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施工中的裂缝成因及预防技术探讨
王昊
211224198206035216
一、混凝土施工中裂缝的成因
1.1 材料因素
水泥属于混凝土体系中的核心胶凝材料,它的种类以及掺量会明显改变水化热释放的特性,如果采用高水化热活性的水泥并且掺量超出合适范围,那么硬化过程就会释放很多热量,内部温度迅速升高而表面温度比较低,就会出现明显的温差梯度,这种温差应力可能会超越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极限,进而引发温度裂缝。骨料的品质也是影响裂缝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骨料的级配设计不合理,像砂率过高或者过低,这不但会影响到拌合物的工作性能,还会在施工过程中产生离析、泌水等现象,使得混凝土内部结构变得疏松,存在一些薄弱的地方,这样就加重了裂缝产生的可能性。
1.2 施工工艺因素
混凝土拌和时,搅拌时间短且混合不均,会使得水泥、骨料和外加剂不能很好地融合在一起,进而影响到材料的均质性,降低力学性能和耐久性指标,这些问题在工程上容易引发裂缝之类的质量隐患。在运输和浇筑这两个环节,要关注一些技术参数,运输途中如果出现离析或者泌水现象,并且持续时间很长,使得坍落度大幅下滑,就有可能产生质量问题。
振捣工序对于混凝土密实度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如果振捣操作不够得当,就会使混凝土内部的孔隙率变大,进而削弱它的力学性能,而且过度的振捣还可能会引发骨料离析以及水泥浆体上浮的现象,造成结构出现分层的情况,还会加重表面砂浆化和体积收缩的效果,最后就有可能出现表面裂缝。
1.3 环境因素
温度变化是造成混凝土温度裂缝的关键环境因素,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期间,水泥水化反应所产生的大量热量使内部温度明显上升,外界低温环境下,表面散热速度加快,从而形成明显的温差梯度,并产生相应的温度应力,当这种温度应力超出混凝土材料的抗拉强度时,便会在其表面引发温度裂缝的产生。
湿度改变是造成混凝土开裂的关键因素,在干燥情况下,混凝土内部水分不断挥发,致使体积缩减,如果这种缩减被外界所约束,就会形成干缩应力,当这个应力超越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可能会出现干缩裂缝;而处在潮湿环境里,混凝土由于长时间泡水或者反复干湿变化,其力学性能大幅下降,也会因为界面破坏引发结构性裂缝。
二、混凝土施工中裂缝的预防技术
2.1 材料控制技术
为有效防止裂缝出现,就要从材料源头抓起,全面改善质量把控体系和配合比规划。在水泥挑选上,要结合工程特点和施工状况,先选那些低水化热性能好的水泥种类,比如矿渣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等,针对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可以选择中热水泥或者低热水泥,这样可以减轻由于水化热引发的温度应力现象,同时在保证混凝土力学性能和耐久性指标不变的情况下,合理削减水泥掺量也十分重要。
骨料的种类选取以及加工处理情况属于决定混凝土性能的重要因素,要挑选级配状况良好、强度较高并且干净程度优秀的骨料,还要把骨料所含泥量、泥块占比以及有害杂质含量严格控制起来。就粗骨料而言,最好采用连续级配来改善混凝土的密实性;至于细骨料,就要把砂率维持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在实际应用之前,必须对骨料实施彻底的清洗和筛选,去掉表面的附着物,剔除掉不合格的颗粒。
外加剂的选择要兼顾混凝土性能指标和施工条件,优先采用品质稳定、技术先进的优质产品,通过实验确定最适掺量,在实际使用时严格按规范要求精确称量,保证外加剂与水泥、骨料等组分有良好的相容性。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要符合经济性、科学性和适用性的原则,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优化并最终确定最优方案,在设计阶段必须全面考虑混凝土强度、流动性、耐久性、抗裂性等主要指标,合理调整水胶比、砂率、水泥用量等重要参数。
2.2 施工工艺优化技术
混凝土搅拌工艺要有足够的连续运转时间,强制式搅拌设备每次操作时间不能少于 90 秒,自落式搅拌设备建议维持 120 秒以上,这样才能让各种成分混合均匀,搅拌的时候要严格把控用水量,按照设计的配合比精准投料,严禁随便改动参数。
混凝土浇筑施工的时候,要按照分层作业以及振捣工艺的基本准则,而且要依照振捣设备的技术参数来决定每一层的浇筑厚度,用插入式振捣器的时候,一次浇筑的高度不能高于 500 毫米;要是采用表面振动台,就要控制在 200毫米之内。为了防止出现冷缝,要合理安排浇筑的流程,结合现场情况,可以采取连续推进或者分区分层等方式来操作,振捣时,必须选配合适的机型,还要准确把握振捣的时间,直到混凝土表面开始泛浆,不再继续下沉,气泡慢慢消失为止,不能过度振捣,也不能漏掉关键区域。同时,振捣棒的操作要采用快速插入慢速拔出的方式,其间距要契合振捣棒的有效作用半径,也就是半径的 1.5 倍,这样才能保证结构内部达到均匀致密的状态。
混凝土浇筑结束以后,要想保证其表面维持恰当的湿度并遏制水分蒸发,必须马上采用恰当的养护手段,养护时间长短要按照混凝土强度等级、所用水泥种类以及外部环境状况等诸多要素加以判定,用普通硅酸盐水泥调配而成的混凝土,它的基本养护期不少于 7 天;如果加入了缓凝剂或者对防水性能有着特别需求,那么养护时长最好达到 14 天左右。比较常见的养护办法涵盖覆盖塑料膜、喷雾洒水以及涂抹养护剂这些做法,在高温、低湿或者刮大风之类的恶劣环境下,还要配合使用遮阳网或者防风屏障之类的辅助设施,以免混凝土表面过快变干产生裂缝之类的问题。
2.3 环境适应技术
要应对环境因素给混凝土性能带来的影响,迫切需要形成专门的技术体系来防范裂缝出现,针对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应该重点做好温控工作,明显削减内外部温差,在施工之前,通过改善配合比设计并且添加矿物掺合料,可以抑制水化热的释放,施工期间,利用预先埋设冷却管道的办法,依靠循环水系统做到降温调节,这样就能有效地掌控混凝土内部温度的上升程度,工程完工后,尽快覆盖保温材料,缩减表面散热速度,保证混凝土内部温差处在合理区间之内。
湿度调节过程中,在干燥状况下养护混凝土结构时,可以加强传统的保湿办法,增加防潮涂料涂覆或者增设隔汽层之类的措施来缩减水分蒸发;而在高湿环境中,则要优先选用具备优良抗渗性能的高性能混凝土材料,还要配合恰当的防水技术方案,防止外面的水渗透进混凝土主体中。
结语:建筑工程实践中显示,合理使用各种防裂技术手段,在一定条件下,对于提升混凝土施工质量,保障建筑结构安全以及延长使用寿命起着重要作用。展望未来,伴随新型建筑材料与施工工艺持续革新,混凝土裂缝控制方面或将构建出更加完善的理论框架,并且在技术创新层面取得突破性进展,这将给建筑品质的整体改善提供更加有力的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 林高宇 . 超宽底板基础大体积混凝土温度控制技术 [J]. 山西建筑 ,2025,51(14):79-83.
[2] 高振慧 . 激光扫描技术在水利工程混凝土表面裂缝检测中的应用 [J].水泥 ,2025,(07):109-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