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六个必须坚持”:引领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的基本遵循

作者

林燕清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重庆 400715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1] 思想政治教育叙事作为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通过故事化表达、情境化建构与价值化引导,将抽象的政治理念、道德规范转化为融合生活场景与情感体验的教育实践活动。既包含对宏大叙事的解构与重构,也涵盖对日常生活中价值共识的提炼与升华,其核心在于通过叙事认同实现价值认同,在情感共鸣中完成思想引领。当前,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思想政治教育叙事承担着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阐释中国道路的时代使命,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叙事创新提供了根本遵循,而“六个必须坚持”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更是从价值立场、精神风貌、实践路径等层面构建了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的理论框架。

一、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坚守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的价值立场

立场,是人们观察、认识和处理问题的根本立足点。任何不为人民谋福祉的理论,都缺乏生命力。在思想政治教育叙事中,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首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叙事导向。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根本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价值原点,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的逻辑起点。教育者选取叙事内容时,应聚焦人民生活实践。用人民的语言讲述人民的故事,让人民成为叙事的主角。可以讲述“时代楷模”黄文秀放弃大城市工作机会,扎根脱贫攻坚一线,用生命诠释责任与担当的故事,让受教育者直观感受到基层工作者为人民幸福奋斗的精神,认识到自身与人民利益紧密相连,激发为人民服务责任感。同时,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还要求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叙事过程中,不断倾听人民的声音,了解人民的诉求,及时调整和改进叙事策略,确保教育内容与人民的需求相匹配。

其次,持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叙事应当聚焦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渴望,积极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叙述乡村振兴战略中农村产业的兴起、生态环境的改善以及文化生活的繁荣,生动描绘出美好生活的蓝图,从而引导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美好生活是通过不懈奋斗得来的,从而激励他们为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而努力拼搏。最后,加强人民群众的主体参与度。人民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的受益者,更应成为参与的主体。鼓励受教育者分享个人或他人的奋斗故事、成长经历,使他们从倾听者转变为讲述者,增强受教育者的参与感和归属感。

二、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彰显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的精神风貌

坚持自信自立,自信体现在对马克思主义的笃信坚守、对方向道路的一以贯之中,自立体现在我们党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创造的伟大业绩中。首先,自信自立源于对马克思主义的笃信坚守。在思想政治教育叙事中,深入阐述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可通过对比不同社会制度下应对重大危机的表现,在 2008 年的全球金融危机中,中国凭借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迅速稳定经济,展现出强大韧性,凸显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讲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历程,从李大钊等先驱传播马克思主义,到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伟大成就,让受教育者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掌握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始终保持走中国特色道路的坚定信念。思想政治教育叙事要大力弘扬“四个自信”。讲述中国高铁从引进消化吸收到自主创新,成为中国名片的故事,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不同历史时期对国家发展的引领作用,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集中力量办大事、高效组织动员等方面的显著优势,彰显制度自信;讲述敦煌莫高窟、故宫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瑰宝的保护与传承,以及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展现文化自信。基于此,让人们真正理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2]

最后,培育独立自主的精神品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类历史上,没有一个民族、没有一个国家可以通过依赖外部力量、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实现强大和振兴。”[3] 独立自主是中华民族精神之魂,是我们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走自己的路,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4] 在全球化背景下,培育受教育者独立自主精神品格至关重要。讲述钱学森冲破重重阻力回国,为中国航天事业奠基的故事,激励受教育者树立爱国情怀和独立自主意识。在教育实践中,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学习,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在国际交流中,既积极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又保持自身文化特色,展现中国青年的自信与担当。

三、必须坚持守正创新,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的本质要求

守正方能不偏不倚,创新才能把握未来。其一,坚持守正能够筑牢叙事根基。守正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叙事坚守基本原则和正确方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保叙事内容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讲述党史故事时,准确解读党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决策,如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等,传承红色基因。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特点设计叙事内容和方式。其二,保持创新能够激发叙事活力创新是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的动力源泉。利用新媒体技术创新叙事形式,制作微视频、H5 互动页面等,增强吸引力。通过前沿技术还原革命历史场景,让受教育者身临其境感受革命先辈的奋斗历程。结合时代热点创新叙事内容,针对网络流行文化、社会热点事件进行正面引导。如针对 躺平、佛系等网络热词,讲述奋斗者故事,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观。采用互动式、体验式叙事方式,开展角色扮演、辩论会等活动,提高受教育者参与度,激发学习兴趣和思考热情。

守正与创新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创新叙事形式和内容时,始终坚守正确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例如,利用短视频平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叙事,既要保证内容的真实性、科学性和思想性,又要运用新颖的拍摄手法和剪辑技巧吸引观众。在开发思政教育 APP 时,融入游戏化学习元素,让受教育者在趣味互动中学习知识,但同时要确保游戏内容围绕核心价值观展开,实现守正与创新的有机统一,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叙事持续发展。

