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如何落实“增值评价”的探究
赵铁军
辽宁省大连瓦房店市文化小学 116300
引言
古诗词凝聚着中华千年智慧,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培育学生语言功底、审美情趣与文化认同的关键载体。但在当下教学实践里,古诗词评价常以期末试卷分数一锤定音,仅关注背诵默写等知识层面,忽略学生对诗词意境的感悟、思维的拓展。这种“一刀切”的评价方式,既无视学生学习基础的差异,也未能追踪学习过程中的点滴进步。而增值评价立足学生个体成长,通过纵向对比学习进展,动态捕捉学生在诗词学习中的能力提升与情感发展,为革新传统评价模式、推动教学提质增效、助力学生全面发展带来了新方向。
一、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评价现状与问题
(一)唯分导向:评价目标的功利性偏差
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领域,部分教师陷入“唯分数论”的误区,将评价目标片面锁定在考试得分上。课堂上,反复要求学生机械背诵默写,逐字逐句深挖字词解释,却鲜少引导学生品味诗词中的意象之美、韵律之妙。这种重知识轻素养、重结果轻过程的评价倾向,使得学生难以真正领略古诗词的文化魅力,更无法实现情感共鸣与价值观塑造,背离了语文教学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
(二)纸笔至上:评价方式的单一化困境
当下的古诗词教学评价,仍以标准化笔试为主要手段,试卷上充斥着字词填空、诗句翻译等固化题型,将灵动的诗词学习异化为枯燥的知识问答。评价过程中,教师几乎包揽所有话语权,学生缺乏自我评价与相互交流的机会,家长也难以参与其中。如此单一的评价模式,不仅忽略了学生的课堂表现、实践能力,更无法展现其在古诗词学习中的思维发展与情感变化。
(三)时滞脱节:评价反馈的低效性瓶颈
在传统古诗词教学评价中,反馈时效性不足的问题尤为突出。学生通常要等到学期末或考试结束,才能得到学习成果的反馈。这种长时间的等待,让学生难以在学习过程中及时发现并纠正问题,错过了调整学习方法的最佳时机。对教师而言,缺乏即时反馈意味着无法根据学生表现灵活调整教学策略,导致教学与评价难以形成有效联动,教学改进的效率大打折扣,评价对教学的促进作用也因此被严重削弱。
二、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落实“增值评价”的策略
(一)分层递进,动态调适:科学锚定增值评价目标
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里,增值评价目标的设定需注重分层推进与动态优化。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通过课堂互动、小组合作等场景,细致观察学生对诗词的理解与知识掌握情况,将学生分为基础巩固、能力提升、拓展创新三个层次。对基础薄弱的学生,从诵读和字词理解入手,打牢学习根基;对能力较强的学生,引导他们深入分析诗词中的修辞、意象,提升文本解读能力;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则鼓励进行诗词改写创作,体会文学韵味。同时,建立月度评估机制,依据学生学习进度及时调整目标,或提升难度,或降低要求并给予辅导,助力学生在古诗词学习中实现个性化成长。
(二)多维突破,立体考评:构建多元增值评价内容
突破传统评价局限,构建多维增值评价体系,才能全面展现学生古诗词学习的成长轨迹。知识技能评价上,跳出背诵默写的框架,开展“诗词意境绘画”活动,让学生用画笔呈现诗词画面,展现个性化理解;组织“诗词文化知识竞赛”,促使学生探索诗词背后的历史、地理与民俗知识,拓宽文化视野。学习过程评价聚焦课堂内外,关注学生小组讨论中的思维碰撞、合作学习时的协调能力,以及课后自主探究的积极性。情感态度评价则通过观察诗词朗诵时的情感表达,阅读学习随笔中的所思所感,了解学生对诗词的热爱程度与文化传承意识,全方位评价学生的古诗词学习成效。
(三)多元协同,趣化情境:创新增值评价模式
为提升增值评价的实效性,需创新评价方法,构建融合多元主体、多样工具与趣味情境的评价模式。改变以往教师主导评价的局面,引入学生与家长共同参与。教师以专业视角分析学生学习成果,提供指导建议;学生通过自评总结学习经验,互评时取长补短,培养思辨能力;家长则反馈孩子在家中的学习状态,分享学习习惯养成过程。
在评价工具方面,借助成长档案袋收集诗词作业、朗诵录音等,记录学习成长;通过学习日志,鼓励学生写下感悟与困惑,深化自我认知;开展诗词朗诵比赛、创作展览、情景剧表演等活动,全面考查学生素养。同时,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诗词大闯关”游戏,将知识融入趣味挑战;模拟“古代诗词雅集”,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展现学习成果,使评价兼具教育意义与趣味性。
(四)精准反馈,双向赋能:深化评价结果应用
要达成“以评促教、以评促学”的目标,强化增值评价结果的反馈与应用是重中之重。教师可灵活运用多种反馈方式,课堂上即时点评学生的表现,课后开展一对一交流,还能通过个性化书面评语传递评价信息,让学生及时、准确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反馈时,注重结合学生个体表现,对在诗词背诵上有进步的学生,可称赞其“吐字清晰,韵律感十足”;对诗词赏析薄弱的学生,推荐《小学古诗词深度解析》,并指导其从分析诗词意象、梳理情感线索开始学习。教师还需深入分析评价数据,若发现学生对边塞诗理解不深,可引入历史纪录片,组织角色扮演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创作背景;若学生在诗词创作方面有天赋,则开设专题课程,提供展示平台。通过这种双向互动和动态调整,促进评价与教学相互推动,助力学生核心素养不断提升。
三、总结
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推行增值评价,是契合教育改革、提升教学品质的关键之举。通过分层设定贴合学生实际的评价目标,构建涵盖知识技能、学习过程与情感态度的多元评价体系,运用多主体协同、多样化工具及趣味情境创新评价方法,并强化评价结果的反馈与应用,能够有效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助力学生在语言、思维、审美等多维度全面发展,让教学评价体系更趋完善。但实际操作中,评价指标难以精准量化、教师评价专业能力不足等问题依然存在。后续,需持续深化增值评价研究,细化评价标准,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提升教师评价素养,充分释放增值评价在古诗词教学中的效能,为培育兼具文化底蕴与创新思维的新时代人才筑牢根基。
参考文献:
[1] 韩春波.“探究如何更好地进行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第三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论文集 2016.
[2] 李欣娜.“优化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效果的探究.”教师博览:下旬刊10(2013):1.
[3]许成菊.“深度学习理论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及优化策略探究.”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16(2024):49-51.
本文系大连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增值评价”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作用研究》,课题立项号ND2024081 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