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中的生态恢复与环境保护策略研究
尹书彬
辽宁省锦州市义县水利事务服务中心 辽宁 义县 121100
1 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1 水利工程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水利设施的运营使得水流平缓提高了水体的透明度,对于部分水生植物和浮游生物是有利的,这类生物能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繁衍生息,然而建设水利设施会影响河流的水温和水质,存水后的水库使上游水体在夏季变得较暖。许多水生生物有迁徙或洄游的生活习性,对河流的水流动态有依赖性,尤其是大坝和堤防的建造,阻碍了水生生物的迁徙路径,使得它们不能按照正常的生命周期完成迁徙,从而引发水生生物种群的断裂、减损甚至灭绝。水利设施的建设可能会为水生生物的生长和繁衍提供好的环境,但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到水生生物的生态需要,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以减轻对水生生物产生的负面影响。
1.2 水利工程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建设水利工程涉及了水库的建设,导致大片土地被淹没,本来的植被遭到破坏,生物的栖息地随之消失,许多陆地生物难以适应新的环境,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同时,由于需要占用大片地方建设水利设施和水库,导致原有的土地资源发生变化,许多的农田因为水利工程被占用。农田面积减少意味着粮食产量的下降,给农民们的生活带来困扰,再加上水利设施建设会改变地下水位和土壤湿度,影响陆地植被的分布和生长,引发地下水位下降,使得依赖地下水的植物无法得到足够的水分供应。此外,水库蓄水可能会改变附近土壤的湿度,进而导致微生物和土壤生态系统失衡,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存在威胁。
1.3 水利工程对水质的影响
水利建设工程的潜在影响不仅限于改变水流速度,更是在一定程度上对水质做出了重大改动,对水生态环境的自然恢复力以及对地下水的利用产生了影响。以水库建设为例,水利工程的建设造成了水流滞后,自净性通过水流速度来实现,而积水在水库中滞留的时间过长,会让水流变慢,使得自然河流无法正常恢复其清洁度。因此,水库的储水量过大会扩大水中营养物质的积聚,导致藻类生长旺盛。
2 水利工程中的生态恢复策略
2.1 科学规划设计
在水利工程实施的初步设计阶段,相关部门需要在设计中全面考虑工程的功能需求以及生态环境的独特性,对工程所在地的生态环境进行详尽的研究和评价,包括植被分布、动物栖息地以及水域质量等,避免破坏重要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同时,相关部门要运用生态设计的观念制定出对环境友好的设计方案,对于河滩工程,相关部门结合湿地的恢复工作以及植被的保养,采取更生态的护滩设计,降低对河岸生态系统的影响。此外,相关部门还要考虑建设生态水闸合理的水位调控,保持水域生态的均衡。
2.2 强化环境影响评价
在进行环境影响评估时,相关部门必须全面评估工程实施可能对生态系统产生的影响,确保工程的实施符合环保的标准,为生态重建提供科学的支持。在环境影响评估过程中,相关部门需要对工程实施可能造成的生态影响进行全面且深入的分析和评价,科学客观地评价工程建设对生态系统的破坏程度和对持久的影响,为针对性制定生态保护措施提供科学的依据。此外,工程实施除了对生态系统产生直接的影响以外,还可能对社区,经济和居民生活都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在评价过程中,相关部门要全面考虑包括社会经济因素,注重与相关利益方的沟通工作,确保工程实施的可持续性以及社会的持续发展。
2.3 实施生态补偿机制
针对水利项目建设对环境生态带来的影响,相关部门急需一套有效的生态补足措施,包括退耕还林以及湿地保护等几个关键途径。其中,退耕还林实际上是将农田转变为森林或其他类型的自然植被,从而创建更多的生物栖息地,以保护植物;湿地保护则采用建设湿地保护区和强化湿地水源管理的方式保护湿地的生态作用和生物多样性。在生态补足策略的推进过程中,监管机构应加大对这些生态补足项目的监测和评估力度,以确保其质量与成效,并且建立完善的激励与处罚机制,鼓励和引导水利工程施工单位和其他相关责任主体去履行其生态补足的责任,实现生态环境质量的提升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发展。同时,生态补足策略的推行亦需广泛的社会参与和协同作用,政府部门、科研机构、社团组织和公众应加强交流和合作,共同制定和推进生态补足计划的实施,充分利用每个方面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来提高生态补足措施的科学性和操作性。总的来说,推进生态补足策略,能够有效地补足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损失,提高地区生态环境质量,促进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3 水利工程环境保护策略
3.1 合理规划布局
在对水利项目进行规划阶段,有序、精心的项目规划能有效缓解项目对环境可能产生的破坏,保护自然生态的完全和平稳。首先,相关部门应尽量避开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的生活环境、湿地资源或者河流水源地等重点生态功能区域,将这些区域划定为禁止施工的地域,还应考虑到地理、地貌、水文地质等情况,选择适宜的工程开发区域,以最大限度减小对自然环境的损害。其次,相关部门要全面创新设计方案,采取利于生态的设计方式,对生态系统的多元和脆弱性给予关注,包括湿地恢复、土地保护及植被恢复等,促进生态系统的恢复和再发展。再次,在设计和规划过程中,相关部门要综合考量经济、社会和环保因素,寻找最优化的平衡点,减少对水资源的消耗和浪费,提高水资源的利用额度,且应考虑工程构筑对当地社区和居民的影响,积极接纳相关利益方的观点和提议,确保工程的进行符合社会利益和公众参与原则。最后,实施细节和周全的项目布局还应考虑工程建设的生命周期成本、环保风险和社会收益等,选择有长期可继续性的设计方式,以确保工程构筑的可继续性和环保友善性。
3.2 水土保持与水源保护
首先,在水利设施的创建之中,相关部门要重视水土预防以及水源防护的工作,降低对周边环境带来的副作用,采用如筑立防护坡,修建沟渠等各种手段,避免坡度冲刷以及溪壑侵蚀,从而降低水土流失的出现。其次,在水利设施的创建过程中,可以选取栽树造林的步骤,推广植被的复原以及生长,提升水源地的水量以及水质。水源地是民众饮水的重要来源,相关部门必须选取手段保护水源地的水质以及水量,设立完备的水质监视系统,且还要强化对水源地邻近环境的防护,禁止采矿,乱丢垃圾等破坏性行为,以保护水源地的生态完整性和水质洁净度,降低水利工程建设对环境的破坏。因此,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相关部门必须着重水土养护以及源头水质防护的工作,并将它们纳入工程规划和实施的各个环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4 结语
总而言之,当下人们对于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的重视程度在逐年递增,为应对这个世界日新月异的状况,未来的研究工作应该着重探索更前沿的技术,持续升级策略以满足巨大的环境需求。期望本文的研究成果能对水利工程的持续开展提供一个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卢捷 , 蔡士祥 . 黄藏寺水利枢纽工程建设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分析 [J].人民黄河 ,2023,45(S2):3-9.
[2] 王红民 . 水利管道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影响及水土保持防治措施 [J].水利技术监督 ,2023(12):5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