后用传统手绘加 AI 技术创作文艺作品,学生分成环境保护宣传组负责文字编辑、绘画组负责创作图画、视频制作,形成文、声、图、视频的立体艺术表现形式,参与参观写生实践活动的每个学生都有角色和任务。在学校六一文艺会演的舞台上,老师带领一群学生来了个现场创作秀比赛,甲组六名老师,(包括语文、信息、美术学科)参与指导 6名学生,用文字描述故事情节输入平板,不断修改完善生成一幅幅生动可爱的江豚与人和谐共生画面,以直播的形式向全校学生和家长开放演示过程,投屏大屏幕现场展示。乙组 16 名学生用实物材料画布、排笔、蜡笔,以蜡染的形式画了一副 10 米长轴画,展示了长江大保护,人与江豚(美人鱼)、麋鹿、天上飞的百鸟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成效:乡里娃也能利用身边的条件加数字技术成为校园的名人,成为地方课程的推广者,对比过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创意思想无边界。小组之间的团结合作,增进了其他学科的探究精神,把学习整合成项目式综合实践活动,为了达成目标,学生在动手实践活动中才能发现问题质疑,想办法解决问题,积极探究生活中的科学文化知识,开启学生主动学习全面发展的动能。学校定期开展项目式活动,促进了学生对其他多学科的学习积极性,为了实现“五育并举”,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需要管理者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农村学校也能办好社会满意的教育。

三、挑战与对策

(一)主要挑战

教师对地方文化认知不足 →对策:组织开展本土文化工作坊培训。家长对“非应试”美育的轻视 → 对策:通过校园开放日展示美育成果,展示美育的价值。资源整合难度大 → 对策:与文旅部门、非遗中心建立合作关系。

(二)未来发展方向,开发乡镇校本教材

如江南水乡美术课程,构建“学校 + 社区 + 家庭”协同美育网络。欢迎学生家长参与观摩学校的美育活动且建言献策。教师要加强自身学习,不仅对自己所教的学科深入研究,也要广泛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特别是历史、政治、科技类的学科。老师学习借鉴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的课程资源、借鉴平台实施双师指导和寒暑假网络培训。学会在美术教学中融入 AR 技术的动态展示与多样评价技术,增加课堂趣味性,直观性、科学性,活跃课堂氛围实现高效课堂。

四、结语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要坚持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在双师加 AI 教学的辅助下,以课本为导引,以 2022 年版新课标为依据,开发地方特色教材。正确看待美术教育融合其他学科的积极价值,美育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乡镇学校美术教学与地方文化的融合,不仅是美育内容开发的最近发展区,更是文化根脉的延续。通过挖掘乡土资源、创新教学形式、联动多方力量,实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目标,为乡村教育振兴注入美育活力。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石首市文化和旅游局.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