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育人价值 彰显思维赋能
卫毛霞
济源高级中学 459000
立足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高考语文命题的必然要求。2025 年全国高考语文Ⅰ卷依然依据这一原则,严格遵循新课标和高考评价体系要求,聚焦“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育人主线,紧扣时代主题,厚植家国情怀,注重基础性、综合性、创新性、开放性考查,试题整体呈现了“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鲜明特征,在保持结构稳定的基础上,优化情境设置,强化思维品质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
首先,在形式上,多元命题,多文本联动,打破模块壁垒,注重综合素养。
今年语文试卷打破了以往的信息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古诗文阅读的模块壁垒,淡化了传统意义的文体特征,而是以阅读、运用、写作三大板块来结构整套试卷;题目方面呈现出更加多元的特点,既有选择改填空的变化,又有以图代文的创新,更有读写结合的显现,更加注重对考生语文综合素养的考查。
其次,在取材上,鉴古思今,跨学科融合,聚焦育人主线,厚植家国情怀。
比如,阅读一文本《种植入门问答》把土壤学、植物生理学等自然科学知识融入问答体例,暗扣 AI 时代下的智能化问答,将传统农学与现代科学巧妙融合,又将文学与生物学互文性关联,既强调“依法种植”的理性操作,更注重与“顺木之天”的自然主义养护观,既有实用技术又体现哲学思考,看似探讨种植,实则探究教育之道,更链接人教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11 课《种树郭橐驼传》。
而阅读二和阅读三的选材形式均为多文本印证,题材上都以家国情怀为主题,蕴含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而阅读材料四王安石的《元珍以诗送绿石砚所谓玉堂新样者》以及牡丹花的种植,莲的图画两次出现,以及作文三则素材都凸显了个人命运、个人品格节操与国家危亡的时代关联性,无论是抗战时期颠沛流离的艺人还是有强烈责任意识的知识分子,无论是忧虑王室动荡的卿大夫还是担心“覆巢之下无完卵”的“鲁监门之女婴”,从老舍到艾青,从艾青到穆旦,他们都有着精神共鸣,都凸显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整套试卷选材始终聚焦培养能够感受时代脉搏,为民族复兴勇担时代大任的继任者接班人的育人主线。
此外,在内核上,考教衔接,链条式推动,彰显逻辑内核,考查高阶思维。
今年是河南省首届新高考,在命题上更加注重思维品质、逻辑内核的考查,考教衔接更为突出。从阅读到写作,对课本的关联不但涉及高中教学,更关注学段间教学的延续性,降维考查依然明显。
无论是阅读一中与《种树郭橐驼传》“二者养护理念”的对比考查以及作文材料二中艾青《我爱这土地》(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的显性考查,还是阅读三材料一中的“嫠不恤其纬,而忧宗周之陨”的嫠妇与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七单元 16 课苏轼《赤壁赋》中“泣孤舟之嫠妇”以及试卷中多次出现的“莲”与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17 课《短文两则》中周敦颐《爱莲说》的暗扣,均把考试与教学相关联,体现了育人价值功能的考查,从初中到高中均有涉及,充分体现了各学段育人功能的一致性原则。
阅读一的第四题和语言文字运用的第 22 题均考查问题的提出,特别是第22 题题干中的“紧密关联”四个字,更加注重逻辑的链条式推动,而提出的四个问题应与文本内容相印证,不可顺序倒置,而第四题中的“阐述理由”四个字又要求考生要言之成理,能够自圆其说,考查逻辑自洽能力。整个阅读一文本以问答十五来结构选文、第三题的填空补写着眼于问题推测、比较分析,对考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进行考查,不仅要求考生细读文本,还需要在跨学科背景下进行知识迁移,通过链条式推动来解决实际问题,更需要考生的逻辑推理能
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阅读三第十四题“请概括观点并谈谈你的认识”则考查考生对观点的归纳概括性思维,而材料四中崔述对“虚言竟成事实”的批判则呼应了“思辨性”和“批判性”阅读,倡导批判思维和质疑精神。
整套试卷形式的改变,题型的创新,选材的广泛无不映射着《语文课程标准》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既体现了极高的价值引领,更彰显着素养为基,逻辑为核,思维赋能时代的育人走向。
这种更开放更灵活的考查方式,注重综合素养,淡化知识记忆的命题方向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必须随之转变,扭转纯知识性授课的现状,变为教练式思维培养,更加注重学生精神品格和思维品质的提升。具体而言,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以跨界思维打破学科壁垒,注重跨学科融合,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选取多元性文本,进行多维度解读。比如物理学科量子力学与空间思维的培养。
以创新思维打破文体壁垒,注重多文本联读,不同时代、不同体裁相互对照,寻找异同,进行群文阅读,培养创新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比如:《拿来主义》和《石钟山记》可以求同思维进行联读,来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批判思维能力。
以链条式设计驱动课堂,强化论说文教学,知道总分,分清主次,搞懂对立,会推理,能归纳,对注重培养逻辑内核。比如:《谏太宗十思疏》和《反对党八股》以及《人的正确思想从哪里来》等这些教材中逻辑性较强的文章,要细讲深品。
以系统思维架构单元教学,注重单元研习任务,落实学习提示,吃透教材,不仅要注重字词句的教学,还要重视章节、文本、句段之间的内在联系。
以延伸思维整合教学资源,从课内到课外,拓展教学空间,进行项目式学习,构建开放灵活高效的学习生态,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比如:在学习苏轼《赤壁赋》时,让学生线上查找苏轼相关资料,利用AI 合成进行跨时空对话,感悟苏轼旷达乐观情怀,学习苏轼屡遭贬谪仍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
正本清源,固本培元,映射课标,落实高考评价体系,是对 2025 年高考语文Ⅰ卷的总体印象;聚焦育人主线,彰显逻辑思维是对2025 年高考语文Ⅰ卷的整体感悟。在具体教育教学实践中,还需要我们把握语文学科特征,深刻领悟《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精神,紧扣时代脉搏,厚植家国情怀,真正把立德树人落到实处,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