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柏坡精神赋能乡村红色教育
张绍娟 陈静 王二龙
1. 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老龄工作服务中心 050400;2. 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红十字会 050400;3 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交通运输局综合执法大队 050400
在乡村发展的期间,红色教育意义重大。它是对历史的铭记与传承,是激发乡村内在活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精神支柱。目前乡村红色教育面临诸多困境,形式上只是依赖单向的信息灌输,如传统讲座、展板展示等方式,群众参与积极性和主动性严重不足,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内容与群众生活的联系未达紧密程度,未能充分去挖掘西柏坡时期“军民鱼水情”等生动故事。且未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机制,活动往往呈现出“一阵风”态势。西柏坡精神作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其所蕴藏的“两个务必”“赶考精神”等,若能顺利实现融入乡村红色教育,可为打破现存困境的壁垒提供新思路与强大动力。
一、西柏坡精神内涵挖掘与故事化重构
西柏坡精神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其秉持的“人民至上”理念,经过土地改革、军民互助等一系列历史实践,呈现党和群众的血肉依存,能助力村民树立集体主义价值理念。“两个务必” 所引领的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精神,对乡村青少年品格塑造意义重大。乡村振兴中,青少年是关键力量,这种精神可培养他们面对困难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品质,可作为造就乡村青少年坚韧品格的重要教材[1]。西柏坡时期呈现的“团结协作、敢于斗争”精神特质,与乡村振兴进程中攻克难关的实际需求高度契合,乡村发展面临各种挑战,该精神能为村民提供精神指引,激励团结一心、敢于斗争,共同为乡村发展努力。
“村口故事会” 聚焦 “讲好西柏坡故事” 为核心要点,通过三阶段实施,组织故事挖掘小组,深入西柏坡纪念馆、档案馆,通过整理老人口述故事等方式,筛选20个群众参与过的历史事件,撰写浅显易懂的《西柏坡群众故事集》。这些故事真实还原历史场景,生动展现西柏坡精神内涵。之后按自然村开展活动。每周举办“故事会擂台赛”,村民轮换担任主讲人员。主讲人员用方言搭配生活案例叙述,这种贴近生活的讲述方式让故事更具亲和力,引发村民情感共鸣,使村民更易接受教育意义。最后阶段,实行“故事传播积分制”。设立积分奖励机制,优秀故事宣讲员可凭积分兑换各类生活用品。这一机制激发村民参与故事传播的积极性,形成良好传播氛围,让更多人了解西柏坡故事,传承西柏坡精神。
“沉浸式情景剧”开发分三个阶段推进,起始阶段主要联合高校戏剧专业团队,以《磨盘旁的决议》《土改分田到我家》等等代表性历史事件为蓝本撰写剧本。高校戏剧专业团队具备专业编剧能力和对历史的深入理解,能在尊重历史真实面貌基础上,进行艺术化加工创作,使剧本更具观赏性和教育性。在真实事件基础上将故事内容丰富呈现,可以很大程度提升村民的学习兴趣。
第二步,招募村里的居民做演员,借助“老行家引领新行家”的培训途径,让有表演经验或对历史有深入了解的村民带领新加入村民排练。在丰富剧本内容的加持下,老行家借助自身的表演经验和了解会有不同呈现,能够扮演出不同的风格,吸引更多村民主动参与,这不仅提高村民参演积极性,还保证演出质量,实现参演率达 50%。
