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翼飞机及搜救设备在海上搜救中的应用分析
梅江林
交通运输部东海第二救助飞行队 福建省厦门市 361009
一、引言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海洋活动频繁导致事故多发,随着海洋经济快速发展与海上活动频繁,远海突发事件频发,如 2018 年“桑吉”轮、2023年进水沉没货船“金田”轮事件等,凸显了我国远海搜救能力的短板与不足。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人民生命生命安全,习近平总书记在“鲁蓬远渔 028”事件后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提升应急处置、救助打捞能力,加强海上专业力量建设,研究推进中远程固定翼飞机等装备在海上搜救中的配备。在此背景下,通过购买固定翼飞机飞行服务,快速构建覆盖东海、南海、北海的中远海体系,弥补直升机航程受限的短板。本文基于《民用航空器适航管理条例》1《通用航空飞行管制条例》2 等法规,结合实际技术需求,系统分析海上搜救体系建设的关键要素与实施路径。
二、研究背景
1. 政策要求: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交通强国”“海洋强国”战略,明确要求提升海上安全保障能力。交通运输部《水上交通安全应急“十四五”发展规划》指出,需完善远海搜救力量布局,填补中远海救援空白。
2. 现实需求:据统计,我国近海搜救成功率达 95% ,但远海成功率不足70% 。现有搜救手段以船舶为主,存在响应时间长(平均 4-6 小时)、受天气影响大等局限,亟需引入固定翼飞机提升效率。
3. 国际经验:发达国家(如美国海岸警卫队、日本海上保安厅)均将固定翼飞机作为远海搜救核心力量,配备长航程巡逻机与专业救援设备。
三、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现状分析
1. 能力现状:
装备层面:现有搜救飞机多为近海机型(航程 ⩽ 1500 公里),难以覆盖南海中南部等远海区域;
响应时效:远海救援平均响应时间超 12 小时,远超国际海事组织(IMO)建议的2 小时黄金救援时间1 ;
技术短板:机载搜救设备(如光电吊舱、通信系统)性能不足,夜间及恶劣天气搜救能力受限。
2. 机制现状:
跨部门协作:军民航、海事、渔政等部门信息共享与联动机制有待完善;
空域申请:搜救飞行需临时协调空域,流程繁琐导致延误。
(二)问题成因
1. 装备投入不足:高端固定翼飞机及配套设备采购成本高,地方财政压力较大;
2. 技术标准滞后:现行适航标准未针对海上搜救特殊环境(高盐雾、长航时)优化;
3. 专业人才匮乏:远海搜救飞行员、机务人员培训体系不健全,经验积累不足。
四、技术需求与实施策略
(一)飞行服务要求
1. 区域覆盖:构建东海、南海等事故高发区及航运密集区;2. 响应时效: 7×24 小时备勤,任务响应时间 ⩽10 分钟,起飞时间 ⩽30 分钟;3. 任务类型:海上搜救、溢油监测、海上重要战略通道保障、应急物资投送等。
(二)飞机与装备配置
1. 机型要求:海上飞行选用双发固定翼飞机(如国产ARJ21、进口空中国
王350 等),航程 ⩾3000 公里,救援半径 ⩾1000 公里;
2. 核心设备:
光电吊舱(含红外成像、激光测距、高清摄像头,可探测 10 海里范围内目标);机载AIS 系统,实时接收周边船舶信息;应急通信设备(卫星电话、高频电台),保障超视距通信;
(三)人员与运营保障
1. 资质要求:飞行员需持民航执照,机长飞行小时 ⩾ 1500 小时,且完成海上搜救专项培训;2. 维修保障:建立Ⅱ类维修资质团队,定期开展飞机适航性检查,确保90% 以上出勤率;3. 协同机制:建立军民航联合指挥平台,简化空域申请流程,实现“一键式”任务启动。
五、优化建议与未来展望
(一)优化建议
1. 政策支持: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补贴远海搜救飞机采购与运营;制定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参与搜救装备研发;
2. 技术创新:研发国产长航程搜救飞机,搭载AI 目标识别系统;建立海上搜救大数据平台,整合气象、水文、船舶轨迹等信息;
3. 机制完善:
建立“军地联合演练”机制,每年开展不少于2 次跨部门实战演习;
推行“海上搜救志愿者”计划,动员渔船等社会力量参与辅助搜救。
(二)未来展望
通过配备长航程固定翼飞机、完善机载设备、强化跨部门协作,可有效提升远海搜救效率,填补能力短板。未来可进一步探索无人船、无人机与固定翼飞机的协同作业模式,推动海上搜救智能化、无人化发展。随着“空- 海- 天”一体化搜救网络的构建,我国有望实现远海搜救“2 小时响应圈”,救援成功率提升至 90% 以上。建议后续推进政策保障、技术创新与机制优化,推动我国海上应急响应能力迈向国际先进水平,为海洋强国建设筑牢安全屏障。
参考文献:
[1] 中国民用航空局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器适航管理条例 .(1987-05-04)【2025-07-21】.https://www.caac.gov.cn/XXGK/XXGK/FLFG/201510/t20151029_2788.html
[2] 中国民用航空局 . 通用航空飞行管制条例 .(2023-01-10)【2025-07-21】.https://www.caac.gov.cn/XXGK/XXGK/FLFG/201510/t20151029_2794.html
作者简介:
梅江林,工程师,(E-mail)27605763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