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研深度融合下高职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吴翠莹
泉州华光职业学院 福建省泉州市 362121
引言:
在高职院校的课程教学体系中,经济学基础课程是一门通识性课程,在帮助学生掌握经济规律和产业运行逻辑的同时,也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这门基础课程明显存在教学内容与实践方式相脱节的问题,在教学内容上也无法适应当前的经济发展模式,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学习兴趣不足以及知识应用转化效果不明显等问题,直接影响了学生能力的提升。随着产教研深度融合在高职院校中的深入推广,在开展经济学基础课程的过程中将其融入其中,既能够通过产业需求、科研成果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来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也能够进一步推动课程的改革创新,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知识应用水平,与高职院校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高度契合。因此,在这一背景下,深入研究产教研深度融合下高职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实践路径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产教研深度融合下高职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一)适应产业发展需求,提升人才培养契合度
随着当前我国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经济形态呈现出快速演进的趋势,高职教育在当前社会人才培养体系中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责任,经济学基础课程作为管理类和财经类专业一门核心基础课程,是学生了解宏观经济运行规律以及掌握基本经济运行逻辑的重要路径,然而从目前高职院校这门课程的教学情况来看,很多教师在开展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往往过度注重知识理论的教学和逻辑推演,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理论知识转化和应用,这样一来,学生只能在课堂上学习基础的理论知识,无法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的经济运行规律联系起来开展学习,这种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不仅无法培养学生对专业学科的学习兴趣,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职业胜任力的形成。尤其是在当前绿色经济和数字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对经济人才的需求逐渐由单一的知识型向复合能力型转变,这就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经济学基础课程结合时代和经济行业的发展情况进行教学改革,以此来适应产业的发展需求,通过将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与时代的发展情况进行深入结合,能够帮助学生在日常学习的过程中强化经济学知识的迁移和应用,对于提升学生的职业适应力和岗位竞争力具有重要的价值,同时也是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精准衔接的重要方式[1]。
(二)促进教学模式创新,推动学用结合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经济学基础课程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注重学生知识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和逻辑性,教师在教学时也只是注重概念的讲解、原理以及公式的推演,忽视了将这些理论知识与现实经济现象建立直接的联系来帮助学生理解,这样一来,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模式不仅会导致课堂教学内容相对枯燥单一,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也会缺乏参与感和主动性,容易存在对理论知识的认知困境,无法培养良好的知识迁移与应用能力。因此,结合产教研深度融合的教学背景,将企业实践和科研成果引入课堂,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鲜活的经济案例,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经济知识。学生在将这些理论知识融入实际案例的过程中也能够充分地掌握经济学原理在具体实践中的应用。与此同时,这种基于产教研融合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推动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转变,让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真正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和问题的解决者,这种学用结合的教学改革在培养学生实践分析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同时,也能够有效时间高职院校课程育人和职业发展的双重目标。
(三)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增强课程前瞻性与应用性
在产教研深度融合的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加强经济学基础课程的改革不仅需要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进行调整和优化,还应当注重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和应用,作为推动学科前进和理论创新的重要动力,科研成果能够为课堂教学提供更加先进的教学资源和实践案例,通过将这些科研成果融入课程中,能够有效实现课堂前瞻新和应用性 [2]。传统的教学模式过度依赖固定的教材和现有的案例,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些内容与实际的经济发展模式相比存在明显的滞后性,导致学生所学的知识理论与实际的经济环境存在明显脱节。因此加强教学改革工作具有明显的必要性,能够将最新的科研成果以及国家的宏观政策导向及时有效地融入到课堂中,让学生紧跟经济发展动态变化的同时,还能够进一步提升经济学基础课程的现实指导意义。例如,教师可以结合金融科技在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全面理解数字货币、区块链以及智能投顾等新兴现象背后的经济学原理,也可以结合区域经济结构转型背后的经济学原理,帮助学生充分认识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绿色低碳发展对经济运行的深远影响,这种教学方式和科研成果的内容转化对于实现教学内容的更新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能够使得课堂教学内容及时回应产业发展的现实需求,从而帮助学生逐渐培养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
二、产教研深度融合下高职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路径
(一)课程内容对接产业实践,推动知识更新与模块化设计
