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历史意义探析
李雯婷
广西师范大学 广西桂林 541000
一、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形成
(一)理论形成的物质基础
近现代以来,随着世界市场的开辟,人们的生产生活逐渐突破了不同国家、地区的限制,在世界范围内铺展开来。这种世界范围内日益紧密的生产与交往,使得人类历史具有了世界性的意义。马克思基于对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观察,分析和论述了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首先,工业生产的原料供应不再局限于某个区域,而是来源于世界的其他地方。其次,生产出的商品也不只是在本地销售,而是可以向全世界各个地区出售。这种经济全球化现象使得地球仿佛变成了一个偌大的世界市场,也推动着人们在世界范围内的普遍交往。
(二)理论形成的思想来源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形成不仅来自于对社会现实的观察与研究,也来自于对德国古典哲学有关理论的批判继承。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批判继承了以康德、黑格尔为代表的哲学家对世界历史的看法。一方面,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批判了德国古典哲学家形而上学的抽象历史观。马克思对历史的看待是从现实的生产实践活动出发,是具体可感的,不是像康德、黑格尔那样从自由意识的角度抽象地看待世界历史。另一方面,马克思也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家关于肯定世界历史形成这个必定客观过程的思想。马克思认为世界历史形成这个客观规律是必然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历史意义
(-) 有力证明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开辟是马克思关于社会形态跨越理论的典型证明。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打破了闭关自守的状态,随着外国资本的入侵,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是,民族资本主义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形式,那些资本主义的救国方案也纷纷破产了。所以,旧中国并没有经历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阶段,而是属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党带领广大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功建立起新中国。之后,我国又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度。在此基础之上,我国成功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系列伟大变革和伟大成就充分证明了马克思跨越理论的科学性。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可以跨越,但是客观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却无法跨越。中国没有经历典型的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而直接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所以中国的社会主义没有建立在高度发展的生产力水平之上,只能不断探索符合自身的发展道路。改革开放以来,党带领广大人民用几十年走过了发达国家用几百年才能走完的历程,取得了一系列伟大成就,但是我们所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要想达到马克思、恩格斯所论述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中国注定还有一条漫长的道路要走。正是由于社会主义实践出现了上层建筑领先经济基础的情况,所以不得不采取先建立制度,后补齐生产力的做法,这反而证明了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科学性。
(二)开启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崭新篇章
对于中国共产党人而言,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没有成功先例的全新课题。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提出了“第二次结合”, 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一系列有益探索,积累了重要的思想、物质和制度条件。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围绕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使得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取得了显著的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开创和积极发展,使得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的生机活力,实现了社会主义建设从艰辛探索到成功实践的伟大飞跃,开启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崭新篇章。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是对所谓的“历史终结论”以及“社会主义过时论”的有力驳斥。东欧巨变、苏联解体以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一度转入低谷,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推进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注入了生机和活力,让人们在中国的发展中看到了世界社会主义的曙光,开辟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复兴的前进方向。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是对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有力证明。社会主义制度的进步性和优越性在打赢疫情阻击战的过程中得到了清晰的展示。再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充分体现了资本主义终将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使得世界社会主义赢得与资本主义并肩而立、同台竞争的机遇。虽然世界社会主义的重大发展并不意味着世界资本主义社会的快速灭亡,但却预示着资本主义最终的命运。
(三)开辟了人类实现现代化的全新道路
实现现代化不仅是人类对更加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必然趋势。由于世界现代化是从西方现代化开始的,因此人们往往将“现代化”与“西方资本主义”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但实际上这只是资本的扩张本质和“西方中心论”导致的结果,并不具有普遍性。历史已经证明,资本主义不断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逐渐暴露的过程,也是其生命力逐渐丧失的过程。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在普遍性与特殊型的辩证关系中找到了符合自己国情的科学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道路的成功开辟同时也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开辟。首先,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对西方以资本积累和殖民扩张为主的现代化的超越。中国式现代化致力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共同发展。中国也不会将自己的发展建立在对任何一个国家、民族的殖民掠夺的基础之上,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其次,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鉴和吸收了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了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因此,中国式现代化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及其伟大实践,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中国式现代化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迈向现代化树立了典范,为其提供了全新选择。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 许恒兵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历史意义的四重论说 [J].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 ,2022,(05):1-6.
[5] 海娜 .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历史意义研究成果述评 [J]. 宁夏党校学报 ,2022,24(06):4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