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协同育人视角下小学道德与法治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路径探索

作者

喻芳

黔江区民族小学 409000

小学道德与法治推动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心理健康教育推动心理韧性的培育,必然要求二者融合以实现协同育人,可弥补单一教育的缺陷,现今融合存在课程分散、方法刻板等情形,不仅影响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 , 而且影响了学生整体综合能力的提升 , 更造成了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成果与预定教育目标相差甚远 , 要探索成体系的路径,带动学生品德跟心理协同前行,夯实成长根基,就必须在教学阶段做出创新性尝试和改变,促进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全面发展。

一、课程内容重构,搭建道德认知与心理发展共生框架

作为融合基础的是课程内容,得打破学科所设的壁垒,挖掘道德与法治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相互关联,营造共生协同格局,道德认知发展凭借心理机制达成,诸如共情能力影响着道德判断;道德情境是滋养心理品质培养的沃土,二者逻辑彼此嵌合。

就“关爱他人”教学这一情况举例,道德与法治课程点明关爱为美德之事,能把共情心理培育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起始呈现道德案例——“小明助力生病同学补习”,引领学生从道德维度剖析关爱的意义;再过渡到心理视角上,设置“要是你处于生病同学的境地,感受怎样”的情景,引导学生进行共情体验,以道德案例承载心理层面的体验,以心理活动深化道德认知,实现内容携手共生。

课程内容重构需梳理双学科知识点的关联,以道德主题充当载体,混入心理成长素材,助力学生在道德研习中健全心理,于心理发展进程中强化道德认知,架构起彼此支撑的育人体系。

二、教学方法创新,创设知行合一沉浸式融合课堂

教学方法为融合的一座桥梁,应舍弃单一说教方式,采用沉浸式与体验式的方式,推动知识实现向行为的转化,建构主义认为情境对学习有支撑功效,道德与法治实践上的导向及心理健康教育的体验特性,与沉浸式教学相契合,带动知行达成一体化。

若以“情绪管理”教学来讲,道德与法治教学要求学生按照道德规范合理表达情绪,心理健康教育以情绪调节方法(心理技能)为聚焦点,搭建“校园冲突情形”:值日之事引发了两名学生的争吵,先安排学生以小组形式扮演角色,觉察愤怒、委屈等情绪变化;然后引导从道德范畴去分析冲突造成的危害;最后共同研讨交流,用“深呼吸冷静法”“换位思考沟通法”攻克问题,借助沉浸式情境把道德要求和心理技能串联起来,让学生借由体验掌握知识、履行规范。

教学方法创新需把双学科目标作为立足处,打造既真实又多元的情境,促使学生在角色代入、难题解决里,实现道德实践跟心理调适能力同时提升,营造知行相契的一体化课堂。

三、评价体系优化,构建多维动态素养发展评估机制

评价堪称融合的“引导指挥棒”,需突破单一分数评价的桎梏,建立多元、灵动的评价体系,包含道德作为、心理品质范畴,发展性评价跟小学教育育人规律相吻合,可全程跟踪学生品德与心理的成长踪迹,为融合教学的反馈与调整给出凭据。

以学期所做的评价为例,设置“道德实践 + 心理成长”两个维度,从日常关爱他人、依规行事等行为可判断道德实践程度;心理成长关切情绪把控、挫折应对等心理韧性维度,采用“成长档案袋”动态记录:收集“帮助同学”这类道德事迹的文字资料、“克服考试焦虑”的心理反思日志。期末施行“情境复现评鉴”,像设置“同学嘲笑自己,怎样去应对”的场景,查看学生在道德层面的回应,多维数据统筹整合,精准估量融合教育成效。

若要优化评价体系,需打破静态单一的评价模式,涉及行为表现、心理状态等多个维度范畴,采用动态跟踪、情境再现等手段,全面评定学生融合素养的发展水平,为教学改进与学生成长增添活力。

四、资源协同整合,打造家校社一体共育支持网络

融合教育的开展需多元资源,关键在于家校社的协同配合,生态系统理论突出个体发展受环境交互作用影响这一要点,来自家庭的情感助力、学校给予的专业引领、社会实践的多样情境,一同搭建起德育与心育融合的支撑网络。

例如,学校可牵头搭建平台:开办“亲子道德心理课堂”,诸如共同探究“家庭责任与情绪沟通”,家长分享养育孩子的心理经验,孩子诉说学校道德实践情形;合作创建“道德实践基地”,发起“社区环保活动”,引领学生在服务里践行道德。

学校聚合专家之力,向家校社供给融合教育的相关指导,以邀请心理专家、德育工作者开展讲座为例,实现育人理念与方法的统一。通过这种方式更加全面和专业的推进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进步。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给予学生更加专业的学习建议,推进小学生德育与心育全面健康发展。

五、结语

实现小学道德法治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是协同育人极具价值的探索,依靠课程重构筑牢内容基石,激活实践的活力,以评价优化为导向,明晰成长方向,以资源整合来延展育人场域,多要素驱动,可形成互融互促的育人生态格局,往后需不断拓展实践,助力融合教育更精准适应学生诉求,向小学阶段品德构建与心理成长输入持续动力,助力学生成为道德卓异、心理强毅的新时代少年,进而推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 [M]. 人民教育出版社,2021:89-105.(从心理发展规律,支撑心理教育与道德教育融合的年龄特征分析)

[2]《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 年版)》[S]. 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20-30.(明确道德与法治课程目标、内容,是课程重构依据)

[3] 刘家访。教学方法变革的文化逻辑 [M]. 教育科学出版社,2020:67-83.(从教学方法理论层面,支撑教法创新的文化与实践逻辑)

[4] 周仕德。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路径 [J].求知导刊,2021 (32): 65-66.(阐述课程融入的具体方法,助力课程内容重构与教学方法创新)

[5] 李琳。心理健康教育与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融合的研究 [J]. 天天爱科学 ( 教育前沿 ), 2022 (08): 113-114. (聚焦学科融合要点,为融合实践提供案例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