第三步,实现互动机制的革新,设计“角色卡牌”,观众可随机抽取农民、战士等相关身份,依靠现场决策推动剧情发展。这种互动方式打破传统观演模式界限,让观众更深入参与剧情,增强体验感和对西柏坡精神的理解,能够使西柏坡精神更加深入人心。通过深入挖掘西柏坡精神内涵,并进行故事化、情景化重构,丰富乡村红色教育的内容,创新教育形式,为后续的群众参与和教育成果转化奠定坚实基础。同时,通过探索红色教育与乡村治理、产业发展的联动路径,形成“教育赋能—群众受益—反哺教育”闭环。充分发挥红色教育在乡村发展中的引领作用,促进教育与经济、治理的良性互动,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
二、群众参与模式构建与行动实践
为提高群众在乡村红色教育中的参与度,构建三大平台,构筑多维度参与网络。“星火宣讲团”主要由返乡大学生和退休教师组成,他们文化素养高且热情。在开展教育过程中,能够熟练应用各种先进技术方式。比如,采用像“田间课堂”“夜校讲座”这样的形式,让村民在参与中也不影响劳作,年均举办宣讲活动500多场。这些形式贴近村民生活和工作实际,很大程度方便了村民参与。在“田间课堂”,宣讲员结合田间劳作场景,讲述西柏坡时期军民一起劳动、艰苦奋斗故事,让村民深刻理解西柏坡精神内涵。这种将教育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方式,使红色教育不再是抽象的理论,而是具有了具体可感的现实意义。
“赶考文艺小分队” 把如秧歌、快板的非遗形式融合起来,编排如《赶考新征程》等原创节目外,编排注重将西柏坡精神与非遗形式结合,既传承弘扬非遗文化,又传播红色教育。还在实践探索时拓展出更丰富多样的群众参与场景。例如在2025 年 “五一” 期间,石家庄市平山县岗南镇举办的文化演出活动中,300 余名队员手持彩扇、花伞跳起欢快的秧歌,《唱起来跳起来》《瞧我这眼神》等秧歌舞与《山丹丹花开红艳艳》《欢天喜地唱新歌》等红歌的演出交相辉映,形成以“移动舞台”为特色的巡游模式,吸引诸多观众自发加入队伍,实现红色教育与民俗文化深度契合。
“文艺小分队 +” 模式拓破传统演出的边界,开发以“红歌盲盒”“秧歌剧本杀”为主的新型文艺产品,把西柏坡历史事件转化成互动玩法。“红歌盲盒”通过抽取盲盒卡片,让参与者了解不同红歌背后的西柏坡历史故事;“秧歌剧本杀”让参与者在角色扮演和剧情推进中,深入体验西柏坡时期历史情境。搭建“文艺 + 电商”的直播矩阵,在演出期间嵌入“西柏坡精神小米”“土布文创”的售卖链接,村民可获得10%的销售分成[2]。这样不仅丰富红色教育形式,为村民带来经济收益,提高参与积极性,还既传播了西柏坡精神,又促进了乡村经济发展,实现文化与经济的有机结合。
在传播上,建立“线上打榜+线下巡演”的联动机制,如2025年5月2日“红色音乐广场”活动中,岗南镇星火合唱队等多支队伍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革命人永远是年轻》等经典红歌致敬历史,全场观众挥舞手中国旗,共同合唱。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培育若干“红歌”“秧歌”文艺小分队,实现 23 个乡镇巡演全覆盖。通过文艺小分队的巡演,传播红色文化,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升乡村文化氛围。通过“红歌直播助农”“秧歌体验课”等模式,带动参与农户增收。实现红色教育相关文旅收入占县域旅游总收入比重,推动乡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在短视频平台上发起#我为西柏坡代言#相关话题,引得超十万网友参与活动,实现红色教育破界传播效果。也可以助力推广有关“西柏坡精神”“平山红”“平山大秧歌”等文化汇演的直播间,支持村民参与打榜、评论,提升西柏坡精神人气值。探索 VR 秧歌教学系统,实现革命场景虚拟复现,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丰富红色教育体验。或者,开发西柏坡精神系列文创产品,如红歌 U 盘、秧歌主题剪纸套装等;编写《平山红色民歌集》乡土教材及配套教学视频。通过实体产品的开发,传承和传播西柏坡精神,丰富乡村文化产品供给。
