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整本书阅读与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融合路径研究
王艳荣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第十六中学教育集团小学部 010030
引言
在小学阶段,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整本书阅读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帮助学生拓宽阅读视野,提升阅读能力,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整本书阅读与核心素养培养往往存在脱节现象,如重形式轻内化、缺乏系统设计等。因此,探索整本书阅读与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融合路径,对于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激发阅读兴趣,奠定基础
(一)阅读材料选择,匹配学生认知特点
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发展具有明显阶段性特征。低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选择情节简单、富有想象力的童话故事更为合适。如《神笔马良》中画物成真的奇幻情节,能自然引发 7-8 岁儿童的探索欲望;《七色花》每片花瓣实现不同愿望的叙事结构,符合该年龄段对重复性叙事的偏好。中年级学生开始形成逻辑思维,选择《夏洛的网》这类描写友谊与生命价值的成长小说,能引发9-10岁学生的情感共鸣。高年级学生抽象思维逐步发展,节选《西游记》中三打白骨精等情节完整的名著片段,既能控制阅读难度,又能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二)阅读情境创设,激活文本体验
情境教学理论强调,通过具身化的学习环境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度理解。在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建立预读 - 共读 - 延读的立体化情境体系。预读阶段通过多模态导入创设认知期待,例如在开展《夏洛的网》阅读前,可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界蜘蛛网的几何结构,采集晨露中的蛛网标本进行显微观察,将科学探究与文学期待有机结合。共读阶段采用沉浸式体验策略,组织学生通过角色代入、情景剧改编等形式重构文本,如让学习者以小猪威尔伯的第一人称视角撰写求生日记,在情感共鸣中理解生命关怀主题。延读阶段则搭建文本与现实的对话桥梁,设计寻找身边的夏洛主题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记录现实生活中的互助故事。这种强调身体参与、情感投入、思维激活的情境建构方式,为整本书阅读教学提供了新的实践范式。
二、引导深度参与,提升能力
(一)设计多元活动,让阅读真实发生
整本书阅读需要持续性的参与机制。研究表明,当学生每周参与结构化阅读活动时,其文本理解能力可提升 40% 以上。教师应建立输入 - 加工 - 输出的完整链条,通过三类活动促进深度阅读。读书交流会可采用3-2-1 模式:学生分享 3 个精彩段落、2 处阅读困惑、1 个生活联想。四年级在共读《窗边的小豆豆》时,教师发现学生对巴学园教育方式产生激烈辩论,顺势引导撰写《如果我当校长》的短文,既锻炼表达能力,又深化文本理解。阅读竞赛可设置最佳提问奖、细节发现者等特色奖项,避免简单比速度。
(二)构建方法体系,为阅读架设阶梯
建立科学有效的阅读方法体系需要立足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形成螺旋上升的能力培养阶梯。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可采用三色标注法指导学生在童话类文本阅读中,用红色标注人物动作、蓝色标注环境描写、绿色标注精彩对话,通过色彩刺激强化语言敏感度。这种方法经过一学期的持续训练,能显著提升学生对文学语言的感知力和积累量。进入中年级后,应重点培养对话式批注能力,要求学生在文本空白处完成三类笔记:对存疑内容打问号并简单记录困惑,对引发联想的段落画波浪线并关联生活经验,对精彩语句画五角星并尝试仿写。例如在阅读《草房子》时,学生往往能在纸月被欺负的描写旁自然联想到校园人际关系,这种情感共鸣正是深度阅读的重要标志。针对高年级学生,则需要建立三维分析法:用树状图梳理故事情节发展,用对比表格分析人物形象特征,用时间轴把握历史背景脉络。以《城南旧事》阅读为例,指导学生制作成长双轨图,左侧记录英子的生活事件,右侧对应其心理变化,既能把握小说叙事结构,又能培养辩证思维能力。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这些方法应根据文本体裁灵活组合,比如阅读科普读物时,可先用符号标注法提取关键数据,再通过流程图还原科学原理,最后用概念图整合知识体系,形成从信息提取到逻辑建构的完整思维链条。这种阶梯式方法体系的建立,能确保学生在不同学段获得适切的阅读支架,最终实现从学会阅读到通过阅读学习的质变。
三、促进素养内化,实现目标
(一)设计反思活动,推动阅读成果转化
教师需要设计结构化反思任务,帮助学生将零散的阅读体验转化为系统认知。传统的读书报告容易流于形式,可以改进为3-2-1 反思法:要求学生记录三个印象深刻的情节、两个引发的思考、一个生活联系。比如教师在《夏洛的网》阅读单元中,让学生用这种格式制作蜘蛛网式反思卡,将核心内容写在蛛网中心,延伸思考写在辐射线上。这种可视化呈现方式既保留了学生个性表达,又确保了反思深度。或者使用阅读存折,学生每周记录阅读页数时需同步填写智慧银行栏目,积累从书中获得的新知。这些做法把抽象的内化过程变得可操作、可检测。
(二)开展学科融合,拓展阅读价值维度
在开展学科融合阅读时,应采取更符合实际教学场景的渐进式整合策略。以《昆虫记》为例,语文教师可先组织两周的文本精读,待学生建立基本理解后,再与科学教师协商安排一次“校园昆虫观察日”活动,将科学探究自然融入阅读延。对于《唐诗三百首》这类人文经典,可采用 1+X 模式,即以语文课堂的诗歌赏析为核心(1),每月安排 1 次与音乐或美术课的联动活动(X),如学期中穿插 2 次古诗吟唱工作坊或 1 次诗画创作展。这种分阶段、有主次的实施方式既保持了学科特色,又避免了多头指导的混乱。
结论
整本书阅读是提升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通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深度参与阅读活动、促进学生素养的内化,能够有效实现整本书阅读与核心素养培养的融合。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 马赫然 . 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家庭阅读环境对阅读能力的影响:阅读动机与阅读焦虑的中介作用[D]. 成都医学院,2024.
[2] 杜秀秀 . 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优化策略 [J]. 华夏教师 ,2025(9):102-104.
[3] 陈星宇 .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 [J]. 小学阅读指南 ,2025(12):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