在产教研深度融合的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工作的开展必须与传统的理论教学模式区分开来,紧密围绕当前的产业发展需求和区域经济实际来推动课程内容的优化和升级。一方面,课程内容的丰富和发展需要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融入行业案例,让抽象的经济学理论能够与现实产业的发展相结合,例如在当前数字经济发展的浪潮下,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在教学内容上融入互联网平台经济、共享经济以及大数据驱动的商业决策等案例,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结合教学内容理解供供需关系、竞争格局以及市场失灵等理论概念;另一方面,教师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应当结合经济学基础课程的知识结构进行优化和调整,通过模块化建设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核心理论框架,同时为了保证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可以增加企业运营实务模块,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了解企业生产、成本控制以及价格制定等现实经济运作问题,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便能够以更加广阔的视野去了解不同经济概念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除此之外,在课程内容的调整上,教师也应当保持动态地更新,避免依靠传统的教材和陈旧案例,应当结合当前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从自身的科研成果出发,将研究中形成的最新结论和数据分析方法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同时结合校企合作项目的数据和案例,让学生直接接触经济行业的第一手资料,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结合国家和地方的一些政策导向深入理解宏观经济调控与产业发展的现实逻辑,不仅能够增强课程教学的实用性和前沿性,也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动力,使经济学基础课程成为真正链接理论与实践的重要桥梁[3]。
(二)教学方式融入产教研要素,提升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
教学方式的创新是产教研深度融合下高职经济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路径,需要教师突出融合特色,主动打破单一的理论讲授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构建基于课堂 - 企业 -科研三维一体的教学链条,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一方面,教师可以充分运用案例教学和情景模拟的方式来开展教学工作,将企业真实的经营案例融入课堂教学,让学生深入理解经济知识在现实中应用性和局限性,例如教师可以围绕“市场供需分析”“成本利润测算”等典型问题情境设计模拟任务,在教学中要求学生结合经济学原理进行分析和决策,这样在真实案例的支撑下,学生能够结合真实数据逐步掌握问题解决的方式方式和经济学工具的应用方法,从而培养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实证分析能力;另一方面,在教学方式的创新上,教师还可以开展项目式学习,结合科研课题或者企业的实际问题组织学生开展小组研究和方案设计,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数据查阅、现象分析、提出假设以及团队协作等方式来完成项目,这种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有效锻炼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同时也能够通过团队协作来培养沟通合作能力与创新思维 [4]。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当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积极探索信息化和数据化的教学手段,结合大数据平台、金融仿真软件以及虚拟实验室等工具,将抽象的经济运行机制转化为直观的模拟体验,学生也能够在模拟中直观感受经济的运行规律以及动态变化,同时还能够深入掌握经济决策背后的逻辑集中,对于培养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价值。
(三)师资与评价机制协同创新,形成产教研融合长效机制
除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在产教研融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开展经济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幻从师资队伍建设与评价机制方面进行调整和优化,形成可持续推进的长效机制。一方面,高职院校应当充分认识到师资队伍建设是课程改革的重要保障,应当在教学改革工作的推动过程中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安排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以及参加科研项目合作等方面,确保教师实践能力的有效提升,这样既能够帮助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将前沿理论研究成果和产业实践经验引入到教学课堂中,也能够有效地增强教学的现实关联性;另一方面,应当充分发挥企业导师的重要作用,通过积极邀请行业专业、企业高管等担任兼职教师或项目导师,参与课程设计、案例开发和项目指导等方式,将一线的实践经验、最新的行业动态以及管理思维带入课堂,使学生能够接触到产业发展的真实逻辑,帮助教师实现教学内容的动态更新,从而增强课程的实践导向与应用价值;除此之外,在开展教学评价的过程中,还应当突破单一的知识记忆与理论考试模式,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将学生的课堂表现、案例分析能力、项目研究成果以及企业实训表现综合纳入评价范围,既考察学生对经济学核心原理的掌握程度,也关注他们在项目化学习中的团队协作、数据处理与问题解决能力,同时将其在企业实习或校企合作项目中的表现作为重要参考指标 [5],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更加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能力成长,也能够真正形成产教研深度融合下的长效机制,为经济学基础课程的持续改革和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升提供坚实保障。
结语:
综上所述,产教研深度融合对于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实践路径,通过教学内容的丰富、教学方式的创新以及教学实践的应用,课程不仅能够与当前经济结构转型发展相适应,也能够与行业发展相契合,对于提升学生的经济思维能力与职业能力具有重要的价值。在这一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需要学校、企业以及科研院校等各个方面加强合理,共同推动教学改革工作的顺利开展,未来也应当结合时代发展特点和经济发展要求,以更加开放、多元和动态的教学路径来进行教学改革,从而实现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提升,促进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
参考文献:
[1] 李春燕 . 高职经济学基础课程思政的思考与探索 [J]. 现代商贸工业 , 2025, (17): 158-160.
[2] 朱琼琳 . 基于人工智能优化高职经济学基础课程思政研究 [J]. 时代报告 , 2025, (05):156-158.
[3] 陈颖 . 福建省职教高考新政下经济学基础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 [J]. 教师 , 2025, (13):140-142.
[4] 程孝虎, 张青. 案例教学法在高职经济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 [J]. 安徽教育科研,2024, (33): 93-95.
[5] 刘佳丽 , 吕津 , 唐秉雄 . 基于“产教研创”的经济学专业培养体系创新与实践——以闽南理工学院为例 [J].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 2023, 42 (01): 175-178.
作者简介:吴翠莹(1994 年10 月)女,汉族,福建泉州,本科学历,职称:助教,研究方向: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