四、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突破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的困境瓶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在思想政治教育叙事中,我们同样需要坚持问题导向,直面现实挑战。[5] 首要的是聚焦现实问题。习近平强调 :“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6] 思想政治教育叙事应围绕社会热点难点,关注社会公平正义问题。针对生态环境保护,结合塞罕坝林场从荒漠变绿洲的实践,分析生态治理的重要性和成效;针对受教育者面临的学业压力、就业焦虑等问题,邀请优秀毕业生分享学习经验和求职技巧,帮助他大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制定应对策略。同时,关注网络沉迷、心理健康等新兴问题,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和专家解读,引导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和健康生活方式。针对人们的思想困惑,在多元文化思潮冲击下,受教育者易产生思想迷茫和价值冲突。通过讲述先进人物事迹解决思想困惑,如袁隆平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为解决全球粮食问题作出巨大贡献,引导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组织专题讨论,针对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潮,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明辨是非善恶。邀请思政专家进行理论解读,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伦理学等角度剖析错误思潮本质,帮助受教育者坚定理想信念,走出思想误区。

最后,建立问题反馈与解决机制。“从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去把握事物,去认识问题、处理问题。”[7] 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叙事实效性,需建立问题反馈与解决机制。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等方式,收集受教育者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对教育叙事的意见建议。针对反馈问题,及时调整叙事内容和方式。当学生反映叙事案例陈旧,可及时更新引入新案例;如果对某种叙事方式不感兴趣,尝试采用其他方式。同时,建立跟踪反馈机制,了解问题解决效果,不断优化教育叙事,确保切实解决受教育者实际问题。

五、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的思维方法

“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8] 需要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去认识问题,立足现实分析发展中的各种因素。第一,系统观念要求构建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叙事体系。在叙事内容上,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党史国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有机整合。设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程主题课程,串联不同历史时期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案例;开展中华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专题教育,挖掘传统文化中的价值元素。在叙事方法上,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如讲授法讲解理论知识,讨论法促进思想交流,案例法增强理解,实践法深化认知。在叙事载体上,整合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活动、网络平台等,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教育生态,使思想政治教育叙事全方位覆盖受教育者生活。

思想政治教育叙事需统筹学校、家庭、社会资源。学校发挥主导作用,优化思政课程设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家庭注重言传身教,在日常生活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如与孩子共同观看红色电影、讨论时事热点;社会 营造良好舆论环境,利用博物馆、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资源,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建立三方合作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交流教育经验和问题,共同制定教育计划。例如,学校与社区合作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家庭参与活动评价,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叙事体系应根据时代发展和受教育者需求动态优化。关注社会发展新趋势,及时将新政策、新成果纳入叙事内容。研究受教育者思想行为变化特点,调整叙事方式和重点,针对新时代的青年特点,增加新媒体运用和互动式教学;对于不同专业学生,结合专业特点设计叙事案例。

六、必须坚持胸怀天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叙事的格局境界

习近平指出:“领导干部要胸怀两个大局,一个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一个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我们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9] 思想政治教育叙事更需要胸怀“国之大者”。在全球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叙事要培养受教育者全球视野。关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讲述国际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案例,如《巴黎协定》的达成与实施;介绍国际公共卫生合作,如全球共同抗击埃博拉疫情的行动。通过这些叙事,让受教育者了解世界形势,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内涵,认识到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开展国际交流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文化交流项目,拓宽国际视野,培养国际合作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胸怀天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叙事要大力弘扬中国精神。讲述中国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伟大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如长征精神、抗疫精神。以抗疫精神为例,讲述中国医护人员逆行出征、全国人民团结一心抗击疫情的故事,展现中国人民的坚韧和担当。讲述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大国担当和中国智慧,如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推动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合作与文化交流,为世界发展贡献中国方案。通过这些叙事,增强受教育者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提升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

思想政治教育叙事应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介绍世界各国优秀文化成果,展示各国艺术、文学、科技成就,引导受教育者尊重和欣赏多元文化。鼓励受教育者传播中国文化,通过留学生活、国际志愿服务等方式,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例如,留学生在国外举办中国文化节,展示中国传统手工艺、书法绘画等;志愿者在国际援助中传播中国扶贫经验和抗疫智慧,促进不同文明相互理解、共同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结语

“历史发展有其规律,但人在其中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只要把握住历史发展大势,抓住历史变革时机,奋发有为,锐意进取,人类社会就能更好前进。”[10]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思想政治教育叙事肩负着的崇高使命。“六个必须坚持”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思政叙事提供了价值坐标与实践路径:坚持人民至上,让叙事扎根生活沃土;坚持自信自立,让叙事彰显中国气派;坚持守正创新,让叙事焕发时代活力;坚持问题导向,让叙事回应现实关切;坚持系统观念,让叙事形成育人合力;坚持胸怀天下,让叙事联通中国与世界。唯有将“六个必须坚持”贯穿叙事全过程,才能构建有深度、有温度、有力度的思政教育话语体系,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注入强大精神力量。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2:46.

[2]中共中央 .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M].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2020:5.

[3]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29

[4]中共中央 .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M].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2021:67.

[5]习近平. 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 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6:14.

[6]中央文献研究室 . 十八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