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学校“需求导向,精准供给”服务模式探究
朱志文
东莞市东城第五小学 523129
引言
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与家庭结构的转变,家庭教育的社会关注度持续上升,国家层面也通过《家庭教育促进法》等政策明确家庭在育人过程中的基础性地位。在此背景下,小学阶段的家长教育指导工作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家长学校作为家庭教育服务的重要载体,其功能不再局限于知识传播与经验分享,而需向个性化指导、协同育人等方向拓展。然而,现实中多数家长学校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滞后于家庭教育的现实需求,存在资源供给不精准、形式僵化、参与热情不足等突出问题。为有效破解这些制约因素,需重新审视家长学校的服务逻辑,从“供给主导”向“需求导向”转型,并构建“精准供给”的内容与路径体系。通过深入挖掘家长在不同教育阶段、育儿理念、家庭背景下的差异化需求,构建动态响应机制,推动家长学校服务体系的科学化、系统化和效能化发展。
一、小学阶段家长教育需求的新变化
随着社会发展和育儿观念的多元化,小学阶段家长的教育需求已呈现出明显的结构性变化。一方面,家长对孩子学业成绩的关注逐渐拓展至心理健康、行为习惯、社交能力等多维育人目标,家庭教育诉求更加全面具体。另一方面,家长群体的知识结构、信息获取方式、教育焦虑程度等也高度分化,使得传统统一化、灌输式的家长学校模式难以有效覆盖个体差异。此外,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传播方式不断演变,家长对于教育服务的接受方式也更加倾向于灵活、便捷、互动性强的形式,尤其是在年轻一代家长群体中表现尤为突出。
这一变化表明,家长学校必须基于“真实需求”而非“经验假设”来设计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只有紧跟家长教育需求的结构转型,才能构建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服务供给体系。而这要求教育管理者与教师群体对家长教育的动态诉求形成持续监测机制,借助数据分析与实践反馈,不断迭代服务内容,从而为家长学校实现内容更新与方式革新提供数据支撑和价值引领。
二、家长学校课程内容与形式的精准匹配路径
家长学校要实现精准供给,关键在于构建科学的课程内容体系与多样化的实施形式,使内容设置既有深度又有温度。课程内容应围绕家长最关心的问题展开,涵盖家庭教育理念、亲子沟通技巧、学习习惯培养、心理发展规律等方面,并与小学阶段学生成长的具体特征紧密衔接。更重要的是,课程设计要根据家长群体的分类特征进行差异化处理,例如针对一年级新生家长、高年级学业压力阶段家长等提供分层服务,实现内容的精准投送。
在教学形式上,传统集中面授模式难以满足快节奏生活下家长的时间安排,应积极引入线上与线下融合、同步与异步结合的混合式培训方式。例如,可以在常规线下课堂基础上设立家庭教育微课、音视频资源包、家长交流社群等形式,提升学习的便利性与参与度。同时,鼓励教师根据班级学生发展需求设置“定制化”专题课程,增强家长学校的服务个性化程度。只有课程内容与形式共同适应家长多元化、碎片化的学习方式,才能真正实现家长教育的精准触达与深度转化。
三、需求导向下的服务组织与运行机制创新
以需求为导向构建服务模式,不仅要调整内容,还要在运行机制上做出系统优化。首先,应建立常态化需求调研机制,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家长座谈等形式,动态掌握家长在子女教育中的焦点问题、困惑领域与学习意愿,形成家长教育“需求画像”,并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家庭背景加以分类分析。在此基础上,整合教育专家、心理咨询师、资深教师等资源,构建以专业支撑为核心的课程开发团队与讲师库,实现供给侧与需求侧的精准对接,为家长提供更具个性化与实效性的教育支持服务。
其次,在组织方式上,可依托学校德育处或家委会等平台,形成“学校主导 + 教师引导 + 家长参与”的多元协同机制。通过建立家长学校指导委员会、设立班级家长教育联络员等方式,形成信息收集、课程设计、实施反馈的闭环机制,增强家长学校的协同力与自组织能力。此外,要健全过程管理与动态调整机制,对培训过程的参与率、满意度、知识转化情况进行跟踪评估,结合数据结果进行系统化分析,及时根据反馈调整课程内容与实施策略,推动家长学校服务实现持续优化与良性循环,真正形成机制灵活、内容贴近、运行高效的教育支持体系。
四、服务效能提升的评价体系构建策略
精准供给的核心在于效能可控,而效能的保障则需要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作为支撑。当前家长学校评价多以形式性指标为主,如参与人次、活动次数等,忽视了服务质量与学习成果的真实体现。为此,应从效果导向出发,构建以“感知—行为—结果”为主线的多维评价体系。首先,评价维度应涵盖家长满意度、知识掌握程度、亲子关系改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等方面,形成定性与定量并重的复合评价指标。其次,评价方式应多样化,既包括传统的问卷调查,也应引入家庭教育成果展示、个案访谈、跟踪观察等方法,全面呈现家长参与后的成长路径与影响成效。
更进一步,应将评价结果用于优化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调整服务策略,实现数据驱动下的精细化管理。学校层面可定期发布家长教育质量报告,引导家长学校从“办活动”转向“建机制”,从“传授知识”转向“激发成长”,真正发挥家长学校在构建现代家庭教育体系中的功能价值。唯有如此,才能实现以评促改、以评促优,为家长教育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五、结论
“需求导向,精准供给”的家长学校服务模式,是适应家庭教育现代化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与家庭教育密切互动的重要时期,家长学校要真正发挥桥梁作用,就必须跳出传统思维模式,立足家长真实需求进行内容设计与机制构建。本文从教育需求变化、内容供给策略、组织机制创新到评价体系优化,提出了一套系统化改进思路。未来,家长学校的发展应更加注重教育服务的柔性供给与系统支持,在专业化、个性化、数据化方向上不断探索,推动家校共育在机制上落地、生效上深化,从而实现学生成长、家庭进步与学校发展的多重共赢。
参考文献:
[1] 高银尉 . 小学生家长的家庭教育指导需求与供给研究 [D]. 云南师范大学 ,2024.DOI:10.27459/d.cnki.gynfc.2024.001192.
[2] 刘存芳 . 小学家长学校发展困境及优化路径研究 [D]. 华中师范大学 ,2024.DOI:10.27159/d.cnki.ghzsu.2024.002045.
[3] 肖静 .“双减”背景下小学课后服务供给质量分析及管理策略 [D]. 江西农业大学 ,2024.DOI:10.27177/d.cnki.gjxnu.2024.00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