从已有实施经验可以看出,群众参与的动力主要源自于情感与利益两方面。群众参与的兴趣度主要是由内心情感和利益驱动决定,采用“红色家谱”“村史长廊”等文化载体,催生村民对本土红色文化的认同心理。“红色家谱”记录家族革命先辈事迹,让村民了解家族与革命历史的紧密联系,可以让其明白自身家族先辈的付出,让其提升爱国主义精神;“村史长廊”通过图片、文字展示村庄发展历程和革命故事,增强村民归属感和自豪感,能够让村民加强自身与村庄革命精神的联系。搭建“教育积分银行”体系,投入活动可累积积分,实现医疗补贴、景区门票等福利的兑换,也能把积分变成信用社贷款的信用额度。实施“红色之星”年度评选项目,获奖人具备优先参与文旅项目分红的资格。在这样关涉到自身切身利益背景下,村民会积极参与到红色文化中。这些措施从情感和利益两个维度激发群众参与乡村红色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广泛参与、共同推进的良好局面。
三、多维赋能与教育成果转化
实现“红色乡贤”培育可借助“选、育、用”三位一体机制,先由村民民主选出政治觉悟高、文化底蕴深的“红色乡贤”候选对象,确保选出对象得到村民认可和信任。之后,开展“西柏坡精神传承者”主题培训,提升其开展理论宣讲及文化传播的水平。邀请专家学者、革命先辈后代等授课,提升其理论宣讲及文化传播水平。培训内容包括西柏坡精神内涵解读、宣讲技巧、文化传播方法等,使“红色乡贤”更好承担传承传播责任。成立“乡贤工作室”,赋予其解决纠纷、开展文化活动等工作职能。凭借树立身边模范,引导村民将西柏坡精神转化成日常行为守则,造就“人人比拼当乡贤”的良好风气,增强乡村文化的软性实力。例如“红色乡贤”张某利用“乡贤工作室”,以西柏坡精神中的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理念调解邻里纠纷,促进乡村和谐稳定。
把“红色教育 + 产业融合”当作经济赋能的路径,全新推出“红色研学贷”金融产品,将贷款额度与红色教育积分相挂钩,为农户累计发放超5000万元创业贷款。这为农户创业提供资金支持,激励其参与红色教育活动。同时,可以开发1条省内精品研学路线,吸引更多游客和学生前来学习体验。形成“传统文化活动 + 红色教育”乡村振兴案例,为其他地区提供借鉴和参考,推动乡村红色教育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也可以推出以“西柏坡精神主题民宿”“红色农耕体验园”为代表的文旅项目,助力周边农户实现年均增收3.2万元。构建“红歌直播助农”品牌,把文艺演出和农产品销售结合起来,2025年实现线上销售总额超2000万元,实实在在让红色教育成为乡村振兴的“经济驱动力”。
教育成果转化可借助三大路径达成,从文化维度出发,把西柏坡精神融汇进村规民约,形成别样治理模式。例如某村在村规民约中规定,村民要传承弘扬西柏坡精神,互帮互助、勤劳致富,将西柏坡精神融入村民日常生活,规范行为。就经济途径而言,以红色教育为支撑,发展“订单农业”“红色文创”等产业项目,搭建“教育 - 消费 - 生产”的闭合回路。“订单农业”根据市场需求生产红色文化特色农产品;“红色文创”开发与西柏坡精神相关文创产品,如纪念品、手工艺品等。搭建“教育 - 消费 - 生产”闭合回路,实现经济与教育良性互动。从社会层面路径而言,依靠“红色志愿服务”促进文明乡风形成,增强乡村治理成效。组织村民成立红色志愿服务队,开展关爱孤寡老人、环境卫生整治等志愿服务活动。活动中传播西柏坡精神,增强村民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提升乡村文明程度,增强治理成效。目前已打造出“岗南模式”“柏里水乡”等典型个例,实现红色教育从“精神驱动”到“全面振兴”的转化,为全国革命老区发展输送可复制经验[3]。
四、创新理论与评估体系构建
