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英语情境化课堂教学的设计与实践研究

作者

王中志

南昌县莲塘第七中学 330011

引言

教育部提出“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程改革以来,初中英语教学面临新的发展任务。传统教学模式注重词汇语法的机械传授,忽视了语言背后的文化理解、思维方式和情感交流等综合能力的培养。情境化教学则突破了这一局限,通过创设真实或模拟的语言运用环境,激发学生的思维与情感反应,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有效促进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和综合素养的发展。本文将从教学理念、实施路径、问题分析等维度出发,探讨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情境化教学的可行路径,并结合当前教育环境提出具有针对性的优化建议,为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改革提供实践指导。

一、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教学目标转变

核心素养的提出使得课程目标不再局限于知识掌握与技能训练,而是转向学生终身发展所需的综合能力培养。在英语学科中,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思维品质和文化意识四个维度。这一转变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关注“教什么”和“怎么教”,更要关注“学生学到了什么”以及“学了之后能做什么”。传统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讲解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已难以满足核心素养的要求,必须通过教学内容和方式的创新来实现素养导向的教学变革。

在这种背景下,教学设计要从“任务驱动—思维激发—综合运用”三个层面入手,注重学生语言实际运用的能力培养。例如,在进行阅读教学时,不再仅限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是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生活进行信息提取、观点分析与表达交流。教师要通过设置富有挑战性的语言任务,增强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从而实现由“学语言”向“用语言”的转变。核心素养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和终身发展的关键素养。这就要求英语教师转变教学思维,强化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使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更加多样化、生活化和实践化。

二、情境化教学的内涵与价值体现

情境化教学作为实现核心素养的重要教学手段,其本质在于通过创设符合语言使用逻辑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置身于真实或拟真的语言交际场中,激发其学习动机,提升语言应用能力。在初中阶段,学生的思维方式尚未完全成熟,情感体验又处于敏感发展期,适当的情境设计能够有效调动其感知能力和思维活力,从而实现更高效的教学目标达成。

情境化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的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促进学生综合思维发展,最终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在实际应用中,教师可依据教学目标和语言功能的不同,设计生活化、交际化、任务化等不同类型的情境,形成“语言—任务—思维—表达”一体化的教学结构。通过情境的引导,学生可以自然地完成词汇、句式、语篇等知识的输入与输出,强化对语言的整体理解与实际运用能力。

此外,情境化教学还可以有效融合英语学科与其他素养目标,如通过跨学科主题设计,促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深化语言运用、培养合作意识与批判性思维,使课堂教学成为多元目标融合的实践平台。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提升课堂效率,也有助于学生形成更强的学习迁移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三、情境化课堂教学的设计原则与实践逻辑

要实现高质量的情境化教学,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必须遵循科学的原则,确保情境设置与教学目标一致、与学生认知水平适配,并具备一定的教学拓展性。首先,情境的创设应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生活化的情境更能贴近学生经验基础,激发参与热情;而高于生活的情境则能推动学生跨越认知边界,提升综合思维能力。其次,情境应具备任务性和目的性,通过“设问—探究—生成”的结构,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完成语言与思维的双重训练。

在实践逻辑上,教学流程可大致分为“情境引入—语言知识输入—思维探究延伸—语言输出巩固”四个阶段。教师需在每个阶段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角色体验、情感共鸣与知识迁移,构建从“感知”到“理解”再到“表达”的认知通道。例如,在一节关于“邀请与回复”的教学中,可先通过播放生日派对的短片导入主题,再设置真实交流任务,最后让学生完成邀请函的写作,实现听、说、读、写的多维整合。

同时,教师还应利用多模态资源,如图片、音频、视频、手势、实物等,丰富情境表达方式,增强学生沉浸感与交互性。在教学评价方面,应将过程性评价融入各教学环节,关注学生在情境中语言能力的真实表现、合作能力的体现及情感态度的变化,推动形成性评价体系的构建。

四、教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优化路径

尽管情境化教学理念在教师群体中认同度日益提高,但在实际教学中仍存在诸多问题。一是部分教师对情境创设的理解较为片面,容易流于“装饰性”“形式化”,无法真正服务于教学目标;二是教学资源匮乏,尤其在农村地区或师资力量较弱学校,缺乏必要的多媒体设备与教学素材支撑,限制了情境化教学的实施空间与质量保障;三是课堂时间有限,教师常在教学进度压力下舍弃情境引导,重回“讲解—练习”模式,削弱了学生参与度和主动性,难以发挥情境化教学的最大效能。

为破解上述困境,需从教师专业发展、资源建设与制度保障等多方面发力。首先,推动教师开展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教研活动,提高其教学设计能力与情境创设能力,使教学情境真正服务于素养目标;其次,加强优质教学资源平台建设,开发标准化情境教学模板,支持教师灵活使用与二次开发,缓解一线教师备课负担;再次,建议学校在课程安排与考核机制上给予教师一定自由度,为情境教学提供时间保障与评价支持,真正把“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落地生根。同时,还需加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其具备在复杂情境中思考、交流和反思的能力,从而提升课堂的教学张力和生成力,形成师生双向互动的有效课堂生态。

结论

情境化教学作为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重要教学方式,能够有效推动初中英语教学由知识灌输向能力培养转型。通过科学设计的教学情境,不仅能够提升学生语言运用的真实性与有效性,更有助于发展其思维品质、文化意识与合作精神。然而,要实现情境化教学的真正落地,仍需教师理念的更新、教学技能的提升以及教学资源的系统支持。未来教学改革应进一步聚焦学生实际学习需求,从制度层面保障情境化教学的持续推进,使核心素养在日常课堂中真正生根发芽。

参考文献

[1] 刘新怡 . 核心素养导向下英语情境化课堂教学 [J]. 当代家庭教育 ,2021,(25):169-170.

[2] 安桂萍 .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初中英语课堂情境化教学策略 [J]. 家长 ,2023,(36):79-81.

[3] 金筱梅 .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初中英语课堂情境化教学策略 [J]. 校园英语 ,2019,(42):115.