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城市规划设计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探究

作者

张雪莉

武汉承远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 湖北省 武汉市 430050

引言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逐步从“增量扩张”迈向“存量优化”,2023 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达 66.2% ,城市建成区面积拓展至 6.2 万平方公里以上。在此发展阶段,建筑工程作为城市空间的重要物质载体,其建设品质与人们的生活环境质量息息相关。城市规划设计犹如引领城市发展的总体方案,通过技术指标,为建筑工程建设提供规范指引与创新空间。

1 城市规划设计对建筑工程的空间约束与引导

1.1 空间布局规划的建筑工程响应

1.1.1 容积率与建筑密度管控

低容积率区域( ⩽1.0 ):以城市生态廊道周边建设为例,建筑布局多倾向于低层联排形式,建筑高度一般控制在 12 米以下,庭院面积通常占总用地的30% 以上。如杭州西溪湿地周边项目,通过采用“容积率 0.8+ 坡屋顶”的设计方案,较好地实现了建筑与湿地景观的协调共生。

中容积率区域(1.0-3.5):这一指标在城市居住区建设中较为常见,建筑形态多为 6-18 层,常采用“点板结合”的布局方式。像某社区,运用“容积率 2.5+30% 绿地率”的规划策略,在 80 公顷的用地上,不仅满足了 1.2 万户的居住需求,还保证了人均3.5 ㎡的公共空间,实现了居住容量与公共空间的平衡。

高容积率区域 (>3.5 ):作为城市CBD 核心区的典型特征,建筑多以超高层为主,采用“塔楼 + 裙房”的组合模式,有效提升了土地利用效率。

在规划实践中,“基准容积率 + 奖励机制”对建筑创新具有积极引导作用。例如深圳某项目,由于配建了 1000 ㎡社区中心,容积率从 3.0 调整至 3.2,这种调整既保障了公共利益,也为开发带来了一定效益。

1.1.2 建筑高度与天际线规划

历史城区:以北京老城核心区为例,建筑高度管理较为严格,胡同区控制在 9 米,二环路沿线控制在 18 米,故宫周边 3 公里范围内新建建筑高度一般不超过24 米,这一举措对传统风貌的保护起到了关键作用。

山地城市:在建筑高度规划上注重与地形高差的结合,像重庆渝中区采用“依山就势”的布局方式,建筑高度随山体坡度每升高 10 米适当降低 5 米,有效避免了因大规模开发造成的生态破坏。

1.2 基础设施规划与建筑工程协同

1.2.1 交通规划对建筑出入口的影响

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可考虑在 500 米半径内的建筑设置地下通道或人行天桥进行接驳。以上海虹桥商务区为例,其规定地铁站 300 米范围内建筑出入口数量不宜少于2 个,且建议至少1 个直接连通站厅。

主干道沿线建筑开口设计方面,间距保持在 80 米以上较为适宜。若因实际需求必须开口,可设置右进右出辅道。

在居住区交通规划上,“人车分流”是较为科学的设计思路。如某亦庄新城对新建小区的规划要求中,地面停车位占比控制在 10% 以内,同时将车库出入口与住宅单元门保持 15 米以上的距离,这一举措在降低噪音干扰方面效果较好。

1.2.2 市政管线的建筑工程预留

建筑地下空间开发过程中,应合理预留市政管线通道。以深圳前海新区的规划要求为例,地下车库顶板与管线层之间保持 1.8 米及以上的间距,为后续维修工作提供了较为充足的空间。

对于高层建筑,可设置雨水回收接口。在海绵城市规划中,对 10 万㎡以上的建筑提出配套建设雨水调蓄池的要求,其容积不低于 500m3 。实践中,部分项目因未达到这一标准,导致验收进度受到一定影响。

在老旧小区改造工作里,建议优先梳理管线走向,制定科学规划方案。某劲松小区采用“先规划后施工”的改造模式,使得管线改造对建筑的破坏率明显降低,从 35% 下降至 8% 左右。

2 城市规划与建筑工程协同的优化路径

2.1 完善规划衔接机制

前置审查:在建筑方案阶段,通常要求提交规划符合性报告,着重对容积率、高度、退界等指标进行审核。例如,武汉推行的“规划师驻场制”,使规划工作能够在建筑设计早期阶段便予以介入。

动态调整:构建“建筑反馈 - 规划优化”的沟通机制,有助于灵活应对实际建设中的复杂情况。如某小区因地形条件限制,在绿地率指标达成上存在困难,经协商,规划部门同意以屋顶绿化(按 50% 面积折算)作为补充方案,以满足相关要求。

公众参与:在规划公示过程中,通过组织建筑设计单位与业主代表参与听证会,充分吸纳公众意见。像南京的某个项目,就因居民的合理诉求,将建筑高度由100 米调整至80 米。

2.2 技术手段创新

BIM+GIS 协同技术应用:在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建设实践中,BIM 与 GIS 的协同应用为规划指标校验带来显著成效。以日照间距等关键指标为例,通过在建筑模型中实现自动化校验流程,相关错误率得到有效控制,降幅达到约60% 。

数字孪生技术实践:上海浦东新区借助数字孪生技术搭建城市数字平台,将建筑工程进度与规划蓝图进行动态关联。在实际应用中,该系统对工程施工的合规性监测发挥重要作用,曾及时发现某项目施工边界超出规划红线30 厘米,并触发预警机制。

参数化设计创新:深圳前海在建筑设计阶段引入参数化设计方法,通过算法生成多样化建筑形态方案。这些方案在设计过程中能够较好地契合规划要求的通风廊道布局与日照标准,据统计,设计流程整体效率实现约 40% 的提升。

2.3 政策保障措施

法规约束:可通过完善《城乡规划法》相关条款,进一步细化建筑工程违反规划的责任界定,如对超建行为制定明确的量化惩处标准。

经济激励:建立科学的奖励机制,对在规划指标达成上表现优异的建筑项目予以政策支持,例如对符合绿色建筑标准的项目给予一定额度补贴,郑州市在此方面已有较为成功的实践经验。

考核机制:将规划实施成效纳入地方政府考核体系,强化建筑工程合规情况与干部绩效考核的关联,部分省份通过此类措施,有效提升了建筑工程的合规水平。

结束语

城市规划设计在建筑工程的实践过程中,通过空间管控、功能引导、生态约束等途径,对建筑形态塑造、功能布局优化及技术方案选择发挥着重要作用。众多城市实践案例表明,二者的有机结合有助于提升城市空间品质,如某城市副中心的建设;促进资源集约高效利用,像某前海的开发;以及降低开发建设风险,例如某海绵城市的探索。基于此,可考虑进一步优化规划管理,平衡“刚性底线”与“弹性引导”的关系,在严守生态保护、历史文化保护等底线的同时,为建筑创新设计与功能更新创造条件,助力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愿景。

参考文献

[1] 王菊成 . 探究如何促进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协调发展 [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电子版 ),2024(24):19-21.

[2] 刘沛东 . 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地域性设计要点研究 [J]. 居舍 ,2024(22):79-82.

[3] 李思慧 . 基于对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和谐性的探讨 [J]. 中国建筑金属结构 ,2024,23(07):142-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