为有效推动乡村红色教育的实施,创设了“红色教育民俗化”理论。这一理论将红歌与秧歌、腰鼓等进行了分层阐释,分别是以歌词或者动作方式呈现的符号层,以革命故事呈现的叙述层,以精神内核体现的价值层。通过开展这种分层理论,能够更深入体现传统艺术形式在红色教育中的作用。通过层次体系的实施可以使红色教育更加系统性的融入民俗文化中,从而实现红色教育和民俗文化的有效融合。基于文化认同和经济激励对群众持续参与度的交互影响,提出参与动机因素理论,可以发现单一的文化认同和激励方式不能长期保证群众持续参与,不能长久的开展乡村红色教育。只有当情感因素与理性因素形成协同作用时,才能强化群众的长期文化认同,从而使其稳定的参与。这一理论的建立不仅为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实践的开展提供了更多的思路。
在构建红色文化活力指数中,我们从三个维度对乡村红色文化的发展进行评估,即传承力、创新力和带动力三方面。传承力是由非遗文化传承人以及青年参与率的数据指标决定的,能够直接反映出乡村红色文化的实际传承情况。创新力是以创新红歌的秧歌剧目开展的数目指标决定的,通过创新数量和质量可以直接体现乡村红色文化的创新发展情况。带动力则是由文化活动衍生出来的文旅收入占比决定的,能够直接体现出红色文化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通过以上三方面的指数,可以更加客观的对乡村红色文化的发展状况进行评估,能够为乡村红色文化的发展策略的制定提供更多准确的科学依据。除此以外,我们还从西柏坡精神教育效果进行了评估。通过构建西柏坡精神教育效能评估量表,分析红色文化的群众覆盖率、群众自发创作的红色文化作品数量、村民对“两个务必”等精神内涵的认知、以及青少年的返乡就业率等。这一评估量表的应用有助于发现西柏坡精神赋能乡村文化发展中的优势和不足,为动态调整推广方向,优化教育实施路径提供科学参考。
总结:
本文以“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为中心理念,采用多种契合乡村氛围的形式,把西柏坡精神渗透进乡村红色教育。凭借“精神引领—群众参与—多维赋能”的设计与实践操作,在文化范畴激活西柏坡精神内涵,让它成为村民遵从的价值准则。本文提出“红色教育民俗化”理论框架、构建“红色文化活力指数”(RCI)以及“西柏坡精神教育效能评估量表”等创新举措,为构建有温度、可持续的乡村红色教育范例提供创新思路和实践方案。最终,为全国乡村红色教育以及革命老区的发展提供一套“可复制、能落地、有温度”的红色教育赋能方案,助力乡村实现全面振兴和红色基因的传承与弘扬。在治理工作里促进乡村社会活力提升,给全国乡村红色教育及革命老区的发展供给可借鉴的创新赋能方案和路径。
参考文献:
[1]杨博文,邢榕瀚.西柏坡精神对伟大建党精神的贡献研究[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 2025, 27(3):31-35.
[2]罗永忠 张靖怡.西柏坡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炎黄地理, 2023(11):68-70.
[3]王英锴.以西柏坡精神培育时代新人的路径研究[J].时代人物, 2024(32):0052-0055.
[4]吴华.新时代青年教育思想与西柏坡精神蕴含的多维育人理念[J].才智,2022,(31):5-8.
[5]王彦坤,王晨阳,尹渊.西柏坡精神研究与传播举措选择[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34(03):1-6.
[6]袁红爽.把西柏坡精神融入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J].中国农业综合开发,2021,(08):55-57.
[7]张小娟.西柏坡精神的思想内涵及其时代价值[J].中国军转民,2025,(02):204-206.
[8]罗玉辉,牛春阳.西柏坡精神赋能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内在机理及现实路径[J].城市学刊,2024,45(03):64-69.
本文为2025年石家庄市西柏坡精神研究课题(课题编号SJZXBPKT-202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