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课标的高中数学教学改革研究
谭承香
衡山县第二中学 421300
近年来,国家教育政策聚焦核心素养导向的育人模式转型。2019 年《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强调“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注重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推动教学从“以考为纲”向“个性发展”转变。《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 年版)》确立了以数学抽象、逻辑推理等六大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目标,强调“通过数学知识与方法的学习,形成数学学科特有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在此背景下,本研究旨在探索新课标理念下的教学改革路径,强调基础知识巩固,学科能力塑造,实现从“知识传授”到“素养培育”的转型。
一、新课标给高中数学教学带来的启示
(一)由知识本位转变为素养立意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以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目标,新高考命题趋势与课标要求高度契合,其核心在于通过情境化、综合化的问题设计,考查学生对知识本质的理解和灵活运用能力。因此高中数学教学要回归课本,夯实基础。教学中应摒弃机械刷题,转而以课本为载体,挖掘知识背后的数学思想。
(二)由以考为纲转变为个性发展
课标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的共同发展创造机会,为学生的不同发展提供选择空间”。新高考选课制度下,数学教学需从“统一规格”转向“分层分类”,通过弹性化设计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一方面,增强教学设计的弹性空间,根据学生认知水平设计分层任务,为不同发展倾向的学生提供了个性化学习路径。另一方面,促成多方互动的深度学习,倡导“通过增、删、升、降,削枝强干,重新整合,突出数学本质”,实现了课标中“促进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的目标。
二、基于新课标的高中数学教学改革策略
(一)情境化问题,驱动知识建构
数学基础知识是核心素养发展的载体。教师应通过真实情境的问题设计,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知识本质,实现“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认知循环。这与课标中“通过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的要求一致。以椭圆定义的教学为例,教师可创设以下情境链:
情境引入:展示哈雷彗星运行轨道动画,提问“为什么彗星轨道是椭圆而不是圆?”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操作体验:学生用细绳、图钉在硬纸板上画椭圆,观察动点运动规律,归纳椭圆定义的关键要素——两定点、距离之和为定值。
数学表达:引导学生将操作过程转化为符号语言,用坐标法建立椭圆方程。教师通过追问“若两定点重合,轨迹是什么图形?”“若距离之和等于两定点距离,轨迹如何变化?”,帮助学生理解定义的边界条件。
应用迁移:提供实际问题,如设计一个椭圆形体育场,使观众视角最大化,让学生运用椭圆定义进行方案设计。
这种教学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操作抽象,进行符号表达的路径,既夯实了椭圆定义的基础知识,又在问题解决中培养了数学建模和直观想象素养。
(二)项目式学习,强调能力塑造
核心素养的形成依赖于高阶思维的发展。项目式学习通过复杂、真实的任务驱动,让学生在跨学科、跨情境的问题解决中,综合运用数学知识与方法,实现从“解题”到“解决问题”的能力跃迁。以探究在椭圆标准方程为例,教师可设计“椭圆密码破译”项目:
项目背景:假设某卫星轨道数据被加密为一组代数方程,需通过椭圆几何性质解密。
任务分解:
子任务1 :已知椭圆焦点在 x 轴上,焦距为8,长轴长为10,求标准方程。学生通过课本例题模仿,掌握基本解法。
子任务 2 :若椭圆过点 (3,4),且焦点在 Δy 轴上,如何求方程?引导学生对比不同坐标系下的方程形式,理解“定位定量”的关键。
子任务3 :用几何画板验证方程正确性,探究椭圆参数变化对形状的影响。学生通过动态演示,直观感受a、b、c 的几何意义。
小组汇报解密过程,比较不同解法的优缺点,并总结椭圆方程推导的通用步骤。接着提出开放性问题“如何用椭圆方程描述行星轨道的近日点和远日点?”鼓励学生查阅资料,撰写数学小论文。通过项目式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椭圆方程的推导方法,更在跨学科探究中发展了数学运算、逻辑推理和数学建模能力,体现了课标中“提升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要求。
(三)突出习惯培养,结构化反思错题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素养落地的保障。教师应引导学生建立“错题—归因—改进”的反思机制,通过错题分类、变式训练和思维可视化,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系统的问题解决能力。以椭圆易错点的结构化反思为例,教师可设计以下活动。
错题归类:将学生作业中的典型错误分为三类。 ① 概念理解类,混淆椭圆长轴与焦距的关系。 ② 运算失误类,如方程化简时符号错误。 ③ 策略选择类,如未合理选择坐标系导致计算复杂。
归因分析:以“已知椭圆上一点到两焦点距离之和为10,且焦点在 x 轴上,求椭圆方程”为例,学生直接设方程为,未考虑焦点位置与方程形式的对应关系。
改进策略:强调“先定位后定量”的解题流程,通过思维导图梳理椭圆方程推导的关键步骤。
变式训练:
基础变式:若焦点在y 轴上,其他条件不变,方程如何变化?
综合变式:若椭圆过点(3,4),且离心率为0.6,求标准方程。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椭圆定义、离心率公式和方程求解。
要求学生用流程图记录解题思路,标注关键步骤和易错点。例如,在椭圆方程化简时,用箭头图展示“移项→平方→整理”的过程,并标注“注意平方后展开项的符号”。这种结构化反思不仅帮助学生纠正具体错误,更培养了元认知能力 . 通过对解题过程的监控和调整,提升问题解决的系统性和准确性,契合课标中“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的情感目标。
结语
基于新课标的高中数学教学改革,需紧扣核心素养培育目标,回应新高考对能力考查的要求。以椭圆教学为范例的实践表明,情境化、项目式及反思性策略,能有效破解当前教学困境。未来教学中,应持续深化课标理念,优化教学环节,推动高中数学教育向素养本位转型。
参考文献:
[1] 蔡剑平 . 新高考视域下高中数学教学改革探究 [J]. 数理化解题研究 ,2022(06):45-47.
[2]房慧娇.论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数学教学改革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 ),2021(10):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