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的策略分析
赵美荣
红山区第九幼儿园 024000
引言
“孩子在幼儿园和在家完全是两种样子。”这是家长常说的一句话。这表明家庭和学校在教育上存在差异,如果孩子在家和在幼儿园的表现不同,那说明家园共育还存在不足,就算不上成功。家庭和幼儿园双方要达成共识,以孩子为中心展开沟通,增加联系次数,分享孩子各方面的发展情况,逐渐实现家园同步教育。
1 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内在联系
1.1 家庭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基础
家庭教育是幼儿早期教育的基石,家庭在幼儿认知世界和形成初步价值观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通过言传身教为幼儿建立起最初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然而,随着幼儿即将进入幼儿园学习,家长需要有意识地为幼儿做好入园准备。为了优化家庭教育生态,促进幼儿多维度积极成长,家长需要在幼儿入园前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开展环境适应训练,协助幼儿逐步建立起对新环境的认知与接纳。通过带领幼儿参观幼儿园环境、与其他幼儿互动交流等方式,幼儿会对即将进入的新环境产生好奇和期待。此外,家长应着力强化幼儿的集中力,引导幼儿塑造合理的生活节奏,确立规范的日常行为体系。在这个过程中,家长理应率先垂范,以自身行为塑造幼儿行为模式,引导幼儿养成对教师的敬重态度,培育主动追求知识的品格,构建幼儿成功入学的稳固基石。
1.2 幼儿园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伸
幼儿园教育构成了幼儿教育体系的基石,对家庭教育理论起到深化与补充的作用。当幼儿迈入幼儿园的院落时,其生活核心点逐步向幼儿园靠近,由此开启系统化的学习之旅。幼儿园通过科学的教育理念、系统的教育方法和丰富的教育资源,有效强化家庭教育薄弱环节。在专业教师的引领下,幼儿在集体生活中领悟人际互动智慧,增强社会互动能力。对于适应性强的幼儿,幼儿园多样化的活动和丰富的学习资源能够激发其学习兴趣,铺展愉悦的成长轨迹;而对于那些适应力稍弱的幼儿,教师会通过个性化的关注和指导,与家长共同助力幼儿心理障碍的突破,逐步建立对集体生活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此专业化的教育生态圈里,幼儿的认知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艺术审美能力等都能得到提升。
2 当前幼儿园家园共育中存在的问题
2.1 家园双方教育观念存在显著差异
家长和教师对幼儿教育的目标和重点存在不同理解。部分家长可能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幼儿身心发展的全面性和均衡性。而教师则更强调幼儿的全面发展,包括品德、社交能力、创造力以及情感表达等多方面。此外,有些家长可能会过度保护幼儿,不愿意让他们面对挑战和挫折。而幼儿园则倾向于鼓励幼儿适度地进行自主探索和尝试,以培养其独立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教育观念上的差异可能导致家园共育过程中的矛盾和冲突,影响教育效果。
2.2 家园沟通渠道不畅,家长参与度不高
由于家长工作繁忙、教师教学任务繁重等原因,双方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和足够的沟通时间。即使偶尔进行交流,内容也多局限于幼儿的生活情况,鲜少涉及教育方法探讨和幼儿发展评估等深层议题。这种沟通不畅可能导致家园双方对幼儿的了解不够全面和深入,无法形成教育合力。部分家长认为教育是幼儿园的责任和义务,自己只需提供物质支持即可,对参与幼儿园活动的积极性不高。有些家长虽然愿意参与幼儿园活动,但由于缺乏相关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不知道如何有效地参与教育过程,只能被动地接受幼儿园的安排和指导。
2.3 家园合作形式单一
目前,家园共育的活动形式较为单一,多为家长会、亲子活动等常规形式,缺乏创新性和个性化。这些活动可能无法满足不同家庭的需求和期望,也无法充分激发家长和幼儿的参与热情。此外,合作内容也局限于幼儿园组织的活动,未能充分融入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导致家园共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不强。此外,由于尚未建立完善的家园共育规章制度和合作机制,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责任不够清晰明确。这可能导致合作过程缺乏规范性和持续性,无法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3 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的策略
3.1 提高父母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
从事教育工作的人都知道,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在教育界地位很高,中国的教育发展深受其影响。他的教育理论主要在说什么呢?“如果一个孩子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那么不管教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美的效果。”这就不得不提行为习惯的培养。幼儿教师强调千百遍,都不如家长以身作则,在生活中引导幼儿,成为他们的榜样。幼儿教师要根据家庭教育的情况查漏补缺,在一日活动中鼓励、表扬孩子,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相辅相成,将幼儿教育和家庭教育结合起来。
3.2 强化家园合作意识
主观意识是决定事情能否做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幼儿父母和幼儿教师要互相体谅,不要将教育当作某一方的任务。很多幼儿家长觉得,在幼儿教育上,幼儿园应该负更多责任,毕竟术业有专攻。事实并非如此,只重视幼儿园教育,忽视家庭教育,非常不科学,也不合理。家庭教育有它独有的价值,幼儿的行为习惯、举止谈吐,都需要父母时刻关注,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合作是相互的,幼儿园教师和幼儿家长都应该主动参与,共同讨论、分析幼儿的学习、生活问题。双方看待问题的想法肯定有差异,要重视差异,在探讨中找到合理又全面的解决方法。
3.3 网络互动平台
构建网络互动平台是大势所趋。网络可以简化互动过程,提高互动效率。微信、QQ 等社交软件只能满足简单沟通需求,以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结合为前提的沟通应该更深入。为了保证正常沟通,幼儿园可以根据本园特色建立一个沟通平台。比如,建立微信公众号、设计专门的网站,利用网络打破时空限制,家长能随时通过网络关注幼儿,以留言的方式和幼儿教师沟通。一来一往间,教师和家长会逐渐建立默契,找到正确的共育方法。
3.4 开展亲子活动
亲子活动能将家长、幼儿、教师三方齐聚一堂,让他们充分互动,深入合作。幼儿对亲子活动的态度比较新奇。一般来说,他们需要教师鼓励、引导,才会参与到各种活动中。但是亲子活动不同,他们不仅非常期待,而且会积极主动参与。因为可以和父母一起比赛,一起参与不同的活动,这对他们来说是幸福的。为了避免亲子活动出问题,教师可以提前和孩子父母沟通,让他们感知到幼儿的期盼,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都是有价值的。
结束语
家校共育不在朝夕,而在持之以恒。既然强调“共育”,那便需要幼儿园和家庭都参与其中,合力完成幼儿教育,将孩子培育好。这就好比骑双人自行车,用不对力、把控不好方向,都会影响最终结果,双方要劲儿往一处使,正确分配任务。教师要做好自己的分内事,家长则查漏补缺,发挥辅助作用。在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会充分结合,教育价值也都能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 方旭成. 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融合的创新路径[J]. 好家长,2025(11):5-6.
[2] 陆云. 幼儿教育中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与措施[J]. 教育科学论坛,2024(11):78-80.
[3] 陈丽娟 . 幼儿园与家庭教育的融合研究 [J]. 甘肃教育,2024(1):4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