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信息化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实践

作者

常凤平

康保县康保镇中心小学  076650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领域也发生了深刻变革。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为课堂带来了新的活力。小学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数学素养具有关键作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难以充分调动。信息化技术涵盖多媒体、互联网、教育软件等多种形式,能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生动形象的内容,为学生创造更加丰富多样的学习环境。因此,研究信息化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实践,对于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传统小学数学课堂存在的局限性

2.1 教学方式单一

在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采用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教师通常会花费大量时间在黑板上详细书写各类数学公式,并逐步讲解典型例题的解题步骤,而学生则主要扮演被动接受者的角色,专注于机械地记录笔记和努力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要点。这种以教师为中心、以讲授为主要手段的教学方式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一方面,课堂互动环节严重不足,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与讨论;另一方面,教学形式过于单一呆板,缺乏趣味性和吸引力,难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以几何图形教学为例,教师仅仅依靠在黑板上绘制静态的平面图形来进行讲解,学生无法通过多感官参与来直观地观察图形的动态变化过程,也难以深入理解图形的空间特征和内在规律,这直接导致了学生对几何知识的学习兴趣不高,课堂参与度普遍偏低。

2.2 教学资源有限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主要依靠纸质教材和数量有限的教辅资料开展教学活动。这些教材内容往往经过长时间的编写和审核流程,一旦出版后就很难进行及时更新和调整,导致知识内容相对滞后,无法跟上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同时,由于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单一、固定的教学内容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此外,受制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和教育资源配置不均的现实情况,许多偏远地区或资源薄弱学校的师生很难接触到发达地区优质的教学资源。这种资源获取的不平等性,使得教师在教学准备过程中可选择的素材十分有限,直接影响了教学内容的丰富程度和时效性,最终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升和教学效果的优化。

2.3 学生个体差异关注不足

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速度和兴趣爱好都有所不同。然而,在传统课堂中,教师往往采用统一的教学进度和方法,难以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能觉得教学内容过于简单,而学习困难的学生又可能跟不上教学进度,导致部分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佳。

三、信息化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实践

3.1 利用信息化技术创设教学情境

借助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将数学知识融入到具体的情境之中,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例如,在教授 “认识人民币” 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一段超市购物的视频,展示人们在超市挑选商品、结账付款的场景。视频中,清晰地呈现出不同面值人民币的使用方法,以及找零的过程。这样的情境创设,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又如,在讲解 “图形的运动” 时,利用动画软件制作图形平移、旋转、轴对称的动态演示,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图形的变化过程,加深对图形运动概念的理解。

3.2 借助信息化技术优化教学内容呈现

信息化技术能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直观、形象的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对于一些复杂的数学概念和公式,教师可以通过制作精美的PPT,结合图片、图表、动画等元素进行讲解。比如在讲解 “分数的意义” 时,利用 PPT 展示将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不同份数的动画,让学生直观地看到每份蛋糕占整个蛋糕的几分之几,从而理解分数的概念。此外,还可以利用数学教育软件,如几何画板,动态展示几何图形的性质和变化规律。在学习三角形内角和时,学生可以通过几何画板自主操作,测量不同三角形的内角并求和,亲身体验三角形内角和为 180 ° 这一规律,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索性。

3.3 运用信息化技术开展互动教学

互联网和智能设备为小学数学课堂的互动教学提供了便利。教师可以利用在线教学平台布置作业、发布测试题,学生通过手机或电脑完成并提交,系统自动批改并反馈结果。这样不仅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还能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个性化辅导。例如,在学习完一个章节后,教师在平台上发布一套单元测试题,学生完成后,系统立即显示成绩和错题分析。教师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中讲解,对个别学生的问题进行单独辅导。同时,利用在线讨论区或直播平台,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在学习 “统计与概率” 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收集生活中的数据,然后通过在线平台进行讨论分析,共同完成统计图表的制作和概率问题的探讨。这种互动教学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

四、信息化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用的效果与展望

4.1 应用效果

信息化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取得了显著效果。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和优化教学内容呈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明显提高,学习成绩也有所提升。例如,在某班级应用信息化教学后,学生对数学的喜爱程度大幅提升,课堂参与度从原来的 60% 提高到 85% ,期末考试的平均分提高了 8 分。同时,互动教学的开展增强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4.2 展望

未来,信息化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将更加深入和广泛。随着人工智能、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的不断发展,将为小学数学教学带来更多的创新应用。例如,利用 VR 技术创建沉浸式的数学学习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数学知识的应用场景,进一步提高学习效果。同时,借助大数据分析,教师可以更加精准地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真正实现因材施教。此外,信息化技术还将促进校际之间的教学资源共享,让更多地区的学生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数学教学资源。

结语

信息化技术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带来了诸多机遇和变革。通过创设教学情境、优化教学内容呈现和开展互动教学等应用实践,有效弥补了传统小学数学课堂的不足,提高了教学质量,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虽然在应用过程中可能还面临一些挑战,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信息化技术将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小学数学教师应积极探索和应用信息化技术,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创造更加良好的条件,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陈琴琴 . 合作教学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运用 [J]. 文理导航 ( 下旬 ),2025,(08):64-66.

[2] 王佩强 . 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的深度融合探究 [J].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5,(21):66-69.

[3] 姜淑香 , 谢文忠 . 小学数学信息化教学策略研究 [J].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5,(21):110-113.

[4] 孟囡 .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融合路径研究 [J]. 中国新通信 ,2025,27(14):155-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